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实的人往往话都不多,这种沉默,除了可以避免“祸从口出”之外,还具有惊人能量。在佛教中,“沉默”具有特殊的意义。当文殊法师问维摩诘有关佛道之说时,维摩诘没有说一句话。
后来,有一位禅师说他的不语好像“雷声一样使人震耳欲聋”。这种“如雷的沉默”,犹如台风的中心,没有它,台风的移动是不可能的。
这种沉默,就是不可言说的“道的本身,是禅的精义所在”。
如果我们暂且抛开晦涩的佛教教理,从“沉默如雷”的角度来看,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沉默有它独特的力量。
所以老子说:“真正的雄辩与讷言相同。”
西方人说:“雄辩是银,沉默是金。”
“不言而言”这句话出自庄子,指人以沉默的方式来说服别人,用无言战术来达到目的。
周武王占驻殷后,听说殷有个长者,武王就去拜访他,问他殷之所以灭亡的原因。这个长者回答说“大王想知道这个,那么就让我在中午的时候来告诉你吧。”然而到了中午,那位长者却没来,武王因此很生气,暗暗责怪他。可是周公说:“我知道了,这位长者真是君子呀!他又不诽主。和人约好了而不来,言而无信,这不正是殷之所以灭亡的原因吗?这位长者已经以他的行为告诉大王了。”
还有一例:
曹操的二儿子曹植才思敏捷,聪明能干,很得曹操的宠爱,他一度下决心废掉太子曹丕,而立曹植。
废长立幼在封建社会被认为是政治生活不正常的事情,往往会引发动乱不安,所以大臣们总要力争,往往不惜献出生命。但做皇帝的人却往往不愿意听从臣子的意见,双方会闹得很僵。曹操也是这样,自己下了废长立幼的决心,便不再愿意和臣子讨论这件事。
有一次,曹操退下左右侍从的人,引谋士贾羽进入密室,向贾诩问话,贾却沉默不语。曹操再问,贾还是不答。这样一连几次发问后,曹操生气了,责问贾诩:“和你讲话却不回答,到底为什么?”
贾诩回答: “对不起,刚才正好考虑一个问题,所以没有立即回答。”曹操追问:“想到了什么?”
贾答: “想到了袁本初、刘景升父子。”曹操大笑,决心不再废长立幼。
袁本初、刘景升父子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曹操听到这样简单的一句话就会回心转意?袁本初即袁绍,是东汉末年崛起的大军阀,占据了青、幽、并、冀四州,成为北方最大的割据者。袁绍有四个儿子:谭、尚、熙、实。袁绍认为二儿子袁尚长得像自己,有心培养他为接班人,留他在身边,而把其他几个儿子放为外任,让他们一人领一个州。大儿子袁谭不服气,于是弟兄两个各自组成一个派别,彼此争斗,势如水火。袁绍死后,曹操坐收渔人之利,各个击破了袁谭、袁尚。
刘景升即刘表,东汉末任荆州牧,成为一方霸主。刘表和妻子都喜欢小儿子刘琮,想立他为后嗣。最有实力的将领蔡瑁、张允攀附刘琮,结为死党。刘表把长子刘琦赶出去,到江夏做了太守。许多大臣便尊奉刘琮为刘家继承人,于是弟兄两个结下怨仇,终生不和。
袁绍、刘表都废长立幼,酿下了苦酒,这些事情又都是刚刚发生过的,“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曹操为自己长远的政治利益考虑,自然愿意接受批评,改正原来的决定。
贾诩并不是不知道太子的废立关系重大,他也不可能不提前做周密的考虑,设想多种方案。曹操连问不答,难道真的听不见?贾诩只是为了使曹操发问,自己为自己制造一种说话的环境而已。曹操一追问,贾诩便很自然地托出自己早已想好的话。
这种沉默在现代也经常被人们采用。有些政治家在谈判时爱装聋扮哑,为了使自己的意见能被接受,故意对别人提出的意见充耳不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