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治和制度的两难选择(1 / 1)

当权不过如此 郭宝平 796 字 1个月前

人治国家,并不是没有制度。人治官场的领导人,其实也反复强调制度的重要性,也连篇累牍地制定了不少制度。但问题是,人治国家,许许多多的制度,靠不住。

威权国家、人治官场有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就是制度挺多,挺严,挺能让老百姓感动,可就是执行不下去。大大小小的干部,也知道有制度,可是谁也不当回事儿,不当回事儿也没什么事儿,长期如此,制度也就那么回事儿了。我们中国有句话,叫制久而弊生。

这里,就有一个例子。大家都知道,大明帝国的开国之君朱元璋出身贫寒,挺能体谅民间疾苦的。他也很勤政,兢兢业业地干,定了不少制度。其中,就有一个驿递制度。

那个时候,没有飞机、火车、轿车,也没有电报、电话,什么手机、呼机、传真机,一个也没有。大一统的中华帝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中央要掌握全国的情况,指挥全国的军、政;地方要请示汇报;干部要出差检查工作,相互调动等等,靠什么渠道呢?靠的就是驿站。

张居正时代,全国的驿站,就有1036处。有了驿站,就得有经费、编制;

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使用驿站,朱元璋都做出了明确规定。说起来,朱元璋的规定不错,也很严密。更重要的是,谁要是不遵守制度,朱元璋这老兄还真下手收拾他。

当时,就有这么一件事:朱元璋的女婿,也就是驸马爷,利用驿道,运送茶叶贩卖,让人给举报了。朱元璋大怒,把这个女婿给杀了。还有一个地位很高的开国功臣,以为自己打江山功劳大,挺牛气,就不把制度当回事儿,结果也受到严肃处理。按说,朱元璋的制度定得不错,执行也可以,违反者受到的惩罚也够严厉了,那就不该发生什么问题了。

可惜啊,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儿!别的时候什么样子,不说了;反正到了张居正执政的时候,驿递制度,已经混乱不堪了。最主要的是,大大小小的干部,也不管是不是公务,都要使用驿道;因为公务应该使用的,就很不平衡,很理直气壮,超标准、高待遇问题突出。

大家都要使用驿道,而且都要超标准享用马匹食宿,那就得多花钱啊!驿站的经费本来有限,而且还不能及时足额拨付,如此一来,哪里够开销呢?有条件的地方,就想方设法创收,比如,让老板们利用驿道运送货物,等等,驿递制度简直就不成样子啦!

张居正当国,奋起振作,要恢复祖制,执行制度。其中,除了整理田赋、整饬吏治外,整顿驿递,也是很重要的一项内容。整顿驿递,阻力不小,工作量很大。但是,张居正有信心、有魄力、有手腕,效果不错。张居正的具体做法,就不具体说了,反正和朱元璋的做法差不多,按照张居正自己在私人信函里的话说,整顿就是要“尽复祖宗之旧”。

值得一提的有两点。一是张居正搞了实名制。干部因公务需要使用驿道的,在领取堪合也就是弛驿凭证的时候,都要登记自己的名字、职务等一系列信息,以便监督。这样,他就不能把特权给自己的亲属、朋友用了。第二点,不管是作秀也好、表率也罢,张居正的儿子回乡参加科举考试、他的弟弟在京病逝后送柩归葬,都特意声明不使用驿道;地方领导为了讨好张居正发给他们堪合,也被退回去了,还受到张居正的严厉批评。“为政必贵身先嘛,你这样做,不是让我违纪吗?”张居正义正辞严地说。

经过张居正大力整顿,特别是对违反制度的一批干部的严肃处理,一时间还真的见成效了:国家花的钱比以前少了,运转却比以前通畅了。这当然是张居正的功劳。他为此花的心血不少,得罪的人也很多。不容易!

可是,也仅仅是很短的时间,最多超不过十年,驿递制度又是一团糟了!不说比整顿前更差,可至少不能说比整顿前要好。到了这个时候,即使是又出了一个非常负责任的领导人,也只能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近乎束手无策,也就只能听之任之了。

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权大于法之故也!人治国家,必然是特权国家。有权的人和他们的亲属子女,总是要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必然破坏制度。破坏制度而又很少会受到惩罚,渐渐的,制度也就失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