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在贼喊捉贼的喧闹声中,悄然登上了开往异国的轮船(1 / 1)

闻名国中的光复会领袖陶成章,在光复后的上海遇刺身亡,这个消息迅速传开,举国为之震惊。

各大报纸连篇累牍进行报道,各种议论、猜测传遍上海滩。

正好是春节的假期,蒋介石躲在上海法租界蒲石路新民里13号的秘密住所里,密切关注着这一切。

中华民国首都南京。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对报界发表谈话,称陶成章为革命奔走,是有大功的人。对他的突然遇害深表痛惜,对这起“挟私复怨”、“擅行仇杀”的血案深表震惊。

报纸上,还刊登了孙大总统致沪军都督陈其美的电报:“严速究缉,务令凶徒就获,明正其罪,以泄天下之愤。”

陆军总长黄兴,也以同盟会领袖和沪军都督陈其美朋友的身份,致电陈其美,要他严缉凶手,并设法保护章太炎。

杭州。浙江都督悬赏3000元缉拿凶手。

上海。沪军都督陈其美悬赏1000元缉拿凶手,并大张旗鼓,调动所有的警探,四处侦查,声言要严速究缉,将刺陶案查个水落石出。

上海滩上,陶成章遇刺案,特别是多方缉拿凶手之事,一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姚冶诚并不知道此案的底细,时常把她听到的街谈巷议,和蒋介石谈起:“看这阵势,怕是刺杀陶先生的凶手,是跑不脱的了。”

蒋介石窃笑。

他不担心官方的侦缉,倒是光复会那帮人,令他多少有些惶惶不安。

报章上报道说,陶成章遇刺身亡,光复会员同仇敌忾,发誓要为自己的领袖报仇雪恨。他们大举出动,四处侦察这起血案。

正在这时,又接连发生了两起影响更大的刺客谋杀政要的血案。

1912年的1月16日,也就在陶成章遇刺的两天后,已是旧历腊月二十八了,勤快的人家,已经贴上了春联。

这天,已接近中午,一辆豪华马车,载着清廷责任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从东华门到外务部新衙门办公。

卫队前呼后拥,两旁军警林立。

马车刚走过丁子街三义茶馆门口,突然,从三义茶馆里飞出一颗炸弹,“轰”的一声巨响,未能击中目标。

混乱中,豪华马车继续向前疾驰,惊魂未定的袁世凯尚未为躲过劫难而庆幸,从详宜坊酒店又飞出一颗炸弹,随着又一声巨响,车队被炸得人仰马翻,呼啦啦一片人马,倒在血泊中。

现场清点后,共有8个人、2匹马,被炸身亡。

但是,袁世凯本人幸免于难,他乘坐的马车在弥漫的尘雾中,加鞭疾驰而去。

大批军警当即包围了血案现场,大肆搜捕,刺客10人,被当场捕获。

这个消息,立即在全国引起了巨大震动。与此案相比,两天前发生的刺杀陶成章案,简直就算不得什么了。

中外报章,全国军民关注的焦点,立即就转向了袁世凯遇刺案。

因为,这牵涉着整个国家的政局。

眼下,南方成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北方清廷依然存在。

表面上,南方要“北伐”,北方要“南征”,实际上双方已达成谅解:南京临时政府虽然成立,但孙中山随时准备推功让能,并一再催促袁世凯尽快劝清帝退位,以期“不牢战争,达国民之志愿”;而袁世凯则告诉南方,他赞成共和,并一直在和清廷商议“退处之方”。

可是,清廷不愿意轻易就范。

王公贵族中以东京士官学校出身的良弼为首的少壮派,策划组建了俗称宗社党的“君主立宪维持会”,招兵买马,誓与大清江山共存亡。他们积极策划政变,拟以皇族内阁取代袁世凯——他们心目中的“革命党的奸细”、“活曹操”。

而袁世凯最怕落下“活曹操”的骂名,又不敢过于刺激身为禁卫军首脑的强硬派首领良弼,一时间,政局处于不战不和、不阴不晴的胶着状态。

正在这个时候,发生了这起血案,自然引起中外震惊,军民关注。

不过,刺杀袁世凯案,很快真相大白。

10名年轻人,有同盟会员,也有普通的热血青年,他们或者反对南方向袁世凯妥协,或者不满于不阴不晴的政局,想以刺杀袁世凯,一举扭转局面。

10名刺客,分成三队,一队在三义茶馆,装作茶客;一队装作食客潜伏在详宜坊酒店;另一队则徘徊在东安市场附近担任接应。队员每人携手枪一只、炸弹一枚。因为这些人并非训练有素的职业杀手,布置虽称周密,可动作未必精准,袁世凯没有被炸死,他们却当场被捕。

当天,即开庭审讯。法国记者保释出7人,另有3人被判决死罪并立即执行。

或许,上海滩上,深居简出的蒋介石,会替这些人感到惋惜,相比之下,为自己的成功感到欣喜;但同时,又为刺袁案如此之快就真相大白、未能长时间吸引国人的注意力而遗憾。

不过,这个遗憾,很快就得到弥补。

几天以后,刺袁案的热度还未冷却,又一件关乎政局、震惊中外的血案发生了。

1月26日,旧历大年初六,傍晚。

北京西四牌楼北大红罗场胡同。

清廷军谘府军谘使兼镶白旗汉军副都统、宗社党首领良弼刚刚下朝回到家门口,马车停住了,良弼下车,转身正要迈步进家门,一个一身新军标统装扮的年轻人疾步向前,大声喊道:“王爷留步,卑职有要事禀报!”

良弼挥了挥手,不耐烦地回答:“天已晚,何事,明日再报不迟!”

话音未落,“轰”的一声巨响,年轻人拉响了炸弹。

刺客和良弼,两个人都倒在了血泊中。

良弼的左腿被炸断,而刺客当场殒命。

随从急忙将良弼送往医院抢救。3天后,良弼因失血过多,不治身亡。

对于良弼,陈其美、黄郛都非常熟悉。因此人非常注意延揽军事人才,陈其美的弟弟陈其采、义弟黄郛,从日本留学回国后,皆被其延纳麾下。所以,陈其美和黄郛对良弼其人,颇有好感。

得到良弼遇刺身亡的消息,陈其美、黄郛、蒋介石聚在了一起,一同研判政局,说到良弼的结局,免不得一番叹惜。

“良弼其人,刚正傲骨,素有大志,以知兵而为清廷亲贵中之翘楚,不但是旗人中崭新的军事人才,而且此人才情卓越,清廷一系列振武图强的军事活动,诸如改军制,练新军,立军学,良弼皆主其谋。”黄郛最先感慨道。因为黄郛自日本留学归国后,就受良弼之邀到清廷“从良君弼等之建议”仿日本参谋本部设立的军谘府就职,而军谘府事实上由良弼主事,黄郛即是他的部属,对他很是了解。

对于良弼之死,三个人都有惺惺相惜之慨。

“不过,良弼一死,打开了政局的一个死结。”黄郛又说,“清帝迟迟不退位,症结就在良弼身上。”

“此话怎讲?”蒋介石问。

黄郛从北京旧同事那里探听的消息是,无论袁世凯如何以婉转方式对隆裕皇太后威逼利诱,隆裕太后每次召集王公亲贵商议时,总是良弼带头反对,丝毫不让步。他警告袁世凯:欲将我朝江山断送汉人,我辈决不容忍,宁可与阁下同归澌灭,也决不退位!袁世凯遇刺后,称病不出,意在压清帝退位;良弼声称,正可组织皇族内阁,与南方决一死战!

“难怪彭家珍不惜与良弼同归于尽!”蒋介石说。

报章已经报道了刺杀良弼案的真相:刺客是一位叫彭家珍的年轻人,乃同盟会会员,正是愤于良弼阻挠清帝退位,才舍身刺杀他的,所以,蒋介石有此一说。

“良弼一死,则清帝退位,已成定局。”陈其美说,“南北还要有一番讨价还价。”

说完了政局,陈其美向蒋介石透露了一个令他不安的消息:光复会已经发现王竹卿突然失踪,已紧锣密鼓四处侦缉他。

“我已部署军警和密探,侦缉王竹卿行踪,”陈其美又说,“不能让光复会那帮人拿到活口。”

连续发生的刺杀袁世凯案、刺杀良弼案,和随之而来对清帝即将退位一事的议论,无不使中外震惊,军民瞩目;刺陶案,无形中就不再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

蒋介石以为,风声会就此过去,可是,他没有想到,光复会侦缉王竹卿的行动,并未丝毫放松。

这天,打开报纸,一个消息令蒋介石冒出一身冷汗:光复会员在浙江嘉兴,找到了涉嫌刺杀陶成章的两刺客之一王竹卿的下落。

不过,他们并没有从王竹卿那里获得线索,因为王竹卿旋即身亡。

一时间,上海滩传言四起,有的说刺客王竹卿是被警方当场击毙的,有的说是被光复会给镇压的。还有些人,把怀疑的目标,指向了陈其美,认为他就是幕后黑手。

因为王竹卿之死,刺陶案再次成为街谈巷议的热点。

沪军都督陈其美发誓要加大力度,全力侦缉,务必把另一名刺客捉拿归案。

都督府上下,军警中间,又响起了一片缉拿刺客的喧闹声。

“介石,我看,你还是先出国,避避风声。”陈其美找来蒋介石,对他说。

说话间,两张船票外加一张汇票,摆在了蒋介石面前。

“你写一个辞职呈文,就说革命告成,正可利用这个机会申请到德国学军事。”陈其美又吩咐说,“先到日本学德语,以为到德国留学的准备。一俟风声过去,你即回来。”

蒋介石只得告别陈其美,以出国学军事为名,偕姚冶诚悄然登上了开往日本的轮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