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拉起队伍,沪战显身手 空战大捷,情报先行(1 / 1)

1937年8月13日,日本侵略者继卢沟桥事变之后,悍然发动了对上海的军事侵略。当日上午九时,日本海军陆战队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兵分两路向江湾、闸北地区进犯。在上海市委抗议无效的情况下,淞沪守军于当天下午发起猛烈反攻,“八一三”淞沪抗战拉开序幕。

翌日,日军海陆空全体出动,战况空前激烈。国军同仇敌忾,奋力反击,在江湾路、北四川路一带均取得胜利;虹口方向,亦曾进入公共租界,挺进至汇山码头,几乎使敌军无从退避;参战空军在浏河炸沉敌舰一艘,炸伤四艘,包括敌第三舰队旗舰“出云号”。

就在这天下午,戴笠风尘仆仆来到炮火轰鸣、硝烟弥漫的上海。与他同乘一辆轿车抵达的,有特务处机要秘书王蒲臣、副官贾金南、警卫人员王鲁翘等。

车到法租界枫林桥寓所,戴笠迅疾投入工作,一面了解上海战况,一面与有关单位及部门取得联系,以便调集力量遄赴上海全面开展对日谍报、肃清汉奸、协助国军作战等工作;同时在法租界拉菲德路三极无线电传习所设立秘密联络中心,由王蒲臣常住联络中心负责组织联络。

傍晚时分,“八一四”空战大捷的喜讯传进了联络中心。放下电话,戴笠抑制不住兴奋的心情,对王蒲臣说:

“温州台立了大功!”

原来,下午五时,日军派出空军精锐“木更津”轰炸机队,由台湾机场起飞,经闽浙沿海北飞,企图袭击我杭州笕桥空军基地。

18架轰炸机在没有驱逐机和歼击机掩护的情况下,旁若无人地沿海飞来。显然,日军对中国空军的实力根本不屑一顾。当时日本有飞机1500架,中国仅有战斗机和轰炸机300架,敌人占了绝对优势。

而日军压根儿没有想到,中国军队已建立较为完善的防空情报网。为拱卫首都与杭州空军基地,1935年11月,戴笠组织人力物力,在杭州建立了中央航校防空总台。后经扩大业务范围,在南京小营建立了航空委员会情报总台,设在杭州的总台改为支台,另在东南沿海增设了黄星山、崇明、滁州、徐州、海州、温州等多处航空侦察分台。

尽管中国空军实力远不能与日本空军相匹敌,然岳飞破“拐子马”以步制骑,中国空军加防空情报,何不能先发制人,以弱制强?

防空情报,为中国空军提供了先机。

不待敌机进入浙江空域,温州分台便已发现其踪迹,立即急电杭州支台,通知紧急戒备。空军第四大队大队长高志航立即率领飞机27架,从洛阳起飞,直抵杭州。

当敌机飞临笕桥上空的时候,我空军出其不意,迎头痛击,当场击落敌机6架,重伤7架,我空军毫发无损。后据敌台广播,18架飞机有13架失去联络,也就是说,受伤的7架飞机很可能已坠入大海。

“八一四”空战的胜利,是中国空军有史以来第一次大捷,对当时屈抑已久的民心士气,给予莫大的振奋与鼓舞,奠定了全国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念。为纪念这次胜利,后来国民政府将8月14日定为空军节。

尽管人们极少将此次空战胜利与特务处相联系,甚至在国民党内部,很多人对特务工作不理解,对特务处颇多微词,但戴笠和他的部属们却不以为然。早在1932年特务处“四一”成立大会上,蒋介石就强调特工人员要甘做“无名英雄”;在每一位新进人员的宣誓典礼上,戴笠都要将丑话说在前头:“同志进来不容易,出去除非抬棺材,须终生做无名英雄。”

其实,是不是“英雄”另当别论,“无名”却是事实。本来就是隐姓埋名,又何必在意“功劳”被埋没、被抹杀。

由于上海五方杂处,社会复杂,极易陷入秩序混乱之中。特别是谍奸猖獗,对国军作战极为不利。8月15日,戴笠即派出上海招商局沪杭总队长喻耀离,带所部400人,组成巡查大队,分为100个小组,分赴淞沪各战场及大街小巷。巡查大队归京沪警备司令部指挥,负责侦捕汉奸敌谍,保护电话线、桥梁、渡船安全,以便于国军作战;并为新来部队做向导,使之顺利进入阵地;同时协助救护伤患、疏散民众等工作。

同日电召已调任宪兵司令部政训处处长的张炎元,由南京火速到沪,以京沪警备司令部联络参谋的名义,负责搜集战地情报。当时京沪警备总部设在南翔,铁路、公路已经中断,只能以脚踏车代为交通工具。在联络中心向张炎元交代任务时,戴笠有些担心地问:

“脚踏车你能骑好吗?要知道在炮火中,技术不过硬可不行。”

“放心吧,在洪公祠的时候我就学好了。”

果然,张炎元每天骑着脚踏车出入前线,往返总部,巧妙地躲过了一次次敌机的轰炸。

为了保证情报的迅捷、保密,戴笠指派王鲁翘与上海区行动人员刘戈青,以摩托车代步,轮流前往京沪警备总部与张炎元接头、收取情报。

8月15日晚上,随着浓重的夜幕降临,被炮火洗礼了一天的上海滩渐渐趋于平静,只剩下黄浦江中日军舰发出的零散炮声。夜幕中,一辆小轿车从拉菲德路联络中心驶出,车上坐着戴笠与副官贾金南,司机是已升任淞沪警备司令部稽查处处长的王兆槐。

王兆槐被临时召来,并不知去执行什么任务。

“戴先生,我们去哪儿?”

“华格臬路杜公馆。”

“杜公馆?”

王兆槐显然不明白,在这战火纷飞的上海滩,戴笠的工作千头万绪,为何要在这个时候去拜访杜月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