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中有这样一种老实人,他们胸无城府,性格耿直,一看到他人,不管是自己熟悉的还是不熟悉的,不管是与自己关系好的还是关系不好的,不管对方是怎样想的、能不能接受,只要一见面,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像“竹筒倒豆子”那样,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想法统统都说出来。他自己以为这是在“以诚待人”,自以为这就是真诚和坦率。然而,这种真诚不顾时间、条件、场合、对象和具体的情景,因而有不少缺陷。
因为这种“太老实”,起源于对社会理解得过于简单,其中还不免包括幼稚的成分。因为这种“太老实”,适应不了复杂的人际关系;因为这种“太老实”,将会使自己付出不必要的代价。这处“太老实”的人的老实话有时反倒成了他人攻击的把柄。
一般来说,“太老实”的人是那些秉性耿直、敢于讲真话的人。从理论上讲,做人应该这样做。但实际生活远不是这样,实际生活中要求的诚实是一种智慧的诚实,它不仅需要人具备诚实的品格,还需要人具备高明的手段。而“太老实”的人往往只具备品格而不具备手段,因此他们常常会因自己的老实付出大的代价。
社会是复杂的,它有虚假、丑陋和邪恶,老实人生活在其中,倘若不具备保持老实的高明手段,就不能战胜邪恶,最终只能被邪恶所吞噬。唐代赵蕤在《变通学》中指出:“忠臣应比奸臣还要奸,不如此,忠臣就难以伸张正义。”从这个意义上说太老实的人确实应该注意,在复杂的社会中一个人如果太质朴、太简单、太真诚了,一不小心就会上当受骗,有时甚至会被自己过分的真诚搞得狼狈不堪、头破血流,甚至于不可收拾。
老实不是绝对的,如果一个人过分的老实,肯定不能很好地适应这个多变的、复杂的的社会。
那么,这样说是不是意味着做人不要老实呢?
不对!这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因为并不是一切的“矫枉”都一定要采用“过正"这一方法来解决,关键是对老实的把握。
那么,究竟怎样把握做人要老实这个度呢?以下几点是必须注意的。
1.不要有害人之心
有的人为什么会不老实?为什么总要欺骗他人?除了一些特殊的情况(如不将重病的情况告诉那些心理异常脆弱的病人等),就是因为其心中有“鬼”,总想去侵犯他人的利益,总想去坑害他人,总想做一些使人痛苦、令自己高兴的恶作剧。有了这些龌龊的想法,这些人自然就无法真诚、坦率起来。一个人心地坦**,是不是正大光明,这是做人要老实的基本前提,也是做人的一个基本出发点。一脑子私心杂念的人是无论如何诚不起来的,总想侵犯他人利益的人其待人也一定是老实不起来的。
2.要做一个聪明的、善意的老实人
老实人之所以老实,在于不说假话。然而现实生活中有一种老实人实在太死板,只讲究内容准,不讲究时机、不讲究方式、不讲究分寸,不讲究效果,结果往往是“好心不得好报”,经常撞壁碰灰。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说明这些人还缺乏丰富的人生经验,缺乏处理复杂事物的技巧,总的来说还很幼稚。而对一个“聪明的老实人”来说,因为具有比较丰富的社会经验,有相当高明的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真诚得巧,真诚得妙,真诚得恰到好处。这样的真诚、坦**,不仅不会使自己陷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他人还反而会感谢你、尊敬你,赞扬你。
3.要学会如何处置、对待“邪恶”
老实的人无法处置自己所面对的“邪恶”,因而经常被邪恶所愚弄,有时弄得自己也很苦恼。怎么办?
要明白老实不是一种盲目、盲动,更不是一种廉价的同情和施舍,而是一种理性的升华。因此不要以一个“模式”去对所有的人,即对待老实的人一定要老实,对待“邪恶”之人,则不要“过分的老实”,但决不是说也要使用“邪恶”对待之,要有所“保留”,否则你反会被这种“邪恶”所伤害。
不要对“邪恶”采取针锋相对、一报回一报的方式。这样做,心眼太小,也不是真的老实。要在有所“保留”的前提下使“邪恶者”知道:你所搞的那一套我是都知道的。如在这样的条件下,“遇欺诈的人,以诚心感动之;遇暴戾的人,以和气熏蒸之;遇倾斜私心的人,以名义气节激励之”,就会产生“天下无不入我陶冶中矣”之结果。 (明·洪自诚《菜根谭》)
徐懋庸在《老实和聪明》一文中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老实人之老实,在于不说假说;聪明的老实人,则话要说得准,不但内容准,而且时机、方式和分寸都要讲究,不随便说。”
总之,对当代人来说,老实这一品性实在是太需要了,然而如果能做到老实而不失聪明,那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