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难尽“样板戏”(1 / 1)

何谓“革命样板戏”?

我以为这是一些表现“革命样板”的戏,并非是戏的“样板”。这“革命样板”便是“阶级斗争一抓就灵”和“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成功范例。总共八个“革命样板戏”,表现的都是这一主题。

而艺术是无须“样板”的。

艺术的根本特征是独创性。经典之作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可模仿,不可重复,怎么能允许千人一面,千部一腔,按着“样板”用标准件来组装呢?比如“革命样板戏”的那些搬到哪里都适用的创作方法:“一股精神,两种矛盾,三个突出……”

“革命样板戏”的最大功绩,就是在那个没有戏可看的年代里给人们提供了一种戏。它成了“**”的象征,人们只要一看到“样板戏”,首先想到的就是那场一言难尽的“大革命”,而不是它的艺术价值。

我不知道经历过那场劫难的现在还有多少人愿意看“样板戏”,我反正从“文革”结束后就再也没有看过。在“文革”中没有被“触及”的人,或许对“样板戏”的感觉又不一样,是不是能引起许多回忆,激发出一种怀旧情绪?没有经历过“**”的人,看“样板戏”会有一种异样的刺激,能激起好奇心,这也是由于对“**”的猜想所造成的。将来,中国如果像现在的德国一样出现了新的激进分子,说不定还会把这些“样板戏”翻出来当做革命的“样板”。

——这就是“革命样板戏”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总会有人要演,也总会有人要看。

“**”中,我也曾被“样板戏”感动过。最喜欢的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因为我不懂芭蕾舞。对京剧则从小就喜欢,所以认为“京剧革命样板戏”可以称得上是戏,但不是好戏。在这方面我是个顽固的守旧派,认为京剧根本就不适宜表现现代生活,它历经数百年的千锤百炼,开发的剧目有五千个之多,已经形成了异常完整和稳定的艺术形式及传统——这是民族审美情趣长期积淀的结果。因此,它只适合表现历史题材。

让京剧穿上现代服饰,操一口普通话,张嘴一开唱便显得滑稽,让人不舒服。

京剧有许多经典剧目,一板一眼,一招一式,那真是百听不厌、百看不烦。经典都是大师创造的。“**”中没有大师,只有演员。所以“样板戏”充其量不过是“**”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