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新闻:这个国家要弹劾总统、那个国家国会通过了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又或者有的国家议会要求罢免某个重要人物的重要职务。
其实,这样的情况,在明代的中国,也是很常见的。除了皇帝,任何一个政务官,似乎都难免要经受这样的考验。当然,结局如何,那真要听天由命了。
遇到张居正这样的领导人,弹劾他的“议员”们的日子,就相当不好过了。现在,我就给诸位讲述这样的一个故事。
事情要从隆庆五年,也就是张居正全面执政一年前说起。
这一年,内阁的“二把手”张居正,当了一次会试(即录取进士的考试)的主考官,这一年登第的进士中,有一个叫刘台的江西人。他的试卷,是张居正亲自阅判的,结果,刘台中了二甲第四名。按照当时的规矩,刘台就成了张居正名副其实的门生。
张居正对自己的人,是很关照的。所以门生刘台就被分配到刑部当主事,随后又根据张居正的组织调整方案,转任都察院御史,也就是所谓的“言官”。因为言官的职责更多的是监督政府,与现代法治国家的议员角色更接近,故我称之为“议员”。
刘台当上“议员”后不久,在万历三年,张居正又安排他巡按辽东。
巡按是什么职务呢?说起来很有意思。明朝有一套政治设计的原则,叫强干弱枝、小大相维。所谓强干弱枝,简单说就是中央集权,弱化地方。从权力配置上说,权力集中在中央,地方差不多就是中央的派出机构性质。从干部使用上,中央的干部,比如一个司长,甚至一个六、七品的小官,就可以派到省里当“一把手”,派去巡视地方的七品“议员”,甚至可以凌驾于地方一品大员之上。
所谓小大相维,简单说就是小官和大官相互制约,小官也可以管大官。比如,七品的“议员”,政治地位很高,和部长平起平坐的,没有对口监察六部的“议员”——给事中的签字,部长的命令是无效的。内阁首相也怕七品的“议员”,他们弹劾起首相来,一点也不留情面的。又比如,七品的巡按御史,到地方就可以监督省里的“一把手”,省里的干部都怕他,甚至把他当作上级看待。巡按,顾名思义是中央派到地方巡视、监察的官。所谓的钦差大臣(严格说是钦差小臣)是也。不仅监察地方干部是不是贪污腐败,还可以检查地方各级政府是不是贯彻中央政令,行政、司法是不是有毛病。简单说吧,巡按级别很低,但权力很大;名虽为监察,实则无所不管。他们或者巡视一番就离开,或者常驻一个地方一两年,非常灵活机动。
巡按的选任,也有一套原则的。当时的说法是:“巡按专用少年新进”。就是专门选用刚刚进入官场的年轻人。为什么选用少年新进呢?少年新进四个字,意味深长。“少年”的性情一定勇于任事,而“新进”之人初入仕途,必无官场瞻徇习气。换言之,他们初生牛犊不怕虎,敢作敢为,干这个最合适。上述这些原则,就相当于英国的不成文“宪法”,张居正无论是不是喜欢,也不好不遵守的。所以,年轻气盛、踌躇满志的刘台,就被派往辽东当巡按御史。或许,这是张居正故意点名的,因为刘台是他的门生,而辽东的领导张先生,是他的嫡系亲信,甚至比戚继光和张居正的关系,还要亲密。要刘台这个门生去辽东,自己人监察自己人,有事好商量吧!
可是,张居正想错了。或许,按照一般人的理解,是刘台刘“议员”想错了。也是,派到老师的心腹那里去检查工作,最好的办法,就是“五字方针”:吃、喝、玩、乐、拿。结果一定是你好我好他好,皆大欢喜,何乐不为?当然,前提是这个人学会了昧良心,或者,良知已然泯灭。
如果刘台是个小绵羊式的人物;或者刘台是官场老油条,那他或许会采行那样的“五字方针”。如果刘台真的采行这样的“五字方针”,那他的命运,就会是另外一个样子了。可是,刘台毕竟是少年新进;而少年新进,确实较少官场上的瞻徇之气。
不特如此。我推测,刘台这个人,责任心很强,却不太能够领会领导意图。为什么这么说呢?当然是从刘台的表现上看出来的。或许刘台认为,自己的老师兼监督对象兼国家最高实权人物既然把他派到辽东来巡视,那总不能无所事事吧,总要干出点成绩才好吧?这样也好让别人看看,张居正的学生,就是不一般!或者让自己的老师看看,刘台这个门生,不错!
还有一种可能,刘台对张居正的执政风格、为人处世,不那么认同,社会上对张居正的种种议论——比如说张居正太跋扈太虚伪,边帅们不少给张居正贿赂,他倒是很有同感,至少半信半疑。那他到辽东来,就要认认真真查一查,看看是不是那么回事。
反正,无论上述哪种情形,张居正都不会高兴的。也不管到底是什么原因,总之,刘台到了辽东,很认真,很负责任。到什么程度呢?辽东的“一把手”张先生知道张居正派他的门生来了,挺欣喜,没成想刘台较起真儿来了,搞得这个封疆大吏兼军事首脑、辽东的“一把手”非常紧张,正史记载的说法是“日夜惴惴不安”,不得不偷偷派人暗地里监视刘台行踪。
显然,刘台这样做,就和领导派他来的初衷背道而驰了。张居正一定多多少少知道些情况的,也一定不太高兴。但是,不高兴归不高兴,他总不能说,子畏(刘台的字),你能不能不那么认真,责任感能不能不那么强,能不能吃喝玩乐得了!张居正什么身份?他对干部的要求,摆在桌面上的,就是要认真,要有责任感啊!所以他不好这么说的。那就只能暂时隐忍吧。
终于,刘台工作中出现了一个小小的失误。
辽东是与后来的满清对峙的前线,打仗是家常便饭。可是,帝国的军队很腐败,战斗力很差,打次真正的胜仗不容易(往往捏造,甚至砍当地老百姓的头,冒领军功)。刘台在辽东巡视,国朝的军队打了个小小的胜仗,他就把这个消息先于辽东的“一把手”张先生向中央报告了。
说起来,这不是什么大事。本来,刘台是巡按,监察官;辽东的“一把手”叫巡抚,也是由监察官转变来的,甚至,照例都还兼任都察院的副院长之衔。张居正自己也承认,巡按和巡抚,往往职权划分不清楚,彼此越权的事情,经常发生。刘台先于张先生向中央报捷,出于理解上的不同,至多,也仅仅是手续上小小的失误。
可是,张居正很不高兴。如果联系到刘台到辽东的表现,就很容易知道张居正何以对这样一件小事大动干戈了。既然刘台不能领会领导意图——或许他不认为张居正是领导,就仅仅是他的监督对象?那就不能不给他点教训了。于是,张居正以皇帝的名义,公开给刘台严旨切责,也叫严旨申斥。什么意思呢?似乎相当于今天的通报批评?或者比通报批评更严厉些。受到这种处分的人,就会颜面尽失、灰头土脸,工作就不好干了。
估计刘台不会服气,也多少有些不解,因为不解,可能更加不服气。或许刘台明察暗访的情况,让他内心充满矛盾和痛苦——原来,整天要求别人廉洁从政的最高实权人物,是这样不堪啊!这些加到一起,年轻气盛的刘“议员”,怎么可能不痛苦呢?而面对关照过并且一定还会继续关照自己的老师,作为学生,该怎么办呢?
恰在这个时候,中央又发生一件不大不小的事。说不大,是因为这样的事情非常普遍,要不是张居正当国,根本就是小事一桩,不值一提;说不小,是因为四位“议员”因此被一举收拾了。一举搞掉四位“议员”,确实是件大事了。这件事,是有一个叫傅应祯的“议员”惹起的。
说起来,傅“议员”也可以说是张居正的学生,是一个非常正派的人。他年纪轻轻,责任感很强,借给皇帝提意见的名义,含沙射影地批评了张居正。中心思想是皇帝对民间疾苦不闻不问,乃是“失德”;又暗指张居正钳制言路,喜欢吹捧谄媚,为政操切严苛。
张居正擅权已经到了这个地步:干部群众敢公开指责皇帝,但是不敢公开批评张居正。刘台最强烈的感受,恐怕就是这一点了。
这个傅“议员”是刘台的同乡兼同年。事后看,他们的见解和性格都很相通。估计他们的关系也是不错的。傅“议员”提“议案”前是不是知会过远在辽东的刘台,不得而知;但是刘台从报纸上完全可以看到傅“议员”的议案的,估计他会击掌赞同的。
张居正读了弟子兼“议员”的议案,勃然大怒。他还担心,是不是背后有一股反对自己的势力呢?于是,傅“议员”被逮捕入狱,穷治党与,遭受严刑拷打,傅“议员”坚贞不屈,几乎丧命。还有三位“议员”,挺够意思的,到监狱探望同僚。没有想到,这个事情让张居正知道了,怒气冲冲,打发他们回家卖“红薯”去了。
小皇帝还要求给予傅“议员”廷杖——就是在朝会上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打屁股——的处罚。估计这是张居正的“老大”、太监冯保的意思。但是,傅“议员”毕竟是针对皇帝提意见的,“罪名”是所谓“讪君”,而作为首相,按照惯例,凡是对因为批评皇帝受到处罚的“议员”,就要出面论救。
张居正虽然怒不可遏,也只能言不由衷地说,若论其罪(其实何罪之有),死有余辜,但是作为君主,要行仁政不是吗?廷杖,就免了吧;革职为民、禁锢终生就完了。这样的话,其他的人也得掂量掂量了,估计也不会有人再敢多嘴了。
给皇帝提意见,很常见;因此而抓到监狱里严刑拷打,不多见——后来的万历皇帝所遭受的批评可以说连篇累牍,一般大臣如果不是硬和皇帝过不去,是不会受到任何处分的。去探视一下同僚就被开除,这种事在有明一朝差不多算得上绝无仅有了。当然,人们心知肚明,这一切,不是因为批评了皇帝,而是暗中指责了张居正。
远在辽东的刘台,从报纸上和朋友的信函中,了解到这个情况,真是五内俱焚,痛不欲生!他对自己的老师,从感激到失望,从失望到怨恨。估计这个春节,他是过得很不好的。辽东的天气很寒冷,但是,比不过年轻“议员”刘台的心里更寒!万历四年的春节,刘台是在严寒的辽东度过的。
夜,深了。摇曳的灯光下,年轻“议员”刘台,伏案奋笔疾书。一个人影闪过,伸长脖子偷窥了一眼,就慌慌张张向辽东的“一把手”张先生报告。“看得清楚?”张先生很紧张,追问说。“清清楚楚,”被派去监视刘台的特务肯定地说,“是有一个‘张’字。”张先生浑身冒出冷汗,茫然若失。抓耳挠腮半天,才有气无力地说,快准备,快通报,我要谒见刘御史。
张先生何以如此紧张呢?他自己再清楚不过:他的账上,问题不少,辫子挺多。而刘台又铁面无私,公事公办,他本来一直就惴惴不安,又听说刘台在写参折,参折上有一个“张”字,那他能不紧张吗?
辽东的“一把手”既然要谒见刘台,那他一定思忖好了,放下身段,卑躬屈膝,求情告饶。“哼哼,”刘台见这个省级军政首脑一副奴颜,颇是反感,不禁冷笑,不屑地说:“豺狼当道,安问狐狸?”张先生一愣。“明人不做暗事,”刘台正色道,“刘某要弹劾的,是张居正,岂愿与你论是非?”
张先生听到刘台当面叱责自己是狐狸,牙根恨得痒痒;可是,又听到刘台弹劾的是张居正,不免又暗自庆幸,长出了口气。“这个……”张先生支支吾吾,不知道说什么好。
这位张先生是张居正的心腹,刘台是张居正的门生,如果不说句劝解的话,似乎道义上说不过去。可能他劝了句,学生弹劾老师,这个可是闻所未闻的事啊,是不是慎重考虑考虑啊?“忠臣不私,私臣不忠!”刘台义形于色,“终归不能因为老师对刘某有举荐之恩这样的私情,而忘记了国家大义!”
就这样,刘台写成了长达五千字的参折,指名道姓,弹劾张居正。为了表示开诚布公,他还把参折的副本,寄给了张居正。
真是晴天霹雳!张居正刚说过,严厉惩处傅“议员”,会产生震慑作用的,但仅仅过了一个月,言犹在耳,不怕死的就又冲上来了!定睛一看,这个冲上来的人,竟然是自己的门生!
再看看刘台的指控,不说字字是实,至少不是捕风捉影,除了政见方面的内容或可讨论,其他诸如以权谋私、钳制言路、排斥异己、擅权专断等等,可谓历历有据,一针见血,直捣软肋!比如,刘台指出,张居正上台不几年,他的老家就富甲全楚,府邸就营建得豪华无比,这些钱,哪里来的?他进而揭露说,张居正贪污受贿,不在文臣,而在武将;不在中央,而在边防!刘台是巡视边防的监察官,他这样说,对张居正的威信、名誉,无疑非常具有杀伤力。刘台还感慨系之地说,问题还不仅仅是张居正擅权专断、以权谋私等等,关键还在于,现在,批评皇帝易,批评大臣难!言者之祸益烈,大臣之恶日滋!长此以往,则国将不国矣!
这倒挺符合现代政治学的一个原理:不受监督的权力必然腐败。
闲话打住,请诸位想想看,张居正看到这样的参折,怎么受得了呢?这对他的打击实在太大了。自己的门生,指名道姓,不留情面,公开弹劾,全面揭批,露骨攻击,真是史无前例,绝无仅有!难怪张居正看到刘台的参折,立即面见小皇帝,浑身颤抖,泪如雨下!
“刘台是因为,”张居正想好了措辞,激动地对他的乖学生万历小皇帝说,“是因为他主使傅应祯讪君,现在看到傅应祯被发配,到监狱看傅应祯的三御史也被开除,惊恐不定,怕将来会被发现受到追究,于是就以这样的办法,来掩盖自己,同时博得一个直臣的名声,让朝廷不好轻易动他。这,就是刘台之所以要诽谤我的原因所在。”
张居正的意思是说,他自己没有问题的;那没有问题为什么刘台要攻击他呢?是因为刘台自己有问题,他害怕问题暴露,才先发制人,这样做的。当然,这是张居正为自己找的借口。
“可是,”张居正继续说,“国朝二百余年,并未有门生排陷师长的,而今有之,真令人痛心疾首!我还有何颜面再继续干下去呢?只能辞职以谢门生刘台了!”说着,张居正哽咽起来。可能是越想越觉得难过,张居正索性就伏地痛哭流涕,不肯起身!
小皇帝兼乖学生见状,有点不知所措。他心目中的张老师,一向是威严、冷峻的,如此可怜巴巴、委屈万分的样子,真是出乎意料。估计是张居正的“老大”冯保在小皇帝耳边嘱咐了几句,小皇帝兼乖学生于是走下御座,亲手扶起张居正,安慰说:“先生请起,我为先生逮治刘台,把他关起来,以慰先生。”
其实,张居正不是怕皇帝和皇帝他妈,他说这些话,主要目的是为自己辩白,让舆论不要一边倒。因为,张居正所担忧的是,刘台这小子参折写得太实,历历有据,言人所不敢言,自己面子挂不住,威信受损害,更重要的是,不做应对的话,这会不会引发其他人效尤,群起而攻之呢?
如果这样的弹劾是对徐阶或者高拱的,无论是捕风捉影甚至是纯粹的诬陷,那弹劾也就弹劾了,至多,找机会给这个诬陷自己的“议员”外调。可是,张居正不同,他是绝对不能容忍的。在小皇帝面前做了辩白以后,他连续三次提出书面辞职。说起来,遭到弹劾后提出辞职,是惯例,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可是连续三次,无论皇帝怎么劝慰,似乎都不能使他回心转意。
大家都看到了,刘“议员”弹劾最高实权人物,人家要撂挑子了!如果加上当面口头向皇帝提出要辞职以谢刘台,一共四次提出辞职,就更有点耐人寻味了。
难道张居正真的不想干了吗?当然不是,绝对不是!他是做给舆论看的,更重要的是,要施加压力,让小皇帝和他妈,以及广大干部群众感到,弹劾张居正,不是那么容易收场的。
正常情况下,“议员”因为弹劾高级领导干部而受到严厉惩罚的,不多。可是,张居正不能容忍。不过,他要想直接下令惩罚刘台,有点不太名正言顺,毕竟,他是当事人,要装装样子。那他就只好摆出这样的架势:不严厉惩罚刘台,这事儿是过不去的。
于是,锦衣卫奉钦命,快马加鞭赶往辽东,将刘台披枷带铐,械解京师,投入锦衣卫诏狱——如果有人不明白诏狱为何,或许联想到现在的秦城监狱,就大概可以明白了,总之是钦定要犯住的地方。
当然,那个时候在诏狱可不仅仅是住着,当年海瑞痛骂皇帝下了诏狱,因为首相徐阶的维护,没有吃多少苦;如今刘台是因为冒犯了首相,没有人敢维护他,谄媚的人还想讨好张居正,那刘“议员”的日子就难过了。严刑拷打,追究幕后主使,搞得风声鹤唳。
其实哪里有幕后主使,无非是找个借口动大刑而已,不然凭什么拷打人家依法履行职责的“议员”呢?可是,刘“议员”大义凛然,不仅不承认自己有错误,对张居正的抨击更加激烈,说我作为“议员”,监督政府首脑是法定的职权,这样对待我,本身就恰恰说明张居正其人太不像话了!有种的话他就和我当面辩论,看看我说的哪件事不属实?如果不属实,我愿意承当诬陷罪,如果属实,那就该治张居正的罪!大约诸如此类吧,表现挺硬气。
管诏狱的领导是谁啊?张居正的“黑老大”、大太监冯保的干儿子——徐爵,可以想像了,刘“议员”的苦头算是吃尽了。当时,朝野上下,议论纷纭,都替刘台捏了把汗。可是一个月前因为到监狱探望傅“议员”的三个同僚,居然遭到开除公职的处分,如果探望刘台,那还不知道要受到怎么样的报复呢,所以广大干部群众也只能默默替刘“议员”担忧、祈祷而已。
倒是刘台,慨然自若,根本就把生死置之度外了。或许刘台根本就没有想到过会死。也是,有明一代,因为弹劾高级领导干部而被杀头的,有过极少的先例,那就是严嵩当国时代的杨继盛和杨炼。不过也费了老劲了,经过好几年,利用一个偶然的机会、运用非常手段,才达到目的。而且,这件事对严嵩父子的伤害很大,最后他们父子下场悲惨,和杀二杨引起的民愤直接相关。也就是说,因为弹劾张居正,就要杀刘台的头,于法无据,于情不通,恐怕不那么容易的。
确实如此。诏狱当局没有办法,最后打报告,提出给予刘台“廷仗遣戍”的处理。报告打上去了,张居正牙根都咬碎了,可是还得出面为刘台“求情”。为什么呢?道理很简单。
一个月前傅“议员”批评皇帝,张居正作为首相按照惯例请求免于廷杖;
现在刘“议员”因为批评首相,如果给他廷杖而张居正不出面“求情”,道理上说不过去的,所以他说,如果给刘台廷杖,那人家就会说我张某人爱君父不如爱己,还是免了吧。
结果,刘台受到的,是削籍为民的处分,也可以理解为近似于现在的开除公职。吃尽苦头的刘台,不是灰头土脸,而是理直气壮地回到了自己的江西老家。
如果事情到此为止,那张居正其人,似乎勉强算得上一个正人君子吧?不幸的是,张居正的心胸实在是很狭窄,报复心实在是太强烈。他是不允许刘台还能“自由”地过平民生活的!于是,一大帮人开始行动了。好好查一查,刘台这个人有没有什么把柄!
刘台,少年新进,耿直无私,实在查不出来有贪污受贿的问题。那也得想办法!不然怎么解领导心头之恨呢?那就只能捏造和诬告了。于是,辽东的“一把手”张先生就给中央举报了,说刘台在辽东,贪污了一万两银子!
刘台在辽东贪污一万两银子?谁会相信呢?他一个巡视工作的监察人员,又不管账,怎么可能贪污呢?所以这个辽东的军政首脑不得不羞羞答答地承认说,他没有证据,听说有这回事。可能考虑到张先生挺会算账吧,张居正立即提拔他到中央当了户部的部长(不要误解,那个时候省里的“一把手”和中央的部长不可同日而语,一个司长甚至处长到省里当“一把手”很常见的)。
辽东军政首脑张先生举报刘台贪污,有点太牵强附会,张居正觉得还不够,他命令江西省的领导,务必要下点功夫,尽快拿出“证据”。江西的“一把手”陈先生,人品似乎不怎么样。但他对张居正的意图领会得挺准。于是,他对下属、一个七品小官陈先生说:“了此狱,政府乃以巡抚处公。”
什么意思呢?显然,这个江西的“一把手”明明白白地知道,张居正的目的是要把刘台关进监狱,苦于没有罪名。只要能够罗织罪名把刘台关起来了,那么必定会有大回报的!所以他对一个还是七品官的工作人员说,只要能够把刘台搞进监狱,张居正就可以提拔你当省里的“一把手”!
张居正的激励机制还挺管用,一大帮人,北京、辽东、江西,忙忙乎乎好长时间,给中央打了报告,说刘台“合门济恶,灭宗害民”!这个江西的“一把手”陈先生也有本事,可以把好人说成坏蛋,张居正就提拔他到都察院(“议会”)当了院长(“议长”)。
其实这些个诬告栽赃,实在太小儿科,情理不顺,逻辑不通,没有人会相信的。可法庭相信就行了!反正法庭是听领导的,领导说有问题,那法庭还能说证据不足,无罪释放吗?
刘台的父亲、兄弟,也都被抓了起来,严刑拷打,然后充军到烟障之地;刘台本人也遭受酷刑,“苦楚万状”,发配广西浔州。
可是,张居正还是念念不忘他的这个有出息的学生,当他病重的时候,又咬牙切齿地说他死不瞑目!因为,连严嵩也没有过的待遇,让他摊上了——门生弹劾老师!
而远在贵州的刘台,突然间就“暴卒”了,衣服、棺材全无,凄凉万分!有专家悲叹说,“刘台的下场实在太可悲了,身遭诬陷,死得不明不白。”岂止如此,他的父亲兄弟,也受到牵连,家破人亡。
刘台才是死不瞑目啊!
我补充说两句以后的情况:张居正死后仅仅半年,刘台冤案平反昭雪。万历皇帝在清查报告上义正辞严地批示说,这班家伙“挟私枉法,陷害无辜,险狠可恶”!于是,当年参与诬陷刘台的大大小小几十个干部,都受到了处分:有的以杀人罪监候斩;有的判处徒刑;有的革职为民;有的降职降级!其中,江西当年的“一把手”、现任“议长”——都察院院长陈先生被革职发配烟障之地充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