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头有几盘澳大利亚朋友送的影视录像带,据说都是他们的国人公认的经典片。有些是早已翻译了过来的,比如《鳄鱼邓迪》、《荆棘鸟》等,还有一些,则是在澳洲家喻户晓,在我们这里尚未引进的,比如《我的光辉生涯》、《露辛达·布雷福特》等。不过虽然影视尚未引进,据之改编的原著小说倒大多已经译成了中文,比如本文所要着重提到的“家世影视”作品——《露辛达·布雷福特》,近日刚由译林出版社出版,就正在网上销售着。
这部以女主人公的姓名为题的长篇电视剧,叙述了四代人的遭际,但聚光点却始终对准露辛达个人多蹇的命运:露辛达出生于澳大利亚牧场主家庭,聪颖、漂亮、大方,“生来就是一个贵族”。母亲的势利庸俗,以及她本人随岁月的流逝而潜滋暗长的虚荣,有意无意地扼杀了她纯真的初恋,促成了她与英国贵族雨果的婚事。她由一个天真烂漫的少女,经受生活的磨砺,逐渐成为一个洞悉世情、老成练达的贵妇。婚后她移居英国,住进贵族庄园,厕身上流社会。但这成了她厄运的开端。风度翩翩的丈夫,自私虚伪,赌博成性,并早已另有所爱,跟情妇打得火热。失望之中,露辛达在雨果的朋友帕特那里找到了情感的寄托。然而,生活中矛盾迭起。正当她与帕特的感情日甚,并决计跟雨果离婚时,雨果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身受重伤,缠绵病榻,离不开她的照料,使她成了不幸婚姻的囚徒。若干年后,雨果去世,露辛达彻底摆脱羁绊,帕特却离她而去,再次把她推人失望的深渊。尝尽人间苦辛的露辛达,把希望寄托在儿子斯蒂芬身上。但斯蒂芬的命运更糟,不但婚姻失败,事业无成,而且还因拒绝在二战中服兵役而遭受体罚,郁郁成病而亡,露辛达所在的贵族家庭失去了最后一个继承人。
应该说,这是一部非常典型的“家世影视片”。它以十九世纪中叶至二次大战结束一百年间的历史风云为背景,通过对露辛达一家几代人的命运,尤其是露辛达自己成长过程的叙说,再现出了整个时代的风貌。在一组又一组的影视画面中,富有活力的牧场主形象和充满阳光、质朴粗犷的澳大利亚自然环境,象征着这一百年间新兴的澳大利亚的崛起;布雷福特家族从兴盛到式微乃至最后失去继承人的过程的描述,则折射出了大英帝国日益走向没落的轨迹。
称有些作品为“家世影视”,这只是从题材角度的一种归类。影视作品该如何归类,那要看你从哪个角度、或者说是站在哪种立场上来进行逻辑分类。有从剧作样式分的,分成喜剧、悲剧、正剧、闹剧;有从风格角度分的,分成戏剧式、小说式、诗式、散文式;近年国人还有从导演的归属为其作品分类的,如“第五代导演作品”、“新生代导演作品”云云。但传统的最常见分法,则是内容题材上划分,诸如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所谓“城市生活片”、“言情片”、“武打片”、“农村片”、“历史片”、“军事片”、“战争片”、“恐怖片”、“侦探片”、“青春片”,乃至于“重大题材片”等等。“家世片”,也正是因其以描述一个(或多个)家庭的兴亡盛衰为主要题材而形成了的一个类别。
以“家世”为题材的作品,其实早已有之。苏俄文艺作品在我们这里盛行时,先有《茹尔宾一家》,后有《叶尔绍夫兄弟》,我们那时候无论在课堂上听老师们讲授小说,还是后来有幸看到了电影电视,都觉得一个大家族中的一个个人一代代人被细细地表述下来,很是博大宏深扣人心弦,心目中也就有了“家世小说”或是“家世影视”的影子。后来阅读面广了些,就知道英国的约翰·高尔斯华绥写了四代人的《福尔赛世家》,才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家世小说了。但现在想起来,真要宽泛地说,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紫式部的《源氏物语》,乃至于曹雪芹的《红楼梦》,因为其主要线索和重点展现的故事,也都是某个或数个硕大家族的兴亡盛衰,倒也是可以忝列于家世小说之中的。以这些小说为改编母本的影视作品,当然也就是“家世影视片”了。即便是非改编类的原创,如曾经红火过好长一阵子的《大宅门》,恐怕更得归入了这一类。
“家世片”不但厚实,而且大都挺好看的。家族的命运覆盖着许多个人的命运,个人的命运又结构出了整个家族的命运。社会的盛衰左右着家族的变迁更迭,家族的兴亡折射出了历史的动**转换。背景大多会很宏大。历史的、社会的、人生的信息量大多会很丰厚。情节大都会很扎实。故事大多会很曲折。人物一定众多,又必然会有一两个成为整个家族命运的代表,亦即片子中的主人公,吸引着你为他(或她)或喜或悲同乐同愁。所以“家世片”大多会走俏,锁定了观众,高收视率几乎是恒定的。
在无聊搞笑、感官刺激,或者如同发泡食品般大而无当的“快餐文化”充斥着我们的视野的当下,编创出一两部如同《露辛达·布雷福特》那样的、厚实一点的“家世片”来,给观众一点“干货”咀嚼咀嚼,锤炼和养成观众品味并思考的耐心,我看还是很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