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道,青春就是用来浪费的 拾起灿烂的青春 后记(4)
日子似乎还是一如既往的像流水般静静流淌着,什么都没有发生。陈曦告诉我,不是没有发生,是没有发生我所期待的事情。我很好奇的问她,那我期待什么事情呢?她很镇定的问我,那你说,我明天想吃什么呢?
六月,杂乱无章。好像日子真的过的很彷徨。同桌说,他家的沙皮狗六月掉毛。
在我们这个小城市里,能有个写书的算是很不容易了,更何况是我这个少年写手。
表孙当初问我写这个东西的动机,我说很简单,就是想写,后来慢慢觉得应该弄成个像样的小说,于是就开始着重的设定主题。
这是本青春读物,校园文学,所以肯定会有一批人大肆批评,说现在的孩子浮,骨子里缺乏思想;另一些人说,你们爱来爱去的毫无品位;最后一些人直接说,光看书名就可以扔进垃圾桶里了!
对于前两者而言,我想说的是,请你们用心去看笔者陈述的每个事件,每句话,体味笔者真正所要表达的东西。至于第三者如果成立,那鄙人以后就只写书名不写内容了。
有人说,为什么现在写书的人一些故事都是富家公子,富家千金,平民化一点不更真实么?其实当初我在设定人物的时候也考虑过这样。但是如果设定成平民化的人物,很多故事情节无法发展,于是这些孩子都有一个宽裕的背景去满足他们自己的想法。
我书里的孩子们,乍一看性格好像都一样,可后来却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其实每个人都代表着校园里的一类孩子。故事写到最后的时候我问李咪,是不是还要再煽情一点?她说不可以!因为你的小说打动我们的不是煽情,而是真实!真实的记录了16岁至18岁青春的成长。
青春是什么?青春是一曲疯狂的激荡,奏出叛逆,唱出离殇;青春还是个过程,期间,感受爱,感受恨,感受原谅。
我曾经用半年多的时间去勾勒我身边的友情,爱情,纯情和伤情。那些我文章中的孩子用迷茫的答案诠释着伤情的必然。青春的萌动开启了忧伤的灵冢,于是,忧伤就铺天盖地了。
究竟谁不喜欢谁?是她不喜欢他,还是他不喜欢她?抑或是这个社会容不下一些人?
青春没有错,这是成长的必然。文章中,“成长”贯穿整个剧情,是文章的主题。笔者在书中也反映了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成长中,发生了许多故事,有欢笑,有苦涩,有汗水,有泪水,交织了丰富的校园生活。
校园文学离不开校园,学校是个小社会。当今的社会处在转型期,人的伦理道德观,价值观都在不断发生变化。在这个宁静与喧嚣交织,龙种与跳蚤都很活跃的年代,青少年何去何从呢?何况,学生又总是站在时尚流行的前沿?并不是在学校带个项链就是混混,说个我靠就是骂人,开老师个玩笑就是蔑视师长,出去上个网就罪大恶极,谈个女朋友就不务正业,打场架就是坏孩子,逃个学就是问题学生……学校的所有争端说白了就是沟通不力,价值观无法统一,没什么大不了的。倒是那些最可爱的教育工作者研究教育一辈子也没见几个把学校的这点破事摆平。老师的责任仿佛真的只是把学生教老!
青春期的孩子,不可避免的还有爱情。这太普遍了。社会上有关学生谈恋爱的争论也旷日持久,但始终没个统一的意见。所谓的早恋也没有个明确的年龄段界限,究竟多早算早?古时候,16岁当论婚嫁。如今的年代,16岁的孩子无论心理或是生理都比古代人成熟。谈场恋爱也不算是多早了。有人说,恋爱可以使学习成绩下降。如果恋爱真的使学习成绩下降,那这就是一场失败的恋爱,不谈也罢。恋爱唯一的弊端就是恋爱带给人的心理伤害,因为学生无论如何都是比较纯粹的,多少有不能接受的地方。
社会对于青少年的宏观指导是必要的。犯了错劳教判刑是最可悲的结局,但却是我能把社会保护与青少年成长练习起来的仅有的几件事之一。不知大家有没有想过,在马加爵事件后,有关人士痛心疾首的研究出什么结果了么?防患于未然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却不是一般的难。
这个时间段的成长,还要经历中考和高考。中考故事里有。高考我没参加过,但是在我们这样的学校却是天天感受高考气氛。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记忆中,分数是个不可忽视的家伙。伴随着我们的欢乐和苦涩。青少年并不是缺乏理想,而是理想无法实现。如果你每年都可以看到在北京足以上清华的分数在我们省走个一般本科都悬,不知道你还会不会坚定不移的坚持着你原本准备好好奋斗的理想。什么都提倡对青少年的保护,保护这些花朵,但是却忽略了根本的教育保护。我们在学校接触的东西,无一例外都是欣欣向荣积极向上的,好比手术台上的无影灯,强光从四面八方袭来,竟然没有了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