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就业恐慌不用愁,人生何处不PK(1 / 1)

别拿“80后”说事 高楠 2313 字 1个月前

2007年12月20日,北京安定门外,北京中高级人才市场。

大厅里人头攒动、热气腾腾,和室外的北风呼啸、寒气逼人形成了鲜明对照。一场应届毕业生专场招聘会正在进行。几十名大学生举着简历,团团围在一家药品销售公司狭窄的摊位前。

陈刚费力地从人群中挤出来。为了找工作,他从保定来北京,已经呆了四天,每天穿梭于各种招聘会,已经参加了五六场。尽管只穿着一件不厚的外套,他额头上还是有些出汗。顾不上喘气,他很快又挤进另一个摊位。递上简历、介绍自己、回答问题……这时的陈刚已经很老练了——“第一次跟别人推销自己时,还真有点不好意思。不过,现在已经是‘身经百战’了。”

陈刚的专业是信息与计算科学,希望能在北京找到一份管理、营销方面的工作。他也很清楚自己的劣势——自己是外地生源,学校一般,专业又不对口,找份工作肯定很不容易,为此他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这几天只要遇到适合的单位,他就投简历,人家都说一两周之内会通知面试,但是机会有多大,他真的没有把握。半旧的书包里面满是他这几天收集的用人单位的资料。

现在找工作的大学生实在太多了,每场招聘会都人满为患。他的口袋里有一张揉得有些脏的纸,上面密密麻麻地罗列了北京12月份许多招聘会的资料,有的还做了记号——找工作全靠它了。对了,北京地图也必不可少。

有人问陈刚,找工作最大的困难是什么?陈刚想,应该是人生地不熟。吃、住和行都成问题,而且什么都要花钱。他住在中关村一家小旅馆的地下室里,25元钱一晚。地下室房间简陋,摆了6张床,在这里坐着,几乎感觉不到暖气的温度,有两天晚上可怜的他都被冻醒了。

陈刚算了笔账:来回火车票48元;三天住宿75元;招聘会门票几十元;一日三餐,只吃简单的煎饼、包子、方便面,也要好几十元。再加上市内交通费等,4天就花了200多元,差不多是大半个月的生活费了。这还是最节省的!

他的父母都在河北老家务农,家里并不宽裕。他在家里是独子,父母年纪大了,希望自己最好就在县城工作,离家近一些。可他还是想来北京闯一闯,也能学到更多的东西。

陈刚坚信,自己能够找到适合的工作。他愿意从最基层做起,也不要求多高的薪水待遇。一开始肯定会很辛苦,他已经做好了吃苦的准备。现在时间很紧,离毕业只有半年。很多同学的择业观都在改变,并不要求一次到位,不少同学愿意去基层,陈刚也行。

“我已经习惯了5块钱的盒饭的气味,已经习惯了挤着公共汽车奔波于展览馆等若干场所。我习惯了看和我一样大的学生奔波在人潮中。我已经习惯了!”

屋外北风凛冽,不断涌进来的人潮把大厅几乎挤得水泄不通,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越来越多的“80后”走进职场,去实现他们的梦想。但现实总是比人的想象更为严峻,在职场途中大家无一例外地会遭遇迷雾、急流、骤雨,怨天尤人只会造成停滞不前,心浮气躁会让人后悔莫及。

凡事都有个基础,成功也需要铺垫。“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这个铺垫就是自己的能力、本事。得失寸心知,客观地对自己评价是你能有多大作为的标尺——“人贵有自知之明”,俗话说,就是要知道自己能吃几两干饭。“想做事,先做人”,而真正的做人之道,早已被先贤们总结的差不多了。

有一个小故事。孔子叫漆雕开去做官,漆雕开回答说:“我对做官还没有信心。”孔子听了非常高兴。为什么孔子被弟子拒绝却高兴呢?他不是高兴漆雕开不去做官,而是高兴漆雕开有自知之明。漆雕开能认识自我,认为自己还不具备当的能力,于是实事求是地承认自己的不足,而不是一听老师吩咐就不管三七二十一,一口答应下来,然后走马上任随便敷衍。这就说明他很清楚自己的能力,知道自己能“吃几两干饭”,孔夫子因此而高兴。

“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话的最早表述者,就是老子。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就是说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清醒地认识自己、对待自己,这才是最聪明的,最难能可贵的。

在古希腊一座智慧神庙大门上,也写着这样一句箴言:“认识你自己”,古希腊人还把它奉为 “神谕”,是最高智慧的象征。许多哲人都这样告诫人们,可见,自知之明,对人生,乃至人类是何等的重要!

人贵有自知之明,难得真正了解自己,战胜自己,驾驭自己。自以为自知同真正自知不同,自以为了解自己是大多数人容易犯的毛病,真正了解自己是少数人的明智。人生如秤:对自己的评价秤轻了容易自卑;秤重了又容易自大;只有秤准了,才能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感知自我,完善自我,对自己了然于心,知道自己能吃几碗干饭,有几许价值,才能做到自知之明。可现实中人们常常秤重自己,过于自信和自重,总觉得高人一等,办事忽左忽右,不知轻重,而造成不必要的尴尬和悲剧。当然也有秤轻自己的人,其表现为往往自轻和自贱,多委靡少进取,总以为自不如人,自惭形秽,而经常处于无限的悲苦之中。

从另一层面上讲,自知无知才求知,自知无畏才拼搏。好说己长便是短,自知己短便是长。自知度愈高,求知欲愈强。学然后知不足,知然后更求知。掌握的东西越多,越感到自己学识的短浅。知无止境学无涯。因此,自知之明是求知的不竭动力,求知是自知之明的升华。自知之明通过求知改变自己的无知无识,也是使自己达到自尊自重、自律自信,进而自立自强自如人生境界的基础。

因此,既承认自己的能力,又看清自己不足的人最值得敬佩,这样的人心态非常健康。正如上文中的陈刚,他很清楚自己的不足——外地生源,学校一般,专业又不对口,但他仍然克服重重困难,从来没有放弃过努力,这正是他的人格魅力所在。国际上知名的大企业都非常在意员工的人格魅力,因为人格成本尽管“看不见”,却是非常昂贵的。可见,“人贵有自知之明”已经不仅仅是一种人生素质,更是时代需要的成功资本了。

“80后”职场人,难免有缺点,有优点。缺点就是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80后”,他们很自我,没有责任心,对工作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跳槽多,难管理,缺乏责任心与敬业精神。不少用人公司反应,欠缺责任心和敬业精神是“80后”最大的弱点。具体表现在做事情太按部就班,时间一到不管手头上的事情有没有做完都准时下班,上进心不强,而且较安于现状。“80后”的孩子们总是还没开始工作,就提出一大堆要求。比如薪酬多少、办公环境如何、考核制度是否很严、每年能休多少假等等。之所以产生这些缺点的原因,在于“80后”基本都是独生子女,一般家庭条件较好,成长环境比较顺利,没有经历过他们前辈所经历的那些磨难,致使他们缺少生活压力,抗压力能力也相对较弱。

“80后”的优点在于创造力和塑造性都很强,富有**,思路开阔,勇于挑战,容易激发潜力。而且率真坦诚,敢做敢为。优点产生的原因,是因为“80后”是在社会转型和历史巨变中成长起来的,一出生就享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新思路新概念,享受了最多的教育以及电视、互联网带来的最丰富的资讯,用人单位需要“80后”的热情、冲劲以及对工作的投入,他们有很好的学习沟通能力,能快速地成长,并且能更好地融入团队。

不论怎样,不必对“80后”过于担心。由于他们是触及社会变革最快并且吸收新信息最多的一个群体,最终不管是你愿意不愿意,他们还是注定会通过不断的学习与调整,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担负起他们应该承担的责任的。就像美国的婴儿潮一代一样—他们也曾经像80后一样饱受质疑,最终还是担起了历史的重任。

对于人生观、价值观尚在形成中的“80后”来说,不断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学习前辈们吃苦耐劳的优良品德,培养当今构建和谐社会所不可缺少的社会责任感,增强爱心,加强合作意识的培养,将会大有益处。古语有云:“德若水之源,才若水之波;德若木之根,才若木之枝。”只有德才兼备之人才是社会最优质人才,愿“80后”均能成长为职埸上的优秀人力资源。

[杂谈]

招还是不招——招聘会名言录

1.“你招还是不招?”

一公司待遇颇丰,展位前人头攒动,很多应聘者被直接拒绝。一位老兄在人群中杀开一条血路,挤到桌前,挥舞双拳大吼一声:“你招还是不招?”

2.“庙小容不下大菩萨。”

和同学一起去招聘会,两个人投了同一家公司,不过看起来人家不感兴趣。回来之后他发牢骚,说负责招聘的MM有眼不识泰山,看不到他的长处。

我冷笑:“人家见多识广,怎么会看不到你的长处?只不过,人家觉得你的长处还不够长……”

他一愣,随后反唇相讥:“你不也是一样的结果?”

我好整以暇地回答:“我怎么和你一样?你没听到人家最后怎么对我说的吗?”我清了清嗓子:“人家说:‘小庙容不下大菩萨!’”

3.“双向选择”

到招聘会,见展位就投简历。其中一个展位实在没的投,直接投了个招副总的。招聘的MM看着我说:“你觉得我们现在就把这个公司交给你,我们放心吗?”我说:“有啥不放心的,我们是双向选择嘛!”

4.“师夷长技以制夷”

到一外企应聘,人家问我选择理由,神差鬼使的,我竟然说了句:“师夷长技以制夷!”遂被当场赶出。

5.“老板,要招小工吗?”

虽然只想当个小工,但要去北京最大的人才市场找工作,总得穿得像个样儿吧!公共场合可不能出丑。于是俺穿着西装,打着领带,皮鞋擦得倍儿亮就上路了。到了人才市场,只见人山人海,密不透风。俺并没有往里面挤,心想:“凭俺这条件,找个小工岂不是小菜一碟!”于是俺等啊,等啊,等到太阳下山,也没人来招聘俺。眼看就要没戏了,这时有个人快步走过来,俺连忙整理了一下头发,只要他开口,无论什么条件,俺都答应了。

他过来只说了一句话:“老板,您要招小工吗?”

6.“我们不要笔记本”

来到招聘会,将精心制作、激光打印出来的一摞厚厚的简历虔诚地递上,对方一句话将我打入谷底:“对不起,我们要的是简历,不是笔记本!”

7.“怕留不住”

一女同学,优秀得让我们自愧弗如,但她应聘的经历最惨,屡遭拒绝。TOEEL600分,GRE250分,学生会干部,发表论文若干篇,年年获奖学金……这么优秀的学生,却屡遭失败,我们每个人都很纳闷,她自己也不解:现在单位选人的标准究竟是什么?

有一次,她终于忍不住,打电话到单位询问被拒理由。对方倒很坦然:“你这么优秀的学生,我们怕留不住!而且,你如果没几天出国了,我们就浪费了一个招聘名额。”

8.“你是著名大学的吗?”

去年11月,我得知上海举行新闻系统人才招聘会,于是马不停蹄地赶过去。为怕穿着西装在火车上挤皱了,我专门挂着衣撑提在手中。到了上海找一个洗手间把衣服换上,整理了一下头发就直奔招聘会现场。包里装着20多份简历,一份一份递过去。没想到对方审视了一下简历,茫然地抬头问我:“你是著名大学的吗?”我真恨不得把近百年的辉煌校史讲给她听,可众人瞩目下,我还是灰溜溜地消失了。

9.“讲个笑话吧!”

一著名企业家亲自主持面试,我忐忑地递上简历,企业家没问别的,只是说:“讲个笑话吧!”我吭哧了半天,终于想出一个关于鹦鹉的笑话:“一个人去宠物店里买鹦鹉,店主对他说:‘我们有三只鹦鹉,蓝的会讲四种语言,卖1000元,红的能讲六种语言,卖3000元,那只黄的不会讲话,卖5000元。‘怎么会这样?’这个人叫道,‘它可什么都不会啊!’‘是这样的,’店主解释道,‘我们也不知道,但其他两只都叫它老板。’”讲完后我脸色发青,心里知道这次又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