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蒋介石偕宋美龄从重庆飞抵北平,下榻交道口圆恩寺。随行的高级人员有国民政府参军长商震、军务局局长俞济时、总务局长陈希曾等人。
自打蒋介石一下飞机,贴身警卫大队便开始了贴身护卫,形影不离,戴笠更是时时在侧,一方面随时待命,一方面随时检查警卫工作。
在进驻圆恩寺尚未安排就绪之时,蒋介石忽然向俞济时问:
“戴科长在何处?”
不等俞济时答话,戴笠应声而出:
“报告校长,学生在此,一切都已安排妥当,请校长放心!”
蒋介石微笑着点点头,对戴笠的警卫工作表示满意。随后,戴笠将圆恩寺内外岗哨巡视一遍,便返回临时办公地点什锦花园(前吴佩孚公馆),开始通宵布置蒋介石在北平八天的警卫工作。
蒋介石一到北平,俞济时就将蒋介石在北平八天的活动日程表交给了戴笠。但是,八天的警卫工作怎么安排,他不能与任何人商量。在这个事情上,他不敢相信任何人。不仅仅是可靠不可靠的问题,还有说漏嘴的风险。即使对警卫大队长严家诰,他也是前一天晚上告诉他第二天的活动安排,并将自己的事先策划与他做一番探讨,然后让他去布置警戒。至于其他警宪头目,只能随时听候戴笠的调遣。
前三天的警卫比较好安排,蒋介石没有离开圆恩寺,只是发表了官样文章,“准许人民告密,陈疾苦,并设告密箱”;接见国民党高级官员李宗仁、孙连仲、熊式辉等。14日、15日分别在怀仁堂与北平党政军、社会各界人士及中外人士、久居天津的东北军在野将领、新闻记者等举行盛大茶话会。
让戴笠最头疼最紧张的是16日,这天蒋介石要在故宫太和殿召见全市大中学生并讲话。为了保证不出问题,戴笠和俞济时商量了一个晚上,决定从天安门到三大殿,布置三道警卫网。
第一道是外围网,由北平驻军中挑选一个营的兵力,担任最外围的警卫;
第二道是机动防护网,从北平警察局刑警大队挑选几十名身怀绝技的刑警,个个飞檐走壁轻功了得。他们着便装,隐藏在三大殿的楼顶墙头,秘密侦察,以防不测;
第三道是贴身警卫网,由严家诰率领的警卫大队分布在蒋介石周围,贴身警卫。对这200多名队员的指挥,理应由蒋介石的侍卫长石祖德负责,但是俞济时有些担心,他对戴笠说:
“石祖德忠勇有余,个人条件不理想。”
“此话怎讲?”戴笠一时没有明白俞济时的意思。
“体态臃肿,必然反应迟钝,万一有突发事件,说不定就误了大事。”
“这倒是,换谁合适呢?”说过之后,戴笠看一眼俞济时,“看来只有我自己顶上了?”
俞济时笑了,并不忘恭维说:
“有诸葛亮亲自挂帅,老头子一看便胆壮心安,万无一失了。”
但是,戴笠还有一点不放心,召集全市的大中学生,自然也少不了有市民夹杂其中,到时候太和殿肯定人头爆满,人多易生事,三道警卫网都在人群外,真闹事或许都来不及控制场面。
“不行,学生队伍中也需要有我们的人。”
“再加一道警卫?”
“对。”
最后决定,由军统北平办事处主任马汉三组织北平的全体特务,化装后混在学生和人群之中,三五一组,暗中联系,同时身藏暗器,以防不测。
12月16日,天气寒冷,北平的学生与民众却是热情高涨。被日伪统治了八年,值此抗战胜利之际,他们抱着对和平的憧憬涌进故宫太和殿广场……
站在昔日皇帝接受满朝文武跪拜的金銮殿前的平台上,俯瞰殿前广场上密密麻麻的学生与民众,蒋介石神采飞扬,操着浓重的江浙口音开始了演讲。
戴笠就站在台下不远的地方。自打到北平,从未穿过军装的他天天一身美式军服,唯独这天改穿中山服,外套呢大衣头戴黑灰色大礼帽,两手插进衣袋,各握一支马牌左轮手枪,警觉地注视着涌动的人群。俞济时就站在他的一旁。
蒋介石站在平台上,一眼就能看到他们。戴笠那顶灰黑色大礼帽,就像一个鲜明的标志,吸引着蒋介石的目光时不时在他头顶上停留。正如俞济时所言,有戴笠现场指挥,蒋介石仿佛吃了定心丸,整个演讲过程轻松自如。演讲结束后,蒋介石对警卫工作十分满意,对所有参加警卫工作的特务传令有赏。
12月18日上午,终于送走了蒋介石和宋美龄一行,戴笠这才松了一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