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列举“是”的不是之处(1 / 1)

战国时代的韩宜王,有一位名叫缪留的谏臣。有一次韩宜王想要重用两个人,而问缪留的意见,缪留说:“魏国曾经重用过这两人,结果丧失了一部分的国土,楚国用过这两个人,也发生过类似的情形,所以现在重用这两个人,可能会把国家卖掉。”

缪留还下了“不可以重用这两个人”的结论。其实,对方即使不是宜王,在听了这样的阐述后,也绝对不会重用这两个人的。这是《韩非子》里相当著名的故事。

这种说“不”的方法,之所以这么具有说服力,主要是因为这两个人过去失败的经验太明显造成的,缪留在被韩宣王要求发表意见时,并没有马上下结论,他首先对具体的事实作客观地描述,然后再以论理学上所谓的归纳法,判断出这两个人可能迟早会把国家出卖掉的结论。说服的奥秘就在此。相反的,如果宜王要他发表意见时,缪留一开口就说:“这两个人迟早会把我国卖掉”等等,结果会怎样呢?可能任何人都会认为他的论断过于极端,似乎怀恨他们,有公报私仇的嫌疑,形成不易让大家接受“不”的心理,即使他在最后列举了许多具体事实,也可能无法说服韩宜王。

说“不”时,不要先否定性地说出结论,而应先运用在提议阶段所否定的论点,完全不说出“不”,而只是列举说“是”时可能会产生的种种负面影响,如此一来,对方还没听到你的结论,自然就已接受你所说的“不”的道理了。

不要强迫对方接受“不行”、“不要”等断然的主观判断,而应说“是”,使对方否定自己的观点,这种方法可以让对方心中的抵抗情绪降低,最后才说出自己“不”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