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刚吃完早饭,蒋介石和汪精卫正在桂园谈心,廖仲恺、朱培德、加伦三个人,匆匆赶来了。
廖仲恺和汪精卫是半年来初次相见,但也只是寒暄数语,廖仲恺便说:“介石,现在省局甚危,杨希闵已集中兵力,部署作战。他把驻韶关之赵师调到广九铁路线布防,把驻佛山之胡师调到白云山一带布防,把廖师从市区扩展到郊区布防,俨然构成完整阵线;刘震寰也将其部自东江调集北江,把驻石龙的部队调回广州,已与杨希闵形成呼应之势。唐继尧已占南宁,于昨日以副元帅的名义,通电东进,并任命刘震寰为广西军务督办兼省长。”
“喔呀!怎么闹成这个样子!”汪精卫大惊,“不是说展堂一直在调和吗?不到最后关头,还是化解为好。毕竟,总理不在了,政府、本党群龙无首,况且滇桂军实力雄厚,又是在省桓,一旦开战,广州会不会毁于战火?总理临终前,以最后的气息,还在呼唤和平……”
“现在已经没有和平可言,务必克日回省戡乱!”廖仲恺说。
“只有克日回省戡乱一途了!”朱培德虽是滇军一部,但是他早已与滇军将领分道扬镳,此时也主张平叛[1]。
蒋介石忧心如焚。
当晚,廖仲恺、汪精卫、蒋介石、朱培德、加伦,来到许崇智的行营开会。
“卫队戒备!”许崇智下令,任何人不得出入行营。
“我已和鲍顾问商定,此次平定杨、刘,即以党军为主力,党军当马上回师。”廖仲恺说,“我即以中央党部工人部长名义,组织广九、广三、粤汉铁路工人罢工,阻止杨、刘运兵。”
“潮汕未靖,若此时回师,岂不前功尽弃?广州不是还有潭组阉、程颂云和益之你的部队吗,何必以党军做主力呢?”汪精卫已经从蒋介石那里了解了潮汕的情形,于是说。
许崇智怒冲冲地骂道:“鸟!那些客军,都是为找饭吃才投奔咱广东的,一个个顶个司令、军长的头衔,其实都是些叫花子!”
“许总司令,话可不好这样说。”朱培德沉着脸说。
“汝为是戏语罢了!”汪精卫打圆场说。
“平定杨、刘,既以党军为主力,当推介石为总指挥,诸位看如何?”廖仲恺说。
蒋介石还想辞谢,众人皆表赞成。
“胡代帅何意?”蒋介石问。
“只要我们议定,就照此实行。”加伦说,“现在,最好议定此次平叛的作战方针。”
一番谈论后,议定:此次平叛采取速战速决、各个击破的作战方针。先解决广州之全部滇军,再解决惠州之滇军和流溪河下游的桂军。
“我即据此绘制地图,发给参战各部。”加伦说,“我苏联红军作战地图,向以红箭头表示我军,蓝箭头表示敌军,此次作战地图,我即照此绘制。”
“因平叛事急,改组政府事,暂时推后。”廖仲恺说,“但为避免纷争,鲍顾问的意见,大元帅的人选,还是要早日确定下来,此次前来,鲍顾问委托我向汝为、介石征询人选意见。”
汪精卫和鲍罗廷一直在北京陪伴孙中山,他早已得知鲍罗廷的决定,但此时他不动声色,说:“总理临终前,特意嘱托鲍顾问,一定要回广州,继续做本党的顾问。”又说,“至于人选,照一般的想法,依常例,现在展堂是代理大元帅,改组后由展堂出任元首,似乎也是顺理成章的吧?”
“谁都可以,就是胡展堂不能!我粤军袍泽,万不容此等小入主持政府!”许崇智说。
蒋介石说:“中正一军人而已,本来无置喙余地,但是,有一个建议,请中央考虑:本党要进行国民革命,政府似不宜再叫大元帅大本营,而以正式政府为好,不妨就叫国民革命政府或者国民政府。”
“介石的建议很好的呀!”汪精卫说。
“鲍同志的意见,政府的主席和中央政治会议的主席,就由汪同志担任。”加伦亮出了底牌,“此意,鲍同志已与廖同志说过,廖同志亦赞成之。”[2]
廖仲恺点头。
“岂敢!岂敢!”汪精卫连连谦让,“还是展堂或者仲恺来做吧!”
“中正拥护汪先生领导政府和本党!”蒋介石表态说。
“那就由季新兄来做好了!”许崇智说。
“既然诸同志皆赞成,那就照此行事。不过,此事,现在万不可泄露。”加伦说。
“既然大事已定,就请汪同志迅即回广州吧。”加伦说,“胡同志对汪同志不先回广州报告随总理北上情形,颇有怨言呢!”
第二天(5月14日)午后,夜不能寐、颇是憔悴的蒋介石,带着陈洁如,为廖仲恺、汪精卫、加伦、朱培德等人送行。
“一旦经费、枪械办妥,罢工举行,即以大元帅大本营名义驰电党军回师,接电即班师回省,弃潮汕在所不惜!”临行前,廖仲恺又嘱咐蒋介石说。
[1]朱培德,字益之,云南人,出生于仕宦之家,书香之门。云南武备学堂第一期,与朱德、范石生等同学,先后任滇军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并被北京政府授予陆军少将。护国、护法中皆十分活跃,率所部全体加入中国国民党,时任建国赣军军长。
[2]据胡汉民事后回忆,在孙中山病危时,苏俄驻华公使和鲍罗廷即开始物色国民党新领袖。他们权衡后,最初拟定三人,并作出考语。对胡汉民的考语为“难相与”;对汪精卫的考语是“有野心,可利用”;对戴季陶的考语是“拿不定”。最后确定以汪精卫继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