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仁 爱 (4)(1 / 1)

在一篇《勿畏强而侮弱》的文章中,我已经阐述了打抱不平的道理,这是针对强弱有冲突的情况说的。其实面对弱者,我们经常会有一种同情、怜悯和不安的感觉。人类总会因为平等才会安心,看到不如自己的,就会慨叹上天的不公,总想人为地促成人与人的平等。用多余的来补充不足的,这就是爱护弱者的原理。

在某些低等动物中,爱护弱者的行为早已出现。例如秘鲁的野羊总是成群结队地出行,遇到袭击羊群的猎人时,那些身强体壮的成年羊会挺身而出担任护卫,等到整个羊群都安全通过后,再跟在队伍后面殿后。还有一些鼠类总是把寻来的食物先分给那些失明的同伴吃。印度有一种小鸟,会按时喂养那些失明或者受伤的同伴。在这方面,进化程度较高的人类难道还不如那些羊、鼠、小鸟做得好吗?如今的普通百姓,在上下车船遇到残疾人时会主动让路,并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及时伸出援手。在公共汽车上,看到妇女上车没有座位,就主动站起来让座;看到她们随身携带重物,就主动为她们传递安置。这些都是爱护弱者的表现。

在大海中行船,假如突然遇到不幸,按照惯例,救生艇必须要先用来救助妇女儿童。有剩余的,男人们才能够使用。如果有不明事理的男士和妇女儿童争抢,就是枪毙了他们,也不为过。这也是为了爱护弱者,情急之中不得已的选择。

在战争中,杀人是不可避免的,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然而,对于那些已经投降或者受伤的兵士以及交战国的妇女儿童,按照国际惯例不能加以残害更不可杀戮。一战时期,德国的飞艇和潜水艇残害了很多无辜的妇女儿童;在舆论界对德军的抨击中,更把他们对妇女儿童的残害作为重要依据。由此不难看出,爱护弱者是全人类共同的愿望。

选自《华工学校讲义·德育篇》蔡元培

舍己为群

把很多人聚集在一起就成了群体。所谓群体,就是用来谋得个人都需要享有的公共利益。然而,倘若群体遇到了危险,但群体之中没有一个人勇敢地站出来不顾个人安危全力保护群体,这个群体很快就会灭亡。在这种万般无奈的情况之下,我们就有了舍己为群的义务。

舍己为群的理由有两个:首先,自己身处群中,如果群体灭亡了,自己也无法摆脱灭亡的命运。此时舍己救群,如果群体没有灭亡,那么自己也未必会灭亡;如果群体没有灭亡,而自己先灭亡了,那也比群体和自己都灭亡要好很多。这些看法包含了对个人的考虑。其次,站在群体的角度上来看群中的每一个人,个人的价值要比群体的价值小得多。如果一个人的牺牲就能救众人,为什么不去做呢?如果一个人这么想,就会得到一个舍己为群的个人;如果每个人都这么认为,就会得到舍己为群的众人。这种看法没有包含对个人的考虑。这两种观点,虽然角度不同,但舍己为群的决心是一致的。下面我们就用事实来加以佐证。第一是参军。战争本身是罪恶的,但有时因为遭到野蛮人的攻击,为了抵御外侵、保护自己而战斗也是迫不得已的事情。例如二战时期比利时受到德国的攻击,比利时人民奋不顾身抗击敌人,难道这不应该吗?第二是革命。

有革命,就不可避免地要流血。不革命,就要在政府残暴的统制下生存,即使活着也是生不如死。所以人们才会不怕流血牺牲而去革命。例如法国一七八九年的革命以及中国这些年的革命,革命之前,由于宣传和提倡革命而被捕杀的人很多,在革命战争中死伤的人更是不计其数,他们都是出于舍己为群的考虑才会这样做。第三是暗杀。暗杀,是革命中最为简单的手段。消灭罪魁祸首而原谅从犯,杀一儆百,流血不超过五步。古代的如荆轲刺秦王、近代的如索菲亚暗杀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都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例子。第四是为真理而牺牲。所谓真理,是和平精神最重要的体现,然而有时真理被教会、君王、政党、贵族等视为大忌,所以没有舍己为群的精神,更不敢公开谈论真理了。例如苏格拉底对哲学进行了创新,结果被捕入狱惨遭杀害;哥白尼创造了新的天文学说,结果却被教皇视为眼中钉;巴枯宁由于主张无政府主义遭到囚禁、流放,这些都是为真理而牺牲的典型的例子。

其他的如飞机试验、南北极的科考探险等,如今来看,这些都是具有牺牲精神的事业,虽然有的是由好奇的人和争强好胜的人完成的,但这其中也包含了为群体利益的动机,所以在此列举出来。

选自《华工学校讲义·德育篇》蔡元培

博爱及公益

博爱,是人生最高的道德,与正义恰好是正反两个层面。行使正义,能使人免于作恶;而引人向善,那就非心怀博爱不可了。

有人能做到不违犯国法、不违背公义,对于人们之间的生命、财产、名誉等义务,也都能做到,可以说已经符合正义的要求了。然而对道路上饿死的人却不懂得同情,门口有孤儿也不知道救济,又怎能称得上是一个善人呢?

博爱者,就是施恩而不图回报,帮助他人却不谋求利益的人。在动物界中,凡是能够历经岁月变迁而使得种群繁衍下来的,都具有同类之间相互帮助的天性,人是万物之中最有灵性的,假如只是斤斤计较于付出和回报之间,却不体恤自己的同胞,不等同于泯灭了自己的天性,面对动物不应该感到羞愧吗?

人与人之间,不能没有亲疏的分别,而博爱的方式,也是以此为先后顺序的。不爱自己的亲人,怎能去爱别人的亲人;不爱自己的国人,怎能去爱别国的人,如果说有人可以做到,那么不是虚伪就是谎言,聪明的人是不会相信的。孟子曰:“尊敬自己的老人,才能尊敬别人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才能爱护别人的孩子。”又说:“亲近亲人才能仁爱百姓,仁爱百姓才能爱惜万物。”这就是博爱的道理。

如果每个人都有博爱的心理,观察他们组建的家庭,会发现父子亲近、兄弟和睦、夫妇和顺;观察他们所处的社会,会发现没有强取豪夺,没有纷争,穷人和富人之间不互相敌视,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不互相欺凌,老人、幼儿、残疾人、病人都有人照顾奉养,人们之间和谐相处并充满善意,整个社会秩序井然,人们心情畅快,如同春天登台眺望美景,这难道不是人类的幸福吗?

博爱,就是把自己所想要的东西给予他人。因此,看见别人生病就会伸手救治,看见他人有危难就会施以援手,看见他人穷困就会慷慨补助。为什么这样做?因为,假如处在疾病、危难、穷困境地的那个人是自己,又怎么会不希望别人给予自己拯救和帮助呢?

孩子来到井旁,见到的人都会产生同情的心理。人类互相关爱的天性,本来就是这样的。看见他人有危难却不去救助,一定不合乎人情。如果每日沉迷于计较个人利益,从而养成凉薄的习性,才会忍心做出这样的事。如果不能挺身而出帮助他人解决面临的危急情况,又怎能指望他为社会、为国家做出牺牲呢?华盛顿曾经跳入湍急的水流中,解救濒临溺死的孩童,后来他为了十三个州的同胞脱离英国统治、建立独立国家而自我牺牲,关键也是有这样的博爱之心。当生死处于千钧一发之际,能够当机立断,固然是由于他对同胞发自肺腑的关爱之情,然而也一定要有毅力才能做到,这就有赖于平时的修养了。

救治他人的疾病,尽管不一定有挺身赴死的危险,然而看护传染病人,就差不多与献身一样了,没有极高道德情操的人,是不会这么做的。如果这个人的身份地位对于国家和社会来说非常重要,又或者具有侍奉父母的责任,却轻易以身试险,也是不合适的,这时应当理智权衡轻重。

周济他人钱财,不应当计较数量的多少,他的情意已经实属难得,接受的人更加不能不感激钦佩。拿出自己剩余的来周济他人的不足,是他对同胞友好关爱的本心所生发的结果。慈善之所以可贵,原因就在这里。若是没有博爱之心,而只是模仿别人做一两件善事来博取虚名,即便他施舍得再多,其价值也比不上别人诚心诚意却少许的付出。而且这种伪善沽名钓誉,只会损害道德,而接受施舍的人,又怎能长时间铭记呢?

博爱者做慈善,只担心自己的力量有所不及,而他人是否感激自己,并不是他所关心的。即使他人不感激我,也只是那个人的是非对错,对于我的行善,又何曾有什么伤害呢?若是因为他人忘记自己的恩德而感到愤怒,就放弃行善,这样的慈善,就是专门为置换恩情而设置的,岂能是博爱的人所做的事情呢?只是接受他人恩德却忘记的人,其行为的不道德是显而易见的。

博爱,不只是施行慈善那么简单。行善,也要讲究方法。因为,按照道德的标准去关爱他人,应当为他谋求永久的福利,而不是让他享受一时的快乐,如果不仔细考察他需要帮助的原因就随便施舍,接受施舍的人有可能不知道节制,刚拿到财物就随便挥霍掉,那么我们所施舍的东西,对于他人又有什么帮助呢?还有些人习惯于荒废懈怠,不谋求自立,而把接受他人的施舍作为谋生的手段,如果中了他们的计谋,只能助长他们的依赖心理,使得他们永远都不会有自我振作的一天。关爱他们反而害了他们,这就不能不谨慎行事了。

如此说来,博爱作为一种美德,就越发明显了。然而如果没有扩大充实它,用来发展社会事务、兴建公益事业,我们对于社会的基本义务,还是不能说没有遗憾。为什么?我们处于社会之中,就与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有关系,而每一个人对于公益事业的需求,即使不一定像生病患难的人那样急等着救援,大致上他们的需要都差不多,如果只看见生病患难的人等待救援,却不顾每一个人都需要的公益事业,难道不是只顾部分而放弃整体、得到小的失去大的吗?

人的才能不同,职业更是有差异,集合全社会的人,却要求他们建立同一种事业,当然是不可能的。然而发挥各人的才能,让他们各自去图谋公益事业,又有什么不可以的呢?农民、工人、商人承担生产和致富的责任;学者、官员致力于改善社会风气的目标,只要有益于社会,尽管各自从事的事业有所不同,取得的效果却是一样的。人的生命有限,如果把自己局限在自我和家庭之内,而对社会没有益处,等到人死去以后,无论是贫穷、富裕、聪明、愚笨,一切都随着生命结束了,什么都不会留下。只有建立有益于社会的功业,即便生命结束了,功业并不会一同消失。这样,才不算虚度了一生,而一生所接受的社会福利也算是没有愧对了。

所谓公益,不一定要以眼前的功利为准。例如文学美术,其成果常常好像是无迹可寻,然而要开拓国民智慧、增长国民见识,让国民品性变得高尚,就一定要依靠这些。因此天才和精英人士应该超脱于功利之外,专心以发扬光大国家的荣誉为志向,不追随前人的道路,不接受别人的糟粕,发扬自身的灵性,来雕琢并改变社会,像长夜里闪烁的明星和座位边耀眼的鲜花,无形之中,社会都受到了它的恩惠。如果一个国家富甲天下,而其在文艺学术领域却没有任何值得记载下来的东西,千年以后,谁还会知道它的名字呢?而古代那些已经变成废墟的国家,因为文学和美术的辉煌成就而名垂百世的,往往不在少数,文学艺术的巨大作用怎么可以忽视呢?

不只是这些,即使是社会中最为显著的事情,也不应该安于眼前的利益而缺乏长远的考虑,而且应该将其范围设计得更加长远,以便留给并造福后人,否则社会的进步就无从谈起。因此有作为的人规划事业,固然不能让每一个人都受益,然而其益处却能长久维持下去,这就是人生最大的博爱。

根据自己的能力来捐献钱财以助力公益事业,这是人们所能做到的,而后世子孙可以一起享受这些利益,和那些很快就用尽了的吃喝交往的费用比起来,它的价值要高出多少啊?例如修补河渠、修缮堤防、建筑港口、开辟道路、开拓荒地、设立医院、建设学校都是如此。而其中又以建设学校最有益于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又例如个人设立图书馆供人自由阅览,效果也是一样的。其他例如设立幼儿园、养老院等,也属于博爱事业中比较高尚的行为,社会文明的程度,可以用此类公益事业的盛衰来衡量。

谋划公益事业的人,还有一些事情要特别注意,就是千万不要借公益的名义去做没有意义的事情。好事的人往往被美好的名声迷惑,不考察其利害关系便仓促行动,结果很容易招致失败,然后放弃又去做其他的事情。若是这样,不只是损害自己,还会成为那些自私自利之人的借口,让那些真心向善的人失望沮丧,这一点从开始就要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