78 老通成变成老通城(1 / 1)

昭舫安葬父亲回家后,要母亲决定父亲的遗产继承问题。

静娴是当然的财产继承人。但是她先向子女们发问:“你们的工资养活得了我吗?”在得到了一至的肯定答复后,静娴平静地说:“照你父亲说的,都捐献给国家吧!”

昭舫于是多次找工商局王光远局长,表明全家的态度。工商局见劝阻不了,经慎重调查研究后,就请示了上级,一直请示到了中央。

工商局很谨慎地处理着这件大事,他们要求昭舫姊弟五人联合写一报告,说明原委,且必须有每人单独的申明。五姊妹很快就写出了报告,表明了立场,即:放弃一切财产继承权,听任政府处理。

1955年,昭舫将广诚的全部产业证明、连同“万国旅馆”股份、“九合纱厂”股票、“民进建业公司”股票、汉口铁路外与华景街地契及数千元公债券一并上交。又将家中约万元的金银首饰及一切“非劳动所得”清点出,全部交给国家,实现了真正意义的“裸捐”。这个让举世至今不解的行动,成就了曾家人神圣的自我精神洗礼。

静娴对自己的一切已经满足,仅只怀着一颗对神明、对世界的敬畏和感恩之心。她吃斋念佛一生,从不干预广诚金钱方面的事。对装银元的木盒,都从来不正眼一看。从此,她平静地开始了与儿子、媳妇共同生活,也从不去干扰他们的工作狂热。

她不倦地欣赏已进了市六男中学习的宪渝(现在不许人喊他“毛咪”了)的优秀成绩,并把自己善良诚实的天性言传身教给他和其他孩子。自从秋平从一男中毕业后、被保送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宪渝几乎就成了她每天生活的全部。若遇上昭瑛、昭琳举家回来欢聚,那就是她最大的幸福。

她唯一担心的还是怕小儿子还要上前线打仗。

但是战士的命运是由人民安排的。1955年1月18日,浙东海面雾霾突然消散、晴空万里,昭诚参加了进攻一江山岛的作战。这是一场年轻的人民空军首次与陆、海军协同展开的立体大战。也是解放军史上唯一的一次三栖配合作战。

一江山岛战役胜利后,昭诚带着妻子和女儿宁宁,再次来武汉看望了母亲。

在中国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号角尚未吹响时,昭诚满意地看到“国营老通成餐馆”的大招牌醒目地展示在大智路口,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1955年,老通成又在惠济路花桥路口办了分店,并且还为武汉餐饮业输送出了高金安、王汉卿、赵凯鸣、曾宪东……等一批有经验的优秀餐饮管理干部,在“五芳斋”、“实验餐厅”、“春明楼”……都能看到从“老通成”走出的干部。“老通成”还将他们的烹调经验无偿地介绍给同行。如塘草的妻子将“瓦罐鸡汤”的烹调秘诀,带到了煨汤馆“小桃园”,丰富了武汉的又一著名饮食品牌。

1958年清明的前一天,塘草兴冲冲地跑来,找到已经搬到了中山大道1261号居住的静娴。

他激动地大声说:“太,毛主席来吃了我摊的豆皮了!是毛主席啊!那天是我摊的啊!”

1958年,毛泽东两次亲临“老通城”,品尝了曾宪麟亲摊的三鲜豆皮,毛主席吃后满意地说:“豆皮是湖北的风味,要保持下去……你们为湖北创造了名小吃,人民感谢你们。”

“要是你爷爷看到这些就好了。”

这也许是静娴此生最后的遗憾。

七月十五日,宪渝在接到了保送高中的通知后,骑自行车从学校回到家,却再不能看到奶奶站在公新里口像往日那样等着他。奶奶静娴于当日中风了,一周后辞世。

“老通成”与曾家有关联的故事到此结束。

直到1958年,这个餐馆的招牌的“城”字并没有土字旁,是书法家杨树谋先生书写的招牌。七十年代中期,不知是李先念同志题词、抑或是周永基先生为新招牌挥毫时,也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在“成”字边加了个土旁。餐馆里没有文化人,谁都没把这当成大事,从此,招牌就写成“老通城”了。

而千万顾客也不把这当成一回事,无论“老通成”还是“老通城”,他们青睐的都是它的王牌豆皮。

“老通城”则继续着它的传奇和神话。以后,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董必武、叶剑英、李先念等国家领导人,外国元首金日成、西哈努克……都到过“老通城”。使得这个餐馆名声空前大振。而武汉招待身份尊贵的来汉外宾时, 最后一道压轴的菜一定是“老通城”的豆皮。

二十世八、九十年代,“老通城”的经营规模到达顶峰。1989年,全年营业额达2000多万元,为当年全国餐饮业销售状元,三鲜豆皮获中国饮食行业最高奖“金鼎奖”。在新任掌门人张斌的带领下,“老通城”开始迅速扩张,先后在市内的堤角,省内的天门、鄂州,江西南昌、广东深圳等地开设分店。“老通城”迎来了一个辉煌的巅峰时期。

后来……后来……后来应该有另一些传奇来续写吧!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