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我也不爱,却很无奈”的“啃老”族(1 / 1)

别拿“80后”说事 高楠 2461 字 4个月前

阿堪从来不知道,婚姻这么难。他原本以为,金钱在两个人的爱情中占份量,但不是决定因素,毕竟,两个人是因爱而结合的。但他现在回头看看,自己的想法过于幼稚了。结婚不是两个人的事,是两个家庭,乃至包括两个家庭在内的所有家庭关系的总和。这之间,有着太多太多人,事,关系,冲突……

阿堪和LP(老婆)刚刚领证半年,小家庭资产如下:

1.房子。 阿堪找他的父母借了10万元,说是借,他父母是不会让他还的, 再加上小俩口的前期存款,勉强付了首付。现在每个月必须还2500元银行贷款。

2.家庭存款共2万元。现在的计划是存够了5万元才要小宝宝。

收入呢,LP比他厉害,薪水比他多1500—2000元,差不多一个月4500左右,而阿堪呢,不到3000元。

阿堪是他父母的惟一儿子,父母身体都不好,父亲还在上班,每年有几万的收入,所以他倒不用给父母钱,反而父母总是给他钱,说阿堪有一个新家不容易,要花销的。

阿堪LP家里是农村,她的父母是农民,不晓得怎么搞的,总是缺钱,每年都寄钱回去,少则3000元,5000元,多则1万元甚至更多。她的两个弟弟都在本地打工,之前弟弟们的花销都是阿堪小俩口出的;现在好些了,但偶尔阿堪LP还要给弟弟们买买衣服,吃吃饭什么的。他LP的姐姐房子装修,找阿堪借钱,小俩口借给他们5000元,她们还嫌太少了。

今年阿堪和LP结婚,准备了1万元但没用上,结婚所有的费用都是阿堪父母出的。后来,算下来,请客收礼,赚了1万元。本来是想把这2万元留给父母的,但他们坚决说钱属于小家庭的,一直没要……所以,现在的存款才有2万元。

截至到目前为止,阿堪和他LP手上现在只有2万元。他LP的叔叔要扩大店面,还找他们借钱,阿堪当时就有些火了:本来今年我们结婚就需要钱,她家里不帮我们一把就算了,怎么还要找我们借钱?后来,岳父大人还比较开明,不要他们借钱给叔叔。 马上又要到她家里面摆酒,因为是农村,所以,预备给他LP家里面5000元,看起来不够……最少也要1万元了。

阿堪无奈了,他对LP及她家人很不满意。

阿堪向好朋友诉说自己心中的苦闷:

“我不断的找我的父母拿钱,LP不断的给她家里面钱。我理解她家里面困难。但我觉得我和她也是一个家庭啊。两个人一共月收入也就7000多点,还必须交2500的月供,再加上物业费、生活费、交通手机费,一个月能攒2000元就算顶不错了,一年也就攒2万多点。可她给她家人这一笔,那一笔,算下来一年2万都打不住。我们想存到5万元要孩子,得存到哪辈子啊!和LP吵了一下,她说我不顾及她的感受,伤害了我们的感情。可她顾及我的感受了没有?父母倒是说话了,如果我们要养小孩的话,他们可以赞助点,可我哪好意思再要他们的钱啊!”

“我真无能,我是彻彻底底的“啃老族”。我上大学,啃老;我初入社会,啃老;我结婚,啃老;我买房,啃老;老天爷啊,不会让我连养小孩也啃老吧。”

“‘乌鸦跪乳,羔羊反哺’,‘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道理我也懂,我也想拿出钱来孝敬老人,大家都高兴。可就现在这情况,我只能说:我心有余而力不足。甚至,不再让老人贴钱给我,就是我奋斗的目标,可是我的目标能实现吗?鄙视自己,太可恨了!”

可怜的阿堪!可怜的“80后”!

像阿堪这样的一代人,都可以算是“80后”。说起“80后”,总有一些特定的称谓,诸如“啃老族”、“个性张扬的一代”、“垮掉的一代”等等。确实有一些人,对“80后”嗤之以鼻,认为他们外表光鲜而内心空虚,追求功利而不思进取,生活奢华而放纵自己,强调个性而忽视道德。不可否认,一部分“80后”确实有这样那样的毛病,但并非个个如此,也并非都是“80后”自身造成的。比如说到“80后”啃老的现象,就不能一概而论。

有媒体曾对“80后”中存在的“啃老”现象做过一项网络调查,一周之内竟有10万名网友参与,70%以上认为身边存在“啃老”现象,可见“啃老”确实已成了一件普遍的事。但什么才算“啃老”,就各有各的说法。据笔者分析,“80后”啃老族主要有这样几种类型:

1.完全型啃老族。这类啃老族一般家庭条件优越,从小舒适惯了,不喜欢工作约束自己,也缺乏基本的谋生知识和技能,是真正意义上的啃老族。在广东一般叫这种人为“二世祖”,多少含有一些贬低的意思。由于所有生活来源和用度都来自父母,故称之为“完全型啃老族”。

2.阶段型啃老族。这种啃老族一般在某些特定的时期依赖父母,比如说大学毕业没找到适当的工作,又不愿意从事一些薪酬少、强度大的工作,只好暂时呆在家中靠父母过活。如果找到合适的机会,他们大多数还是愿意出去工作的,故称之为“阶段型啃老族”。

3.资助型啃老族。这种啃老族多数有正当职业,收入基本能够满足个人生活所需。但如果遇上结婚、买房等人生大事,仅凭他们区区的一点收入是无法应付的,必然要父母予以资助,故称之为“资助型啃老族”。

4.消费型啃老族。这类啃老族通常是时尚人士,新新人类,喜欢追求新潮,对时尚、娱乐、精品、服饰等有特殊嗜好,许多属于追星一族。由于自身实力不能支付此类开销,只能打父母的主意,故称之为“消费型啃老族”。

5.居家型啃老族。这种啃老族基本上是单身,生活在父母所在的地区。虽然已经工作,但仍同父母住在一起,吃喝拉撒睡等一切开销仍需父母打理和操持,故称之为“居家型啃老族”。

说完了“啃老”的几种类型,让我们来聊聊“80后”“啃老”的原因。一提“啃老”,许多人就归根于“80后”自身,认为都是他们娇生惯养、不思进取造成的。其实,笔者认为更重要的原因还是社会、家庭等环境的因素。

笔者曾经和一位“80后”年轻人的父亲探讨过这个问题,他为笔者算了这么一笔账。他的儿子生于1980年,今年27岁。22岁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一家企业做业务员,月收入1500元,除去日常开销外所剩无几。去年儿子才升任所在部门负责人,收入增加到了4500元,由于工作需要四处奔波,所以购置了一辆车,老两口赞助了5万块钱。

今年他的儿子准备结婚,结婚就需要买房,但如今市区房价早已超出7000元/平方米,靠儿子一个人的收入,连首期都付不起。毕竟前些年1500元的工资还不够自己花的,而如今4500元的工资只是最近一两年才涨上来的,还要包括养车和水涨船高的相应开支。

他的儿子看中了一套80平方米的房屋,首期款20万元是老两口出的,另外结婚父母还给了2万块钱。他的儿子很本分,也不是个大手大脚花钱的主,但一样加入了“啃老族”的行列,说明不全是个人的原因。

有不少人认为:为了买房而“啃老”,不孝顺,也不道德。笔者却并不完全赞同:不管是“80后”买房还是靠父母支援,关键要让父母开心。这才是判断孩子是否孝顺的标准。只要父母给得开心,子女拿得安心,局外人又何必多心?更不要随便扣上‘不道德、不孝顺’的大帽子。

那么,什么是“孝”呢?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几千年来,这种伦理思想一直流淌在中华民族子孙的血脉中,维系着我们民族在地球东方的繁衍生息。

在《论语》中,孔子多次论述了“孝“这一主题,如:“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忧”、“父母唯其疾之忧”、“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等等。这些论述的一个共同思想就是,不仅要从形式上按礼仪侍奉父母,更要从内心孝敬父母。如果以为只要能够养活老爸老妈,让他们吃饱了穿暖了住好了,就是大大的孝子贤孙。那就错了。

像现在一样,逢年过节了,给点儿银子(比如500元——仅占日常开支的九牛一毛)给父母花花(父母很多时候舍不得花,给孙子孙女攒着呢),就是孝了。还有许多年轻人连500元也不给。给了的呢,老头老太虽然在家里孤孤独独,“流泪眼观流泪眼,断肠人对断肠人。”但看到500元还是欢欢喜喜的,觉得孩子没忘了自己,忘了老爸老妈。别说只给一点点钱了,其实光是养好父母而没有发自内心的关爱和体贴,就不是真正的孝,是形式上的孝,甚至是一种私心,大多时候在做给亲戚朋友们看。孝不是形式,是心灵的光和热,是言谈举止之间自然流泻的天伦之乐。

都说“80后”是蜜罐里长大的孩子。现在,有些人却忘了自己的蜜罐是从何而来,更忘了父母也会有看成需要照顾的一天,似乎自己享受的一切都天经地义,一切都要父母来照料。还在买房来举例,因为房价高涨,个人承受不起,在父母乐意的情况下“啃啃老”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儿。但是具体操作时要量力而行,反对孩子不顾家庭条件,向父母强讨硬要。

父母手里那点钱,是辛苦一辈子攒下来了,而且以后攒钱的机会也少了,花一分就少一分。孩子要理解父母,尽量不要动他们的最后一笔积蓄。如果在结婚时盲目攀比,非要家里拿出钱来达到不切实际的梦想,就会让父母身陷困境。这才应该受到道德的谴责。”

平和一点来看,大多数“80后”还是很努力的,并不是都那么心甘情愿“啃老”。咱中国人都讲究个家庭亲情,不像老外养育儿女18岁之后就撒手不管了。如果家庭条件允许,父母在儿女需要的时候给予子女一定的资助,也是很自然的事。当然,做儿女的在适当的时候应该给予父母相应的回报,不可将“啃老”看成是天经地义,更不可“将啃老进行到底”。

“80后”面临的压力太多太大,希望全社会都能更体谅他们。同时,也希望“80后”的一代人,认清自身能力,维系中华传统美德,真正的把孝落实到实处。爱父母的人才能爱自己。父母揭示我们的命运,因此对父母好不仅是回报,更是为了做好自己。

[杂谈]

笔者给大家推荐一篇文章,当你嫌弃你的父母时,请你读读这段话。

我的孩子:

哪天,

如果你看到做父母的渐渐老去,

反映慢慢迟钝,

身体也越来越不行时,

请耐着性子试着了解我,理解我……

当我吃的脏兮兮,

甚至已不会穿衣服时,

不要嘲笑我,

耐心一点儿,

记得我曾经花了多少时间教你这些事吗?

如何好好地吃,好好的穿,

如何面对你的生命中的第一次;

当我一再重复,

说着同样的事情时,

请你不要打断我,

听我说;

小时候,

我必须一遍又一遍地读着同样的故事,

直到你静静地睡着;

当与我交谈时,

忽然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给我一些时间想想;

如果我还是无能为力,

不要替我紧张,

对我而言重要的不是说话,

而是能跟你在一起;

当我不想洗澡时,

不要羞辱我,

也不要责骂我,

记得小时候我曾经编出多少理由只为了哄你洗澡吗?

当我外出,

找不到家的时候,

请不要生气,

也不要把我一个人扔在外边,

慢慢带我回家,

记得小时候我曾经多少次因为你迷路而焦急的找你吗?

当我神智不清,

不小心砸碎饭碗的时候,

请不要责骂我,

记得小时候你曾经多少次将饭菜扔到地上吗?

当我的腿不听使唤时,

请扶我一把,

就像我当初扶着你踏出你人生的第一步 ;

当哪天我告诉你我不想再活下去了,

不要生气,

总有一天你会了解,

了解我已风烛残年来日可数;

有一天,

你会发现

即使我有许多过错,

我总是尽我所能给你最好的;

当我贴近你时,

不要觉得感伤、生气或埋怨,

你要紧挨着我,

如同当初我帮着你展开人生一样;

了解我帮我,

扶我一把,

用爱和耐心帮我走完人生,

我将用微笑和我始终不变的爱来回报你;

我爱你,

我的孩子!

可怜天下父母心!

终于有一天,

我们去世了,

突然你想起了

所有从来没做过的事,

它们像铁锤般痛击着你的心。

如果父母仍健在,

那么别忘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深地爱着他们;

如果他们已经不幸永远离开了你,

那么你必须记得,

父母的爱才是天底下最无私的爱!

好好看看,也请善待自己的父母。

祝天下所有的父母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