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健康的信赖型的人由于强烈地信奉教条,会极端地保护自己的团体,对意见不同的团体有很强的偏见,并且对自己的团体之外的人都深具戒心.怀疑他们是潜藏的敌人,他们不仅会奋力抵抗外侮,也会声讨团体内不忠的分子。
然而有些信赖型的人是缺乏主见的,因此他们常常反应过度,生怕别人挑战他们外强中干的信念,造成他们的疑惑、焦虑。
他们渴望思想独立、自立自强,却常常还是发现自己不独立、太软弱,一旦遇到事情,若没有人指引,脑子便一片混乱,不知如何是好。由于不断地自我谴责及严重缺乏安全感,他们会觉得自己矮人一截,没有什么价值。而他们的焦虑使得他们战战兢兢,然而越是担心就越没办法专心工作,最后错误百出。他们往往反应过度,严重时可能会有被迫害的妄想。
“有一次我提款时,金融卡的金额出现错误,那时我简直要疯了,我怀疑银行的电脑出现问题,那么我的积蓄有可能完全不见了。真可恶!为什么要设计金融卡这种东西,一点都不可靠。要不然就是有人偷用了我的提款卡,那也一样可怕,居然有人偷用我的卡,而我却浑然不知?那晚我翻来覆去,一夜未眠。”这就是信赖型的人可能出现的情形,即使只有区区几十元的错误,他们却小题大作,充满被迫害的幻想,而且老是怪罪他人,不但想不出解决方法(有时纯粹是庸人自扰),而且整夜都陷入一种歇斯底里的焦虑之中。
不健康的信赖型非常地不理性,并一直生活在恐惧和焦虑中。当他们犯错时,永远都会找替罪羔羊,而且幻想自己遭受迫害,而这时他们充满了攻击性。
非健康信赖型个性的改善
非健康信赖型个性的改善,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
◆别让信赖成为盲从
有一个寓意深刻的民间笑话:一场多边国际贸易洽谈会正在一艘游船上进行,突然发生了意外事故,游船开始下沉。船长命令大副,紧急安排各国谈判代表穿上救生衣离船。可是大副的劝说失败。船长只得亲自出马,他很快就让各国的商人都弃船而去。大副惊诧不已。船长解释说:"劝说其实很简单。我告诉英国人说,跳水是有益健康的运动;告诉意大利人说,那样做是被禁止的;告诉德国人说,那是命令;告诉法国人说,那样做很时髦;告诉俄罗斯人说,那是革命;告诉美国人,我已经给他上了保险;告诉中国人,你看大家都跳水了。”
这则笑话令我们捧腹之余,不难引发有关各国文化差异的思索,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人是比较喜欢盲从的。这个笑话可能有些夸张,但中国人喜欢盲从的特点在现代生活中却不乏实例。
最典型的是前几年流行的山地自行车。该车型适宜爬坡和崎岖不平的路面,在平坦的都市马路上却毫无用处。山地车骨架异常坚实沉重,车把僵硬别扭之至,转向笨拙迟缓,根本无法对都市复杂的交通做出灵巧的机变。一天折腾下来,腰酸背痛;加上尖锐刺耳的刹车,真是一个中看不中用的东西。放着好端端的轻便车或跑车不骑,却要弄上一辆如此的笨拙之物,好像一个人丢下良马,偏要骑那笨牛一样。时髦先生们头戴耳机,腰挎“随身听”,脚踩山地车,一身牛仔服,似乎自我感觉良好,其实却一塌糊涂,而这份潇洒背后的代价和感受,又会向谁去诉说呢?
但是,假如把时髦比喻成一座令人心旌摇**的山峰,山地车的功能便昭然若揭了。追赶时尚,大约就像骑那山地车一样,即便累你半死,也是心甘情愿。究其根源:"为什么这样?”必答曰:“别人都这样!”
盲目从众已无法在当今的社会中立足。认识自己的独特性已经同每个人的生存质量紧密相连。竞争的年代,不仅是才能的竞争,更是个性的竞争,你不清楚自己的独特之处,不了解自己潜在的优势,就很难凭真本事去参与竞争,就很难在优胜劣汰的环境中显出实力,那么你的愿望就只能是奢望。要想施展自我,要想心理宁静,要想不被别人牵着走,只有认真地剖析自我,确认自我,勇敢地摔打自我,尽力开发出自我的价值,使自己真正成为理想中的自己。
弘扬自信独一无二,除了自我凝聚、甘于寂寞外,还需要极大的勇气。勇气是为智慧与才干开路的先导;是向高压与陈规挑战的利剑;是同权威和强手较量的能源。
1888年,法国巴黎科学院收到的征文中,有一篇被一致认为科学价值最高。这篇论文附有这样一句话:“说自己知道的话,干自己应干的事,做自己想做的人!”这是在妇女备受歧视和奴役的19世纪,走人巴黎科学院大门的第一个女性,也是数学史上
第一个女教授——38岁的俄国女数学家苏菲·柯瓦列夫斯卡娅的杰作。在众多的竞争对手面前,首先要突破的就是我们自身存有的旧观念,“走自己的路,让人家去说吧!”这句至理名言鼓舞了众多敢向自己挑战的人,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成为敢为人先的真正勇士。
正因为敢与习惯势力决裂,敢与多数人相悖,新的科研成果、新的应用技术才能层出不穷,才取得了创造性的成功,也才吸引了多数人的关注,这是那些有特殊心理素质的人的共同特点。而信赖型个性的人往往缺少这一特点。
◆重建自我本色
一个人抹掉自我本色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去模仿别人,跟着别人的屁股后面跑,这样把别人的特色误以为是自己应该追逐的东西,多半都不能成就大事业,即使成了事,也是没有什么特色的。一个人抹掉自我本色等于“慢性自杀”。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的阿尔雷德是个胖乎乎的女孩,她的母亲非常古板,认为她穿太漂亮的衣服是一种愚蠢,而且衣服太合身容易撑破,不如做得宽大一点。阿尔雷德非常信赖她的母亲,因此从不参加任何聚会,也没有什么值得开心的事。上学后,她也不参加同学们的任何活动,甚至运动项目也不加入。
长大后,她嫁了一位比她大几岁的先生,但她还是没有任何改变。她丈夫的家是一个稳重而自信的家庭。她想要像他们那样,但就是做不到。她努力模仿他们,也总是不能如愿。她丈夫也多次尝试帮她突破自己,却总是适得其反,她越来越紧张易怒,害怕见到任何朋友,甚至一听到门铃声都会惊慌!后来她彻底地失败了。她害怕丈夫有一天会发现真相,所以每次在公共场合,她都尽量显得开心,甚至装得过了头,令她非常尴尬,最后她竟然想到自杀。
但她最终并没有自杀,而是很好地活了下来。那么是什么事改变了这位几乎自杀的妇人呢?
有一天,她的婆婆和她谈到自己是如何教育子女的,她说:“不论遇到什么事,我都坚持让他们保持自我本色……”"保持自我本色!"这几个字像一道灵光闪过阿尔雷德的脑际,她发现所有的不幸,恰恰由于自己没有尽力保持自我本色。
一夜之间她变了!她开始尝试保持自我本色。她首先研究自己的个性,认清自己,并找出自己的优点。她开始学会怎样选择和搭配衣服的颜色样式,以穿出自己的品味。她也开始主动交结朋友,并加入一个团体——虽然只是一个小团体。当他们请她主持某项活动时,她刚开始很害怕。但是通过每次上台,她都得到了更多的勇气。尽管这是一段相当漫长的过程——但现在她已比过去快乐很多。
保持自我本色这一问题,“与人类历史一样久远了。”詹姆士·戈登·基尔凯医生指出,“这是全人类的问题。”很多精神、神经及心理方面问题的病因,往往是他们不能保持自我。安吉罗·派屈写过13本书,还在报上发表了几千篇有关儿童心理训练的文章,他曾说过:“一个人最糟的是不能认识自己,并且在身体与心灵中保持自我,”
可是这种模仿他人的现象在好莱坞就相当严重。好莱坞著名导演山姆.伍德曾说过,最令他头痛是帮助年轻演员克服一味地模仿明星的问题,鼓励他们保持自我。他们每个人都想成为格利高利·派克或克拉克·盖博,“观众已经尝过那种味道了,”山姆·伍德不停地告诫他们,“他们现在需要点新鲜的。”
山姆·伍德在导演《战地钟声》等名片前,多年从事推销房地产,因此他培养了自己特有的一种销售员的个性。他认为,商界中的一些规则在电影界也完全适用。完全模仿别人只会一事无成。"经验告诉我,”山姆·伍德说,“尽量不用那些模仿他人的演员,这是最保险的。”
保罗·伯恩顿是一家石油公司的人事主任,他曾谈起求职者所犯的最大错误是什么。他面试过的人超过6000人,并写过一本《求职的六大技巧》,所以这个问题很清楚。他说:“求职者所犯的最大错误,就是不能保持自我。他们常常不能坦诚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只想说出他认为你想听的答案。”可是那一点用也没有,因为没有人愿意听一种不真实的虚伪的东西。
威廉·詹姆士曾说过:
一般人智力的发挥不超过10%,大部分人不太了解自己还有些什么才能。与我们应该取得的成就相比,其实我们还有一半以上的潜能未挖掘出来。我们只运用了智力资源的一小部分。人往往都活在自己所设的限制中,我们拥有各式各样的资源,却常常不能成功地运用它们。
既然你我都有这么多未加开发的潜能,又何必担心自己不如其他人。遗传学告诉我们,你是由父亲和母亲各自的二十四条染色体组合而成,这四十八条染色体决定了你的遗传特性,每一条染色体中有数百个基因,任何单一基因都足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你在这世上是独一无二的。以前既没有像你一样的人,以后也不会有。
即使你父母相遇相爱孕育了你,也只有三百万亿分之一的机会有一个跟你完全一模一样的人,换句话说,即使你有三百万亿个兄弟,他们也都跟你不同。这只是猜测吗?当然不是,这完全是科学的事实。如果你不相信,那就读读这方面的书。
真正地做你自己!这也是美国作曲家欧文·柏林给后期的作曲家乔治·格希文的忠告。柏林与格希文第一次会面时,已声誉卓越,而格希文却只是个默默无名的年轻作曲家。柏林很欣赏格希文的才华,以格希文所能赚的三倍薪水请他做音乐秘书。可是柏林也劝告格希文:“最好不要接受这份工作,如果你接受了,你最多只能成为个欧
文·柏林第二。要是你能坚持下去,有一天,你会成为第一流的格希文。”
格希文接受了忠告,并渐渐成为当代极有贡献的美国作曲家。
连查理·卓别林这样的人和许多人一样,也都曾经有过这个教训,而且多数人已经付出了代价。
卓别林开始拍片时,导演要他模仿当时的著名影星,结果他一事无成,直到他开始表演出自己独特的风格时,才渐渐成为被观众所喜爱的著名影星。鲍勃·霍伯也有类似的经验,他以前有许多年都在唱歌跳舞,直到他发挥自己的才能才真正走红。
当玛丽·马克布莱德第一次上电台时,她试着模仿一位爱尔兰明星,但一直不能成功。直到她还自己以本来面目———位由密苏里州来的乡村姑娘——才成为纽约市最红的广播明星。
吉瑞·奥特利一直想改掉自己的德州口音,打扮得也像个城市人,他还对外宣称自己是纽约人,结果只招致别人背后的讪笑。后来他开始重拾三弦琴,演唱乡村歌曲,才奠定他在影片及广播最受欢迎的牛仔的地位。
你在这个世界上是一个崭新的、独一无二的自我,为此而高兴吧!归根究底,所有的艺术都是一种自我的体现。你只能唱你自己、画你自己。你的经验、环境和遗传因素造就了你。不管好坏,你只有好好练习自己最擅长的才会在生命的管弦乐中演奏好具有自己风格的乐曲。
◆消除偏见
信赖型的人信赖一个人时,会忠心耿耿死心塌地,不信赖一个人时也是极其固执。“他这个人还能改得好?!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
“我看,我们这个单位是搞不好了,这样差的条件……哼,多大能耐的人来了也不行。”
“嘿!现在物价贵到这样的程度,价格还能落得下来?还不如过去呢!”
上述就是心理学中的偏见,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
所谓偏见,指的是尽管没有根据,然而对个人、集团、人种、国民、主义和制度等等持有的某种恶意感情态度。它是一种不符合事实的、带有否定情绪色彩的主观的判断。
偏见表现出来的态度倾向,往往是一种否定、嫌恶或者疏远。偏见主体所持的这种态度是可以感觉得到的。如果某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有偏见,那么,总会对其表现出不友好的情感,甚至是采取否定、贬低、回避、远离、挑剔、压制等等行为。
偏见是人们主观意识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的、不正确的反映。偏见在认知方面的特征,是主体对客体片面夸大的、“以点代面”的、绝对化的认识,是知觉和判断上形成的一种一成不变的僵硬的“刻板印象”。甚至可以这样说,人类错误认识的所有情况,如主观片面、孤立静止、绝对地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机械抽象和形而上学、不一分为二、忽视具体情况等等,都可以在偏见上表现出来。
偏见是比较顽固的、不易改变的态度,往往使人联想到“偏执”、“刻板”、“顽固”、“僵化”、“固执己见”、"成见颇深”等等。就偏见所持者的“动态特征”来看,它表现为不易改变性的特点。
有各种各样的偏见,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1.个人偏见
(1)思想性偏见。这是指政治思想、学术思想上的门户之见。总认为自己这一派的观点是如何如何正确,其他的观点又是如何如何的荒谬,从而采取一概排斥的态度。
(2)习惯性偏见。凡是对于自己习惯了的东西,都认为是合理的、正确的;凡是对于自己不习惯的东西,而对他人习惯了的东西,则往往是认为不合理的,看起来总不是那样的顺心,有时为此要发一些“无名之火”。
(3)情感性偏见。对于与自己关系好的、密切的人的一切所作所为,看起来都是舒服的、正常的,甚至对那些是做错了的事情,也会感到是可爱的,至少是可以原谅的。在处置上也会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为什么“情人眼里能出西施”?为什么有些领导人会犯"情感代替政策的错误"?
对于个人偏见,有人还将它分成有意偏见和无意偏见两种。
有意偏见指的是出自于个人的私心杂念、为了个人私利的偏见。这种有意偏见并不是起因于个人的模糊认识,而是故意歪曲事实,因而制造种种假象以混淆视听。譬如,有的私心很重的领导人,总认为他的某个部下的存在,是对他领导地位的“威胁”,因而他的一举一动都被认为具有挑衅性,具有“抢班夺权”的性质,因而总想方设法进行限制。由于这种偏见的故意性,因而一般对这种偏见的纠正比较困难。
无意偏见是起因于不自觉的认识错误所形成的固定化的认识。它与一个人的个人经验、价值观有关,也受个体的心理因素、人格特征等等因素所制约。譬如,在改革开放阶段初期,由于多年生活习惯的影响,一些中老年人对年轻人跳迪斯科总是看不惯,总认为带有“资产阶级”的情调。然而时间一长,从看不习惯到看得习惯,从看得习惯到自己也跳得习惯了,有的中老年人居然也将它作为自己闲暇生活的一部分。
2.社会偏见
(1)种族性偏见。在种族主义盛行的南非或某些发达的西方国家,白人统治阶级将黑人理解为懒惰的、无知的、迷信的和无忧无虑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在德国法西斯主义的排犹太人情绪的鼓动下,犹太民族被认为是狡猾的、吝啬的、勤勉的、贪婪的和野心勃勃的,因而出现了残酷迫害犹太人的事件。
(2)民族性偏见。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或者由于战争留下来的后遗症,往往会造成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不正常的心理歧视和矛盾。一个被欺辱的民族对压迫过他的另一个民族,一般总是持有某种怀恨、戒备和神经过敏的倾向。
(3)阶层性偏见。这是由于因为置身于不同的阶层所产生的偏见。由于不同阶层的思想、观点、经历和看法不同,彼此隔阂很深,造成了种种的偏见。例如,在婚姻问题上,那种认为只有“门当户对”或“门户相当”的家庭的子女才能通婚,就是其中的一例。如果违背了这一“祖训”,就会被认为是大逆不道的。
(4)宗教性偏见。宗教与宗教之间,由于信仰的不同,从而产生种种的纠纷,形成与宗教信仰有关的偏见。
(5)社会风尚的偏见。当社会处于大变动的时候,时兴新风尚的人会与持旧风尚的人之间产生种种矛盾。其起因就是由于对社会风尚的看法和态度的不同。对某些人来说,由于多年生活所形成的生活态度已根深蒂固,很难改变。
人们为什么会形成偏见?原因非常复杂。
·起因于社会传统、习俗的因素。这是社会将习俗、传统价值观念,通过社会化途径逐渐变为社会成员的习惯态度之结果。如果一个国家、社会、民族的传统文化,长期处于不变的状态,那么,在这种文化里一定会有不少的偏见存在。在我们生活的社会中,家长、学校、朋友和整个社会,都会有意或无意地将这种带有偏见的内容灌输给人们。社会成员因此会与社会保持较为一致的看法。例如,“男尊女卑、重男轻女”就是典型的一例。
·起因于人的阶级、阶层的不同而形成的偏见。由于人的生活水平、生活方式、习惯和思想的不同,容易对不同于自己生活特点的人“想不通”,不理解,从而产生偏见。例如,在“**”中流行的“唯成分论”,或者所谓“可教育好的子女”等,就是阶级偏见的一种。
·由于长期生活于某一集团或群体之中,受同一集团或群体的文化影响很深。这样,对于另一个集团或群体的成员的思想和行为容易产生误解,从而产生偏见。例如,前面所说的种族偏见和民族偏见,往往是起因于同一集团的种族主义的文化中。
·起因于无知和愚昧的偏见。有一些人,由于自己的无知,往往将社会中新生的积极因素、新的力量看成是一种潜在的危险,因而很容易成为流言蜚语、猜疑和陈规陋习的俘虏,对新人、新事,这也看不惯,那也不舒服。
·起因于社会发生巨大的变动、自己又缺乏良好的思想准备而形成的偏见。社会巨大变动的必然结果是引起社会文化、心理的变化,这时由于思想准备不足,由于失去了传统的支柱,失去了对生活的预见,在心灵中焦虑感增大,在这种情况下容易产生偏见。例如,有些人对改革开放社会的新事物、新现象这也看不惯,那也看不惯,甚至认为这些事物统统都是“资本主义”的。
·出于自己对自己生活的小集团、小群体的“忠诚性偏见”有的人,有时明明知道自己的集团(或群体)的所作所为是不对的,但是,就是因为这个集团(或群体)是“自己的”,因而对于外来的批评,一概认为是敌意的、带有攻击的,于是便强词夺理,进行所谓的“反击”。
·经常与一些具有偏见的人接触,由于感染、暗示等机制的作用,受其影响很深,自己也会不知不觉地产生与这些人所持偏见相同的那种偏见。此外,由于“从众意识”的影响,也说不清什么原因,作为社会的个体很快地与社会偏见保持某种“共识”。
还有一些偏见是与人的个性心理特征有关。例如,有的人本身具有固执、认死理、拒绝接受新生事物的人格特点。一旦形成某种观点,很不容易发生变化,一般来说,这些人容易产生偏见。
与上一特征相联系的是,当一个人的思想呆板、缺乏辩证唯物法和发展论的观点,以及当一个人形而上学的思想占上风时,容易产生认识论上的偏见。例如,教条主义,僵化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将什么问题都放在姓“资”或姓“社”的角度上考虑,结果弄得整个社会缺乏活力,究其原因,不能解放思想是一个重要的原因。那么,应该怎样消除或避免偏见呢?
第一,要对产生偏见的传统观念、社会习俗进行认真地反思。当然,传统观念并不是偏见的代名词。而消极的传统观念才是产生偏见的根源。这个问题不解决,偏见就无法得以去除。因此,要对传统观念进行认真的反思,要真正地“换脑筋”,要以新的知识、新的思维方式和态度去思考问题。这既是使个体摆脱偏见的积极途径,也是防止因旧的参照思维方式的摧毁,而导致个体心态失调,陷入非理性之境的需要。
第二,要认真注意信息来源的可靠性。现实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当与他关系好的人,很亲近的人,告诉他重要的信息时,他就非常注意;而如果提供信息的是与他关系不好的人或者是有成见的人,尽管这个信息很重要,偏见者也不会相信,或者半信半疑。因此,改变偏见的重要方法之一,既要考虑发出信息者的可靠性,更要注意信息本身的可靠性。所谓可靠性有两个含义,一是信息内容的专业性、权威性;另一个是信息发出者对偏见对象的“可靠性、重要性”。
此外,还要注意对自己所提供信息的多样性。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指出了一个非常有趣的事实,如果给偏见者提供信息内容的方向,是与偏见的内容是一致的,那么,只要提供“单向性”的信息就足够了。相反地,如果提供的信息内容是与偏见的内容相反,那么,一定要提供“双向性”的信息则更为有效一些。
第三,要注意自己所持偏见形成的特点。一般来说,偏见者的偏见体系一般与以下因素有关,某种偏见获得越早,就越难改变;某种偏见的情绪色彩越强烈,就越难改变;某种偏见已经成为偏见者的行为习惯,就越难改变;某种偏见如果与多种需要、复杂需要相联系,就越难改变等等。当自己注意到自己所持偏见的这些特点后,更要注意产生偏见的这些特点,有意识地、主动地去克服偏见。
第四,在克服偏见时要注意人际关系的感情特点。要经常有意识地征求他人的意见,如自己在处理人际关系问题时,是不是太富个人的感情色彩?对自己的好朋友是不是不太讲原则?对自己平时“不中意”的人是不是一视同仁?一般来说,经常作这样反思的人,能够大大地减少自己偏见的程度。
第五,偏见的产生一般与自己所属群体的各种关系有关。因而当自己所属的群体与其他群体发生矛盾时,应该理智地分析自己所属群体的特点。不应该“情感代替理智",不应该过分地袒护自己所属小集团的利益,不应该"派性”太强,一定要秉公办事。
第六,要注意克服自己人格中的弱点。偏见是在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身上发生的,它必然与主体的特点有很大的关系。一般而言,偏见与人的以下这些因素有关:
·低年龄人的偏见要比高年龄人的偏见更容易改变一些;
·女性的偏见要比男性的偏见更容易纠正,而且更富于情感色彩;
·智能高的人的偏见要比智能比较低的人的偏见转变更容易;当某个人的偏见内容是与偏见者的需要、目标紧紧连在一起的时候,要转变这种偏见就比较地困难。
·适应性强的、灵活的人的偏见要比呆板的、固执的人的偏见少一些。
总之,有意识地注意自己人格中的弱点,可使信赖型个性的人大大地减少自己的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