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培养孩子善良的品格和爱心(1 / 1)

《三字经》里说“人之初,性本善”,也有人反过来说“性本恶”,我看都不确切,因为婴幼儿还没有分辨善恶的能力。小孩子常常毁坏一些东西,把书报撕破,玩具弄坏,摔碎杯盘,抓人咬人等等,你只能说他还不懂事,不能认为是“人之初,性本恶”。孩子善良的品格和爱心,是需要父母经常加以培养的,而且从小就要注意培养。

有一句话,“动物是儿童天然的朋友”,说得很好。从儿童心理学来讲,小孩子都喜欢亲近动物,跟动物交朋友,所以许多儿童玩具都是小动物,童话故事和卡通画里也有各式各样拟人化的动物出现,伴随着孩子们快乐的童年。当然啦,直接接触活生生的动物,更能增添孩子们的乐趣。

农村的孩子大多有接触动物的条件和环境,他们放羊、放牛,在山坡割青草,挖野菜,背回家来饲养鸡鸭猪兔,当然还可以养猫养狗。东北有牧鹅少年,江浙的女孩儿爱养蚕,做这些事,既是家庭的辅助性劳动,锻炼孩子生活劳作的能力,又可培养孩子的爱心。我曾经在南方、北方多处农村居住,亲眼见到孩子们饲养家畜家禽都是很尽心的,每当大人赶集(南方叫赶场、赶圩)要把鸡鸭猪兔拿去出卖时,孩子们真是舍不得呀,有些女孩儿还伤心地哭呢,因为是她亲手饲养大的呀,这些动物已经成了她的好朋友,彼此有了感情。这种感情就是爱心。

城里的孩子受到居住环境等条件限制,不能饲养家畜家禽,但可以豢养别的小动物。就拿北京来说吧,养猫的人家仍然不少,养狗受限制,需要上牌照和交很多钱。也有养鸽子的,鸽群在城市上空飞来飞去,鸽哨阵阵,是北京一景。不少人家养画眉、八哥、鹦鹉、金鱼、热带鱼,还有许多孩子喜欢养蝈蝈。时髦的名词把它们统称为宠物,宠就是宠爱嘛。养宠物,不但对孩子,就是对于成年人,也可以增进爱心。电视台播出的节目里,有一位中年女士,收养了十多只病猫、残疾猫,把它们当成孩子一般喂养照料,使其康复,然而,这位女士自己患有绝症,难以长期照料这么多猫咪了,就通过电视台把自己的宠物分送给好心的新主人,那交接场面十分感人,以致观众也纷纷落泪。这是什么情感?正是“物欲横流”的社会最需要的爱心!

前面提到,老舍先生一家人都爱猫。就说现在辟为老舍故居的那座四合院吧,当年就养着三只猫。老舍先生在书房里写作时,家人、客人都不去打扰,惟独猫咪出入自由,跳上书桌,在稿纸上踩几个“梅花瓣儿”先生也没脾气。有时大花猫索性卧在稿纸上不走了,先生只好起身吸支香烟,到院子里去遛弯儿。这可不是我随意杜撰的,有老舍先生的散文为证。这种爱心,也影响到舒家的孩子们。女公子舒立随母亲学画,还送给我一幅《睡猫图》,画的是那只大花猫四脚朝天、像个人似的仰卧着睡在沙发上,头底下枕着个红彤彤的大柿子。我妻子看了大笑,说“咱家的大黄猫都是蜷着睡,舒家的猫也太放肆了,竟敢肚皮朝天,四脚八叉地睡在客厅里呀!它还要个大柿子当枕头?我不信。这是舒立的艺术夸张吧?”然而我们到舒家去玩的时候才发现,那只大花猫的确就是如此这般睡觉的。而舒家院子里有两棵老舍夫妇手植的柿树,每年都结许多通红的大柿子,拿个柿子给宠物当枕头,就地取材,也不过分。

溥杰先生也爱猫。他的书法很好,柳叶体的大字独树一帜,有许多老字号向这位“皇弟”求取墨宝,制作匾牌,装点门面。胡絮青二婶告诉我,一次她去串门儿,溥杰先生正在挥毫写大字,他家的大白猫卧在旁边,大概是得了感冒,直咳嗽,猫一咳嗽,书法家就立刻停笔,给它从头到背地摩挲,等猫不咳嗽了,才提笔写字,刚写几笔,一个字还没写完,猫又咳嗽了,就又停笔摩挲。二婶说,我也爱猫,可没达到溥杰先生爱猫的这个程度。

有一次,几位文友到邻近澳门的拱北海关采访,晚饭后在一条名为“黄金树下”的老街散步,发现有些店铺门前摆着许多铁丝笼子,笼内都是猫。我们以为这里卖猫,就走过去看。女作家凌力爱猫,看中了一只纯白毛的,想买回家去养,就问,“它多大了?”餐馆老板说,“有二斤肉。”原来这些可爱的猫咪是供顾客挑选宰着吃肉的!凌力红了眼圈儿,一时说不出话来。

不久,在报纸上看到一幅漫画:夜晚,房顶上一只老猫告诫小猫,“当心!这屋里住的是广东人。”不知广东朋友看了有何感想?这也使我想起广东朋友的豪言壮语,“吃在广州。(我们)带翅膀的不吃飞机,四条腿的不吃板凳。”言下之意是什么动物都敢吃!这种不文明的饮食习惯真的需要改一改了。

关于爱猫、吃猫的这些故事,我都写过小文章送给报纸发表,目的与今天一样,无非是宣扬爱心。您也可以把类似的小故事讲给孩子们听。

带孩子去动物园,可以看到寒、温、热带,亚、非、美、澳乃至北冰洋和南极洲的各种动物,那真是儿童最开心的日子,大概没有哪个孩子不喜爱开屏的孔雀、活泼的猿猴、憨懒的考拉、聪明的大象、饶舌的鹦鹉吧?带孩子参观水族馆、海洋馆,看看“海底世界”,足以扩大视野,包括看电视里的“动物世界”、“动物乐园”,都可以收到增长知识、培育爱心的效果。

前年有一只野鸭带领着两只鸭雏出现在北京玉渊潭公园的湖边。游客们感到诧异,这只飞不远的鸭妈妈是怎样把它的孩子带进北京城的呢?湖边草丛里有它们的窝吗?小鸭雏是在窝里孵化出世的吗?一些游人在此驻足观看,议论。

有几位小学生也发现了这件大都市里的新鲜事儿。他们不同于成年游客,看一会儿,议论几句就走开了;小学生可舍不得走开,蹲下来,看得很仔细。他们发现,小鸭雏不敢远离湖岸边的草丛,鸭妈妈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虽然岸边人来人往,它也不害怕,不肯躲开。

小学生们继续发现,鸭妈妈的翅膀和腿是受了伤的,一只翅膀展不开,扑扑棱棱地飞不起来,一条腿划水无力,不能直线前进,常在水面画龙般地游动。即使这样,鸭妈妈还在不停地寻觅食物,把嘴伸进草丛,捕捉小鱼小虾,喂给她的孩子吃。小学生们深受感动,惟恐游客伤害野鸭,又担心鸭妈妈的伤痛加重,无力捕食喂养鸭雏,同学们便组织起来,两人一班,夜以继日地轮流在此看护野鸭。同学们的善举得到了公园管理人员的同情和允许,还被报社当做新闻加以报道,一时间满城知晓,感动了更多的中、小学生,也要求前来值班。3天之后,鸭妈妈终因操劳过度而死去,小学生们把两只鸭雏送到野生动物保护单位继续饲养,才放心地回家、上学。这件小事得到了家长、学校和有关单位的支持,满足了同学们的一片爱心,也在京城传为美谈。

2002年7月8日,美国《洛杉矶时报》发表一篇很动感情的文章,《“华美”要回家了,美国人依依不舍》:

一个超级明星告别舞台演出永远是一件激动人心的事。

“华美”,这只出生在圣迭戈动物园并给那些喜欢大熊猫的人们带来了欢乐的大熊猫要回它的家——中国了。

1996年,中美签订了大熊猫租借协议,雄熊猫“石石”和雌雄猫“白云”来到了圣迭戈。协议规定,它们的后裔都归中国所有,而且必须在满3岁后归还他们的祖国。“华美”到8月21号就满3岁了。

圣迭戈动物园已经为“华美”即将到来的离别着手准备。高速公路上的广告板、电视广告和在动物园里各式各样的标语牌都提醒着来访者,熊猫“华美”在当地的长期旅行即将告一段落。

人们可以把同“华美”告别的场面拍摄下来,以作纪念。“华美”是惟一在北美出世并成活的熊猫。资深大熊猫讲解员说:“大家都很激动。他们在因特网上看着它出世,看着它成长。他们都觉得它是我们的朋友。”

圣迭戈动物园有4000余种动物。在这个年游客量达300万的动物园里,毫无疑问“华美”是最受欢迎的动物。

这篇文章较长。后面还说了许多熊猫如何可爱和美国孩子们深爱熊猫的话。简言之,中国的大熊猫已经成了美国千万儿童最可亲爱的朋友,许多孩子是通过热爱大熊猫来了解中国和喜爱中国的,媒体也称大熊猫为“民间大使”。听说大熊猫的家乡四川省的箭竹开花枯死了,大熊猫缺少食物,美国的孩子们还曾经自发地捐献零花钱,要求救助大熊猫。这种跨越太平洋的童心爱心,不也是很可贵的吗?

邓小平同志生前号召我们绿化祖国,他老人家每年参加植树活动,而且连续十多年都带着自己的孙子孙女儿一同植树。现在党和国家领导人也是年年带头植树。全国人民植树种草已蔚然成风。我们的家长是否也带着孩子参加植树活动呢?这可是个培养爱心的好机会呀。

许多学校都开展绿化校园、美化环境的活动,还组织同学们到校园外面植树。我也是年年参加植树的人,由作家协会、林业局、环境文学研究会分头组织我们去,每年春天都有好几次,除了在北京郊区和邻近的河北省植树,还到内蒙的沙漠地区和大西南绵阳的科技园区去植树,我要说的是,这些植树活动都有青少年学生共同参加。其实,我们这些所谓的“文化名人”体力较差,譬如黄宗英、牛汉、于洋、雷加,都是耄耋之年了,每次也种不了几棵树,但是许多中、小学生看过他们的电影,读过他们的诗歌文章,就很乐意“与文化名人共同植树”。

1999年春天,作家王蒙带领几十位文化人到河北省兴隆县龙门村植树,还给村办小学送去一批图书,村长请王蒙给小学生们讲几句话,他说,希望孩子们与小树共同成长,爱读书,也爱护环境。又说今后我们还要来植树。孩子们记住了他的话。结果是在这个深山村建立了一片“作家果园”,我们每年都到这里来和孩子们共同植树。在赤峰的沙漠里,我们也建立了一片耐旱的“中华名人松林”,而绵阳的“橘林”则交由与我们共同植树的中学生负责管理,因为每棵橘子树上都挂着一位作家(诗人)和一位中学生的名牌。如果说我们这些文化人还能吸引孩子们来共同植树的话,那也是培育青少年爱护自然环境的博爱之心的一种不容推辞的义务啊。

为申办奥运和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这个城市的绿地越建越多了。教育孩子爱护绿地,不踩踏草地,告诉他工人叔叔铺一片草坪很费力,要花很多钱,草地可以改善小气候,美化环境,爱护草地是每一个市民的公德义务。这不但可以在实际上起到保护绿地的作用,还可以在孩子的心灵里也建一片绿洲。有些学校,结合袭击北京的沙尘暴,组织学生们收集草籽,支援航播绿化大地,同样是在孩子们的心灵里播下了绿色的种子。

“前人植树,后人乘凉”是咱们中国人一句古老的名言,也是我们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今天,植树已经成为时尚。许多青年男女在新婚的日子里共同植树,永结爱心。许多外国元首、世界名人访华时亲手植树,留作纪念。日本一位老人远山先生在我国内蒙阿拉善沙漠义务植树十多年了,曾经受到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的接见和表彰。成百上千的中日学生共同建立“青年友谊林”,决心世世代代友好下去。我们的家长,应该鼓励自己的子女年年参加植树活动,既美化环境,又净化心灵。

有条件的时候,带领孩子外出旅游,亲近大自然,观看名山大川、文物古迹、珍禽异兽、花鸟虫鱼,增长知识,陶冶情操,还能增强爱国心。爱国主义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包含着热爱祖国的三山五岳、长江黄河、父老乡亲、一草一木。

学校和居民社区组织青少年帮助年老体弱的邻居买菜,到邻居家做卫生;照料残疾人出门,过马路;协助民警在路口维持交通秩序;戴“小红帽”在车站帮助老年和妇女旅客运送行李;中学生到敬老院、福利院给鳏寡孤独的老人诵读小说、诗歌;乃至媒体不止一次报道的患有重病或“怪病”的孩子来京救治时急缺医疗费,都曾引起同学们自愿捐钱,热心相助。所有这些举动,帮助了他人,也使团结友爱的精神在青少年的心里生根开花,培育着一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