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许总司令已率所部回来了!”这天,蒋介石正在办公室埋头撰写“军政意见书”,何应钦匆匆来见,向蒋介石报告说,“许总司令已与陈炯明达成妥协,以潮梅让于洪兆麟、林虎部入驻,惟约其不得干预党务。”
蒋介石一拍桌子,怒道:“许汝为其人,真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又感慨说,“敬之,我军校数百名优秀分子的血,竞至白流!回师平叛,许汝为胆怯畏缩;然广州甫下,他又急欲抢占地盘,宁可把潮梅拱手相送于陈炯明,也不愿党军控制广州!如此,许汝为与军阀何异?恶劣粤军对本校、对党军、对本校长,越发仇视,我们要处处小心,严加戒备。”
“我听说,许总司令力不从心,军中一切,皆委之于上校参谋陈翰誉,而陈目空一切,骄纵自私,处事多失公平,致使各方不满。许总司令对部属的约束力恐未必有力。”
“所以,对李济深、陈铭枢这些对许汝为不满的粤军将领,要多联络,争取他们做真正的革命军。”蒋介石说。
何应钦又说,“魏邦平多年来一直做卫戍司令,现在中央让校长取代他,他甚不平,虽未公开攻击校长,但是到处散布说,广东受客军**,现在外省军队,都应该撤出广东。粤军回来,受此蛊惑,越发会对本校不利。”
“当务之急是整顿军政,否则,不惟本校的处境难以改善,本党的处境,亦会越发艰难。”蒋介石说,“所以我一直在考虑改革军政的意见,一俟政府改组告成,即呈请中央施行。”
“校长,改组政府一事,外界众说纷纭。”何应钦说,“似乎胡代帅未必能够顺理成章接任。”
“都有些什么说法?”蒋介石问。
何应钦说:“听共产党方面的人说,汪精卫挂着好几个委员的头衔,却没有但任实际职务,对改组政府事,甚是积极。他老是夹着一个皮包,在大东路31号鲍罗庭的寓所进进出出,来去匆匆,和一般人会面的时候,他总摆出曾亲受孙先生遗命的样子,向人说一套秉承总理遗志继承革命的话,谈到具体问题,又有些讳莫如深。”
“大计未定,汪先生心里不踏实吧!”蒋介石说。
“最可怪者,是胡代帅。”何应钦说,“谁都知道,胡代帅与鲍顾问势同水火,又一向以守正不阿自诩,但是他也登门拜访鲍顾问!更可怪者,知道内情的人都清楚,林直勉等人组织了一个叫文华堂的团体,奉胡代帅为其精神领袖,而胡代帅却建议鲍顾问,对本党中一些右派分子如擅组‘文华堂’林直勉、朱卓文等人,应予以制裁。”
“胡先生或许是要改善和鲍顾问的关系吧。”蒋介石说。
何应钦说:“听共产党方面的人说,鲍顾问和共产党对胡代帅的恶感似乎并未改变,还要造舆论,让本党同志都明了,胡民汉难以担任政府领袖。”[1]
“当此非常时期,一定要加倍警戒!”蒋介石嘱咐说。
当晚,国民党首席军事顾问加伦前来拜访:“蒋校长,你是拥护联俄政策的,是真心革命的,所以,鲍同志派我来,就政府和军事委员会组织问题,征询蒋校长意见。”
蒋介石竟有些受宠若惊的感觉。
“国民政府以委员若干组成国民政府委员会,再从委员中选出常务委员若干,主席一人。国民政府直接管辖部,初步考虑仍然设立外交部、军政部、财政部,同时成立一个军事委员会,下设参谋团、政治训练部、海军署、空军署、军需署。”加伦说,“至于人选,初步考虑,政府委员除汪、胡、廖外,要多选左派,像廖同志、徐谦、陈友仁这样的人;要尽量排除右派,像邓泽如、林森这样的人。鲍同志希望蒋校长能够加入政府,但是,蒋校长不是国民党的中央委员,人选要经过国民党的中央执行委员会选举,而这个委员会成分复杂,很难有效控制,选举的时候,不知道能不能通过。”
“加顾问,中正以为,直接受政府指挥的带兵者,不宜担任政府委员。”蒋介石说。
“那么,许崇智、朱培德、程潜和蒋校长,都不加入?”加伦不以为然地说,“没有这个惯例吧?我们苏联,军事领袖是政府成员。”
“我们的军政尚不统一,军人倘若不是真心革命的,抬到军事领袖的地位,是危险的。”蒋介石坚持说,“还有,徐谦其人,是满清的进士、翰林,做过满清的官,又做过北京政府的司法总长,我看此人就是一个无聊政客。至于陈友仁,他没有什么人望,更不适宜担任政府委员。”
“可是,徐同志谦,在北京即和李大钊同志结为好友,对联俄政策和国共合作,极赞成之。”加伦解释说,“陈同志友仁前年任孙总理的外事顾问,参加孙总理与我国特使越飞的会谈,以英文秘书身份随同总理北上,代孙总理起草《致苏联遗书》,重申反对帝国主义,坚持中俄友好政策,阐明实行三大政策的坚定信念。”
蒋介石不想和加伦争论,又说:“国民政府不应该是广东政府,至少,广西方面也应该有人加入才好。”
“广西李宗仁等人,暂时还拿不准,只能等以后再说。”加伦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以汪、胡、廖、蒋校长、伍朝枢、朱培德、谭延闯、许崇智任之。这里面,汪、胡、廖是政治领袖,伍朝枢是外交家,其余三人为军人;以地位和资格论,许崇智最高,但是鲍同志和廖、汪二同志商,在排序上,带兵者以蒋校长排第一,而以许崇智排最后。”
两个人一直商谈到深夜,加伦才告辞。
送走加伦,蒋介石回想了一个晚上的谈话,突然感到自己太愚蠢了,而加伦则不啻一外交家也[2]。
6月21日,许崇智回到省城4天了,这天下午,蒋介石前往粤军司令部拜访,正好胡汉民、汪精卫、廖仲恺都在,几个人便又就组织政府人选问题,进行讨论。
汪精卫说:“兄弟以为,总理在世的时候,我们可以一意跟着这唯一的导师,如今总理不幸死了,党的中央和党的政府,都不会再有第二个总理。总理病重时,兄弟曾在北京主持临时政治会议,讨论的结果,还是觉得苏俄的委员制比较好。我们各尽所能,共同负责,以共同负荷总理交付的责任。”
廖仲恺、许崇智均表赞成,胡汉民也顺水推舟说:“兄弟早就说过,书生弄军事,终于弄不惯,委员制实现,继起有人,兄弟也可以息肩了。”
于是,又讨论政府委员的人选。
“兄弟以为,介石虽非中委,但是也应该加入政府。”汪精卫提议说。
“中正不加入政府,”蒋介石力辞说,“政府直接指挥的军人,不宜加入政府委员。”
胡汉民接言道:“甚好!以兄弟看,直接受政府指挥的军人,不加入政府为好。”
“哼哼!”许崇智冷笑说,“有人是不愿许某加入政府吧?”又赌气地说,“兄弟提议,由季新兄担任国民政府主席!”
“岂敢!兄弟是担负不了的!”汪精卫说,“既然介石力辞加入政府,军委会委员,介石不能罢。”
几个人又议起军事委员会的人选。
廖仲恺说:“军事委员会下设的政治训练部,可由陈公博担任部长。”
“陈公博乃是共产党!”胡汉民说,“这样的人,留洋刚回国,仲恺说服他加入本党,旋即便委以中央党部书记长的职位给他,未免太不审慎了;现在又推荐他任训练部部长,今后军队里的党代表,不都成了共产党的人了吗?哪里还会实行三民主义的教育!”
许崇智笑日:“我听说,陈公博早年是共产党,但是后来和共产党分道扬镳了。其实反对用他最力者,恰恰是共产党。带头的就是工会的刘尔崧。因为当年陈公博在广东一手做成工人运动,现在工运的领袖刘尔崧怕陈公博抢了他的位置,更有趣的是,这个刘尔崧,抬出一个政治婚姻的招牌,和各女工工会女领袖多数有了关系,怕陈公博抓他这个弱点,所以反对陈公博最力!哈哈哈!”
胡汉民甚不悦,正色道:“兄弟以为,本党奉行三民主义,按照总理所著建国大纲,现在是军政阶段,固不能实行民选,而由本党中央产生政府,但是本党中央就先要有民主。”胡汉民说,“政府委员应由中委选举,委员再选举常务委员和主席,任何人都不能拘束了本党中委的权利。”
[1]中共机关刊物《向导》于第118期(1925年6月20日出版)载文,称胡汉民“难被推为政府领袖”。
[2]蒋介石日记,1925年6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