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记得当时年纪小,青春正少(1 / 1)

别拿“80后”说事 高楠 2278 字 1个月前

阿文出生在80年代的第一年,小时候的记忆渐渐在眼前回放,也许是现实太过压抑,人突然怀旧起来了,对自己那个时代的事物充满了眷念,说起来突然觉得时间过的真快,一转眼学生时代已经结束,空气炽热而闷慌。

阿文沉浸在自己的回忆中:

“从幼儿班起我父母就是双职工,祖父母那一辈也是看‘文革’结束了,要为社会主义发挥余光余热,所以我每天拎着小饭盒去上幼儿园,早上扒着幼儿园的大门大哭大吼不肯进,晚上要等到老师都着急回家才被父母接回去,独自等待那个孤单寂寞啊!更可怜的是上长托的小朋友,那个时候还是单休日,每个礼拜只能回一次家。扒着幼儿园的窗户看的情景那叫一个可怜巴巴啊!

我是常常被爸爸妈妈反锁在家里的独生子女,长大一点就开始把钥匙串一根红线挂在脖子里跳跃着去上学。80年代是父母们努力赚钱的转折期,于是我上学的时候从来没人带领,跟着旁边的叔叔阿姨们乱穿马路,偶尔看见讨饭的老人还会上前叫一声‘爷爷’。

小学时,物质条件真是艰苦。我最怕冬天,整个人被裹得像大熊猫,臃肿不堪。妈妈能给我的最保暖的鞋子是她自己亲手缝制的棉鞋,还有棉裤。下课后我总争分夺秒地跳橡皮筋、跳绳,把脚跳得热乎乎冒汗,那一刻真是舒服呀,只可怜了上课40分钟,脚底迅速冷却,热气化成冷水珠,冻得我直跺脚。一路踩着积雪,到家后原本干烘烘、暖暖的棉鞋已湿嗒嗒得让人不忍多看。

那时奶奶总是一边责骂我,一边迅速让我把脚泡进热水里,然后利索地把我的小脚擦干,放到暖暖的“火囱”上。这个“火囱”现已不多见,它是用金属制成的有盖有环的器皿,是当时比较流行的取暖设备。里面装着生炉子用下的冒红光的热灰,为避免烫手,奶奶会在最外面包一层棉布。脚踏“火囱”,倚靠火炉,就着昏黄的灯光,看屋里火苗忽忽地跳跃,窗外雪花悠扬地飘舞,真惬意呢!

可惜,这样让人冻得刻骨铭心的冬天越来越少,衣服鞋子保暖性能越来越强,取暖设备越来越先进,冷得大雪飞舞、北风呼啸的冬天却是越来越少,再也不见屋檐上细细、脆脆的冰棱,不见积雪铺地的风光。那时人们盼雪是瑞雪兆丰年,如今盼雪是物以稀为贵了!

夏天呢?等日照西山时呼朋唤友河里游泳去,乒乒乓乓打水仗,比赛谁游得快,看谁从岸上跳得最远,两脚丫子扑咚扑咚打水,稀里哗啦游一阵,我总是匆匆忙忙赶回家,一边擦身换衣服,一边大声问妈妈几点了,迫不及待打开电视机,一休、恐龙特级克塞号、葫芦兄弟、黑帽警长、机器猫、蓝精灵、圣斗士星矢、希瑞……虽然是14寸的黑白电视机,只有3个频道可以清楚地显示,但少的才更珍贵嘛!

好不容易上了个还过得去的初中,就要开始玩命考重点高中了。暑假寒假是比现在的小孩轻松点儿(大部分人学钢琴书法什么的,虽然也有高瞻远瞩的父母),但是奥校英语计算机已经开始了轮流的轰炸。

快要中考时,我摇摆不定,中专还是高中,如果是现在,大家会毫不犹豫地说当然是考高中,但就我那时,中专还是很有影响力的,之前,被录取中专的都是学校里的尖子生,其身份相当于现在的重点高中。谁家孩子考上了中专,那是值得敲锣打鼓的喜事。在那样的余威下,我有一些同学也去考了中专,我也一个冲动差点要去考,最后还是鬼使神差地报了高中,回想起来,那时对重点高中重点大学真是没概念,仍然清楚地记得我初三时对着天空默默想,快点结束吧,让我考上随便什么高中,然后随便读个什么大学。

上了高中,我们被当成了“教改试验品”,会考折腾一次,然后高考是3+2再折腾一次,到了高三最后折腾成3+x。学校都几年没重视过生物课了,搞得人心惶惶,一片兵慌马乱。就这样,匆匆的,我告别了我的高中,进入了一所二流大学。”

这就是阿文的少年回忆,不花哨,但真实。说起来,不知道他生于这个时代是幸运还是悲哀呢,有人说是经历改朝换代,有人说是承上启下,对他来说,这些都叫得那么无力。高中开始越来越普及,大学开始扩招,这些阿文都首当其冲地碰到了。80年代1980年出生的他似乎就是处于社会风口浪尖的那一点。

无论过去是怎么样了,我们都不必过多的再去回忆,过去就是过去了,不可能再回头。一味的埋怨生的不是时候,而不去考虑以后该怎么办,这种人就太过消极了,不值得大家理会。

记得小时候大人老说:到什么年纪就该干什么事。年少时读书为了前程;青春懵懂时爱得青涩单纯;步入社会了把自己变的越来越现实;该结婚了,该给自己找个心安的地方了……于是该嫁就嫁,该娶就娶。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生,都有不同年纪该干的事,都有自己的“阶段性奋斗目标”,连圣人孔子也不例外。孔子就讲过自己的一生奋斗史:他少年时代发愤学习;30岁左右成家立业;40岁前后有坚定的信念;50岁上下明白万事都有天命,要顺应时代走势;60岁的时候,什么话都能够听得进去了,对各种意见都能正确地理解和对待;70岁时对社会的法则运用自如,精神进入自由王国。

圣人回顾生命历程,饱含人生的品味和慨叹,言有尽而意无穷,令千古后人读之,莫不感慨万千。

在生命的各个阶段,“80后”都有过挫折,并从中得到了锻炼。他们被关进学校接受教育,尔后他们离开爸爸、妈妈和童年时代的家。他们结婚,生育子女,最后也得让他们去开创自己的事业。

但不能否认的是,现代的年代,是“80后”的时代。“60后”已经过去了,它的宏大叙事已经走向了历史性的终结。“70后”在前几年的喧嚣中曾经风头出尽,它的文化诉求曾引领了时代的风尚并力求成为一个时代的精神表征。然而短短几年间,似乎横空出世般的“80后”就已经迎头赶上,他们的闪亮登场使“70后”不得不黯然退场。“70后”必须让位于更能与这个社会的特征契合的群体的出场。

毛泽东曾经这样寄语年轻人:“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80后”出生在物质生活比较富裕的时代,没有政治运动,没有经济上的大起大落,他们心智比较理性、阳光,善于沟通,容易信任他人,喜欢走出去接触新鲜事物,认识新鲜群体,因而也容易被他人接受和认可。

“80后”在“养尊处优”和“有求必应”的环境中长大成人。可以说,他们的成长与整个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相伴随,从他们来到中国社会的那一天起,就乘上了现代化的高速列车,开始享受现代物质文明的丰硕成果。他们从不讳言对财富的向往,但更注重自我实现,成功人士是他们的人生榜样。

“80后”喜欢移用一个概念,改头换面一番后再重新推出,博得一阵惊艳和认同,无数个新版《大话西游》台词的出场就是最好的证明。换句话,他们崇尚并乐于引诸经典,但他们没能创造经典。他们没能,因为他们来不及。日益速食化的传媒总是推波助澜,每当有一个新鲜说法出炉,总会被其敏锐地捕捉,打造成新一轮吸引眼球的工具。

“80后”是一群自以为是的人。上一辈虽然赤着脚想赶上他们的步伐——拼命地学着互联网,终究因为不会用他们的语气去聊天而被赶下来。而他们的下一辈们已经变得和他们一点都不同了。我们想,即便是抓住80年代尾巴或者是最前头的还是幸运的。他们是一群“半调子”,不会迎合主潮流却过得非常幸福的一代。

“80后”具有以往任何一代中国人都不曾有过的成长经历。他们几乎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同龄,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汹涌澎湃的市场经济大潮,以及全球化、信息化,构成了这代人成长与发展的社会大背景。正是这种宏观的社会环境,给“80后”青年打上了鲜明的“时代印记”与“文化标志”,他们成为中国实力的代表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80后”爱国但不爱党,但是他们也会觉得满足。他们不会像之前的时代那样个人崇拜,也不会像后面的时代那样什么都不爱,人的道德在社会的悬崖中徘徊的时候,“80后”也不得不融入这个自己陌生的时代,良心渐渐在你走过街边角落的时候被人们喧哗的声音淹没。但是,作为一个出生在夹层的人们,他们清楚之前,掌握之后,他们将会是社会的主宰,社会会因为他们的再一次成长而变化的。

他们就是“80后”,比“70后”飘得更远、更恣意、更自我的一代。“80后”的未来会怎样,不会取决于任何客观条件,更不取决于身边的任何人,它取决于每个“80后”的人们。我们有理由相信,经历过怀疑、探寻和思考的“80后”青年,将会最终走向成熟,成为国家和民族的脊梁。

[杂谈]

“80后”坦白十大尴尬事

尴尬一:大学文凭算哪跟葱

辛辛苦苦小学六年勤勤恳恳初中三年废寝忘食高中三年,眼看要走进考场却赶上国家扩招,任他猫猫狗狗也能混个大学文凭,现在大学文凭算什么葱啊!

尴尬二:刚毕业就失业?

稀里糊涂大学混了四年,使尽浑身解数拿到英语四级、计算机三级证、毕业证、学位证二证在手却怎么也找不到如意的工作,有的连工作都找不到——刚毕业就失业。

尴尬三:干的还没民工开心

千心万苦进了外商独资企业当白领,还是世界500强,才发现中国现在遍地是外企,五百强有499家都在中国有分号。干白领的活承受巨大的压力天天加班挣的比民工又多不了多少,稍微发点牢骚就有老外拍桌子:“你他妈什么玩意儿,上午把你FIRE下午我就能再找一个!

尴尬四:房子是心头之痛!

福利分房早已成为昨日黄花,住房公积金少的可怜,又赶上无耻之徒畜生一样遍地炒房,辛辛苦苦工作了一年,才发现不吃不喝睡大街衣麻袋一年攒的钱才能买四五平方米的住房,贷款住进新房一点都开心不起来——还要二十年的贷款啊!

尴尬五:哪里有“真”可言?

小时侯教育要做个诚实的孩子,中学大学又普及诚信教育,工作后却不的不抽假烟,喝假酒、说假话,上了拿假文凭人的当,在假发票上签了字,最糟心的是——花钱叫了个小姐,一摸身上全是假的。

尴尬六:发现:“所学无用”

他们说计划经济的教育已经跟不上时代,他们说要普及素质教育,结果我们什么都的学,什么都刚摸到皮毛却连皮毛都不知道。一旦参加工作发现原来在学校里什么都没学到,的花大把大把的钱去上这个班去考那个证。班上完了,证也考到了,发现自己是一个二百五。

尴尬七:“网上人生的迷茫”

电子信息产业高速发展,网上信息如潮如涌,不论是垃圾还是精华都让人疲惫不堪,没手机没电脑人家会觉得你生于六十年代,有人天天打游戏有人天天上网也有人天天在网上钓鱼——美人鱼出现的几率小于万分之一。

尴尬八:对社会心灰意冷

从小学完雷锋学赖宁,接着再学李素丽、孔繁森,之后还有济南交警还有抗洪英雄还有在异国他乡被炸死的记者还有……说一套做一套,表面文章做足了接着自私自利尴尬

尴尬九:一事无成,一钱未赚,一权未谋

闯**社会若干年发现一事无成,一钱未赚,一权未谋,必不得己重新拾起书本泡在这个考前冲刺那个精华笔记那个制胜宝典那个某某密题中,希望能够再去学校混个更高一点的文凭出来好混日子。

尴尬十:谁把我们放在了眼里?

美好的生活属于谁呢?二十年前,属于我,属于你,属于我们八十年代的新一辈,十五年前:太阳是我们的, 太阳是我们的,月亮……。”十年前让我们期待明天会更美好!”八年前,不经历风雨,怎么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现在我闭上眼睛就天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