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学
身强体壮、相貌魁梧的就算贤能吗?未必。住所高大、衣着华丽的就一定漂亮吗?也不一定。如果一个人没有知识,无所作为,虽然外表可以修饰,但是,恶劣龌龊的内在品质又怎么能掩盖呢?
知识和道德的关系很密切。道德的名号很崇高,但是也不外乎于抑恶扬善。如果不辨别善恶,又怎么知道哪些恶行不能做、哪些善行可以做?知道善行应该做而去做,知道恶行不能做而不去做,这才是真正的道德。世界上那些不忠不孝、没有礼义、放纵欲望甚至因此无法保全生命的人,不一定都是大奸大恶之徒,很多是因为知识不足而造成的。
对于一般的道德,只要具备一般知识的人就能做到。但高尚的道德,那些不具有高尚知识的人就做不到了。因此,从古至今,那些实行道德并被后代视作榜样的人,都是卓越不凡的人,比如孔子就是这样的人。
知识是人情事理的根本。虽然人情事理种类复杂,但是每一样都要依赖知识。近代文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无论什么样的事业都离不开知识。人,无论贫富贵贱都需要学习。而且,知识能提高我们的人格素质,让我们的知识更为渊博,这样我们的行为自然变得儒雅让人敬慕了。如果明白了是非的道理,表现在行动中自然不会有所疑难,这也是“诚于中,形于外”的体现。知识不足的人虽然能看到日月,却无法看到真理和正义的光辉;他们对物质有感触,却缺乏精神世界的融洽饱满,总有近忧,但缺乏远虑。见识如此狭隘,言行怎么能不浅薄呢?
要想知识进步,必须经过求学。钻研学问,一定要博大精深兼有。自从人类文明产生,国家的富强贫弱一直和国民的知识深浅成正比。那些欧洲国家之所以能够侵略扩张,雄霸一时,也是因为国内那些知识渊博的专家利用科学知识推动经济发展、兴建产业,经过不懈的奋斗和努力,才有了这样令人羡慕的成果。因此,文明国家之间的竞争不是武力的竞争,而是智力的竞争。如今海外各国交往频繁,智力的竞争日趋激烈,作为一个国民,又怎能不努力追求知识,让自己成为对国家有更大贡献的有用之才呢?
钻研学问有两个关键点,一是持久耐心,二是珍惜时间。
正如衣物是用来装饰身体的,知识被用来装饰内心。再美艳的衣服,时间长了就会陈旧,但学问的增长却能享用终生,亦可流传后世,这就是学问的可贵之处。贵重的物品总是难以得到,那么可贵的知识又怎能轻易得到?因此钻研学问的人,要有持久的耐心。
研究学问的少年,开始的时候都很勤奋,但时间一长,就滋生出了懒惰的习气。有的人不知反省自己是不是用功学习了,却一味抱怨学业难成。他们哪里知道,即使古圣先贤拥有渊博的知识和出众的才华,尚且需要不断地努力进取才能学有所成,更何况天资平常的人,如何能够不劳而获呢?缺乏持久耐心的人总是想把全年的事情在十几天之内完成,如果一时看不到成效,就会半途而废,像扔旧鞋子一样轻易丢弃。这样,即便那些简单到普通人都能学会的东西,他们也不会有所成就。那些专门技术的内容和道理博大精深,没有专心致志不知疲倦的付出,就很难达到精深的境界,想粗略草率地一蹴而就,岂不是很狂妄的想法吗?
庄子曾告诫人们说,生命有限但知识无限,用有限的生命追求无限的知识,一定是很苦的。如果肆意浪费时间,没有把时间用在有用的地方,就很难达到自己的理想,因此,学习知识的人更应该珍惜时间。
年轻的时候思想还不成熟,没有形成固有的成见,所以更适合学习。这个时期努力学习,所积累的智慧会让一个人一生受用不尽。反之,如果年轻时养成放纵散漫的习惯,即便到了中年幡然醒悟下决心勤奋苦读,所得也不会很多。朱子曾说:“不要以为今天不学习还有明天,不要以为今年不学习还有明年;岁月如梭,时间从来不曾放慢脚步,等有一天你年老了,到底是谁的过失呢?”这番话情真意切、通俗易懂,值得我们深刻体会。
每个人的时间都如此可贵,因此我们既要懂得珍惜自己的时间,也要懂得珍惜他人的时间。有的人每天拜访朋友,不合理地利用时间闲谈游玩,这无异于偷窃别人时间的盗贼,每个学者都应该以此作为警戒。
钻研学问,进入学校求教于老师固然很必要,但自己读书也非常有效。因为,良师不容易碰到,即便有幸碰到,其教学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书籍可以让我们受益无穷。
随着文化的发展,书籍的种类也逐渐增多了,历代学者有很多著作,简直可以称得上是汗牛充栋,这些著作既不是一个人的财力所能买齐的,也不是一个人的能力可以全部读完的,因此,我们要有选择地阅读那些对我们有帮助的书籍。钻研学问的人应该注意:读一本没用的书,等同于没有读书。
普通知识的学习,应该以学校的课程为主、以自己的阅读为辅。假如课堂上的知识还没有掌握,就读太多的课外杂书,即便有所收获,也会因为读书过多过杂而收不到太好的效果。而且课外阅读也有先后顺序之分,学习专业知识的人应该注意。如果不顾及自己的理解能力,一味阅读高深书籍,还不懂装懂一错再错,最后必定有害而无益。即便因为理解了一点内容而洋洋得意,也不可能一辈子把学问做到融会贯通。书籍不分尊卑,如果真正理解了书中的含义,即便是粗俗浅显的书也能趣味横生;否则,纵然是再有名的书籍,如果不能理解其中的真谛,那读书还有什么用处呢?远路始于脚下,登高始于低处,读书也是同样的道理。不了解书中的意思,可以请教老师和朋友,让他们帮助挑选,这样就不用担心所读的书不适合自己了。
研究学问的人,只要能遇到良师,得到好书,就不怕不进步。但是,朋友的帮助也很有必要,清闲的时候,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聚一聚,凡是老师教授范围外的,或者是对书上的内容有疑问的,都可以互相切磋探讨,这样彼此都能受益。因此有志求学的人,一定要谨慎择友。
学问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的,但进步的关键在于具有怀疑精神。不善于怀疑的人,也无法做到真正的相信。读古人的书或者听老师朋友的话,不要盲目相信,要勤加思考琢磨,找到相信的根据。在此之前,要不停推理寻找,直到彻底搞清楚并且毫无异议,这样才能学到真正的知识。
如果只是人云亦云,未加独立思考,即使暂时记住了也没有意义,学知识的人就像放书的箱子一样,没有把知识真正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如果因为之前心有芥蒂,但凡听到不同的说法就一概反对,这便犯了过度怀疑的错误,没明白学问的真谛了。因为,怀疑本身不是目的,怀疑精神是为了真正学到知识。
选自《中学修身教科书》蔡元培
从师
人之所以叫做人,是因为他们具有道德和才能,想要成就道德和才能,就应该有方法。方法分为经验、自己读书、请教老师三种。经验是一切知识和德行的源头,但是想要具备经验,就必须要有分辨事理的能力。书上记载的那些关于久远年代的事情,其实谈到了人的品性,对提升品行很有好处。如果在读书之前,不了解与该书内容相关的任何知识,就不能区分是非对错,以致读书时非常盲目。所以跟随老师学习是最重要的事情。老师能够教授我们读书的方法和已有的经验,并能培养我们自由选择的能力。
年幼的时候,我们受父母养育,等长大了,因为家庭教育的不完备,就去学校求教老师,因此老师是代替父母担当教育的人。学生应该敬爱顺从自己的老师,对老师有感恩之心,要永远记得自己的老师。
从老师的角度来说,教育是天下最难的事情,因为孩子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他们的言行都依赖老师的教导,让孩子的言行养成好的习惯,让他们的思想纯洁正义,这是老师的职责所在。学生们的智慧如何,将来在多大程度上造福社会,这是老师要承担的责任。因此老师是个劳累且需要极为用心的职务,求学的人,怎么能不感谢自己的老师呢?
学生要把对老师的信从作为首要任务,老师的教授都是本着造就学生的想法进行的,当老师看见学生们信从而努力地学习,就会很高兴,这高兴不是为自己,而是因为学生们的进步。教授学生的时候,老师自己的知识不会增加,因此学生要明白,学习是为自己学的,不是为老师学的,明白了这一点,学生就会更加深信老师的教授,也就会更加勤奋努力了。
当学生的知识学到一定程度,就不能总是依赖老师的教授了,他们要学会自学,通过自学提高对学问的兴趣,这样才能克服困难,比那些只听老师讲授的学生进步更快,但如果有怀疑的地方,不能武断,要及时询问老师。
学生能从老师那里学到这么多东西,所以老师这个职业很重要。如果没有老师,就算学生有一百年经验,读书破万卷,也不一定能取得好的效果。但是跟随老师学习的人,却可以事半功倍。不要以为区区一点学费就能偿还老师的教授了,这不是在市场上买菜,如果那样的话,是不是只要满足奉养父母的物质条件就能够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了呢?因此要对老师有感恩之心。如果在毕业之后,学生仍然能够像读书时候一样敬爱自己的老师,那就是尽了学生的职责了。
选自《中学修身教科书》蔡元培
文字
人类的思想,之所以比其他动物高很多,并且仍然在不停地进步,是因为有丰富的语言,又有整齐统一的书面文字用来记载语言。尽管语言能表达思想,如果没有用文字记载下来,记忆就会变成一件异常艰难的事情,只会停留在简单的层次;而且传播的范围很小,很难起到集思广益的作用。自从有了文字用来帮助记忆和传达之后,所有出现过的思想都可以保留下来,成为将来发展的基础;而且知识交换的范围,也可以不受距离远近的限制。这就是思想之所以日益进步且发展永无止境的缘故。
中国文字是以象形为基础构成笔画、由笔画组合成文字的。有些是会意字,有些是形声字,而且一个字基本上只有一个音节。而在西方国家,以字母来标记读音,将读音组合成字词,而一个字词往往不只一个音节。这就是中西方文字的大概区别。
字词组合成句子,句子排列成段落,再由段落构成篇章,这就叫做文章,也可以简单称之为“文”。文有三种类型:一是叙述,二是抒情,三是辩论。叙述的文章,有的叙述自然现象,有的叙述古往今来的人物、事件,记载自然科学以及历史等内容。抒情的文章用来抒发人类情感,如诗、词、歌、赋、曲等都属于抒情文章。辩论的文章是来论证真理、纠正谬误的,比如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的著作,古文中的论、说、辩、难等议论文章都属于辩论文。这三种类型的文章,有时也相互结合使用,比如记载历史的叙述文中常常有些议论的片段,诗歌有时候也叙述故事。我们写信的时候,内容也有抒情、叙事,或者说理的部分,三类手法可以随时采用。现在的报纸上,有评论,有新闻,有诗歌,都是兼备了三种类型编写成的。
选自《华工学校讲义·智育篇》蔡元培
图画
我们的视觉所看到的都是平面,只有依赖触觉的帮助,才能有立体感。建筑和雕刻都是平面和立体交织兼容的艺术类型。有的艺术舍弃立体只取平面,但是在平面之中,仍然含有立体的感觉,这就是图画。
立体感是怎么产生的呢?可以这样说:它来自物体远近的距离比例以及明暗的层次掩映。西方人会利用光和影之间的关系来处理和表达,使艺术创作更加贴近自然。
图画的内容包括人、动物、植物、建筑、山水、宗教、历史、风俗等。与建筑和雕塑相比,图画显得更加丰富复杂,音乐和诗歌的韵味也蕴含其中,所以非常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