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的就业市场波谲云诡,在二〇〇六届高校毕业生招聘会上,一些规模较大的事业单位,以缺少经验和培养一个新手的成本和风险太高为由,纷纷将应届生拒之门外。而许多应届生随即向用人单位做出让步:只要你们能录用我,我可以不要工资,什么时候你们认为我具备了工作所需要的经验后,再发工资。
——这就是轰动一时的“挑战零工资”的由来。
经济越来越发达,社会越来越富裕,每年都要增加许多新的千万或亿万富翁,可工薪阶层在工资上的纠纷也越来越多。农民工干一年拿不到工资,大学毕业生主动放弃工资还要干。在此之前,曾有过留洋回来的博士、硕士,年薪只要一美元的新闻。
二〇〇三年初,上海徐汇区的外经委和招商中心,以年薪一美元的报酬招聘了三名“海归”人士为公务员,聘期一年,造成了不错的轰动效应。招聘广告上说:“特设岗位让这三个人担任兼职副职领导,不占用部门编制数和领导职数,有办公室,但可以不坐班,自己决定工作方式,比如通过互联网、电话、书信工作……”这就是说招聘单位并不指靠他们,有你不多,没你不少。既然属于编外,还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务员吗?当然这对那三个被招聘者也很划算,可去可不去,干多干少随意性很大,耽误不了自己的事情,说不定还会搂草打兔子,有意外的收获。不然怎么解释他们肯为一美元付出一年的劳动时间呢?一美元也是交易,也是报酬。若出于爱心的奉献则完全可以采用做义工的形式,不要这份名义。
他们中的一位坦言:之所以这么做是“需要得到这份社会名誉”。有了这份“社会名誉”,是不是有助于选择更好的工作?二〇〇三年有七千多名“海归”找不到工作……既然求职不得,何妨来个舍近求远、迂回包抄,先占住位子再说。这可以理解,也应该得到应有的尊敬。
在一美元的年薪之前,金庸先生曾以一元人民币的价格,将《笑傲江湖》的电视剧版权卖给了中央电视台,当时在文化圈里很是热闹了一阵。揣摩其意,不外有三:一、开个玩笑,传为佳话,无形的收益大于有形的钞票;二、表达友情,名为卖,实为送,但宁可贱卖,不能白送,在商品社会白送会后患无穷;三、炫耀自己有这个力量和气度不在乎钱,但也表明很在乎对方的这块牌子和市场。
钓鱼的行家管这叫“打窝儿”。“窝儿”打好了,四面八方的鱼类会蜂拥而至,再下钩钓它们就容易多了。眼下求职之难超乎想象,就需动用超乎想象的智慧,舍得,舍得,有舍才能得。该牺牲的就得牺牲,该吃大苦受大累,就得丝毫不含糊,放长线能钓到鱼,也是一种幸运。
同时也不能不承认,一向僵硬而傲慢的权力体制,能够接受类似“零工资”或年薪一美元这样的事情,应该算是一种进步,任性和随意总能最便捷地嘲弄陈规陋习。世间的许多事物都存在某种偶然因素,某些具有轰动效应的偶然事件,一定有其必然的动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