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1 / 1)

黄帝内经 丛书编委会 1755 字 1个月前

黄帝问:我听说上古时代的圣人,讲求人体的形态,分别内在的脏腑,了解经脉的分布,交会贯通六合,各依不同的循行路线起止;经气所注入的部位,各有名称;肌肉交会处和关节连接处,各有起点;分属部位的逆顺,各有一定的条理;四季的阴阳变化,都有一定秩序;外在环境与人体内部的对应,各有表里,这些都是真的吗?

岐伯说:春主东方,阳气上升而生风,风气促进草木生长,木气可以生酸味,酸味能煦养肝气,肝气又能滋养筋,筋柔软能生发心气,肝气上通于目。它在自然界中是精深玄妙的,是人能了解自然界变化的道理,是大地能生化万物的根本原因。大地能生化,所以能产生万事万物;人能了解自然界变化的道理,因此能具备无穷的智慧;万事万物精深玄妙,变化神妙莫测。这种神妙莫测的变化,在天为风气,在地为木气,在人体为筋,在五脏为肝,在五色为青色,在五音为角,在五声为呼,在人体的病变为握,在七窍为目,在五味为酸,在情绪上为怒。大怒会伤肝,悲伤可以遏制愤怒;风气会损伤筋,燥气可以平抑风气;酸味会伤害筋,辛味可以平抑酸味。

夏主南方,阳气旺盛而生热,热能生火,火气能生苦味,苦味能滋养心气,心气能化生血气,血气充溢能濡养脾气,心气关联于舌。它的变化在天为热气,在地为火气,在人体为血脉,在五脏为心,在五色为红,在五音为徵,在五声为笑,在人体的病变为忧,在苗窍为舌,在五味为苦,在情绪上为喜。大喜会损伤心,惊恐可以遏制喜悦;热气能损伤气,而寒气可以平抑热气;苦味会伤害气,咸味则能平抑苦味。

长夏主中央,长夏产生湿气,湿气能生土气,土气能生甘味,甘味能充养脾气,脾气能滋长肌肉,肌肉丰腴能充实肺气,脾气关联于口:它的变化在天为湿气,在地为土气,在人体为肌肉,在五脏为脾,在五色为黄,在五音为宫,在五声为歌,在人体的病变为哕,在苗窍为口,在五味为甘,在情绪上为思。思虑损伤脾,怒气可以平抑思虑;湿气会伤害肌肉,而风气可以平抑湿气;甘味可损伤肌肉,酸味能平抑甘味。

秋主西方,秋天产生燥气,燥气能生金气,金气能生辛味,辛味能充养肺气,肺气能滋长皮毛,皮毛润泽能滋养肾气,肺气关联于鼻。它的变化在天为燥气,在地为金气,在人体为皮毛,在五脏为肺,在五色为白,在五音为商,在五声为哭,在人体的病变为咳嗽,在苗窍为鼻,在五味为辛,在情绪上为忧。忧伤会伤害肺,喜悦可以平抑忧伤;热会损伤皮毛,寒冷可以平抑热气;辛味会伤害皮毛,苦味能平抑辛味。

冬主北方,冬天产生寒气,寒气能生水气,水气能生成味,咸味能充养肾气,肾气能滋养骨髓,骨髓充实能滋养肝气,肾气关联于耳。它的变化在天为寒气,在地为水气,在人体为骨髓,在五脏为肾,在五色为黑,在五音为羽,在五声为呻,在人体的病变为战栗,在苗窍为耳,在五味为成,在情绪上为恐。惊恐会伤肾,思虑可以平抑惊恐;寒气会损伤血,燥气能平抑寒气;咸味会损伤血脉,甘味能平抑成味:

因此说:天和地,分别在万物的上部和下部;阴和阳,如血气与女男之相对待;左和右,是阴阳运行的通道;水和火,水属寒性,火属热性,它们是阴阳的征象。总而言之,阴阳变化是万物生长的原动力。

黄帝问:阴阳的法则在人体是如何反映出来的?

岐伯说:如果阳气过盛,身体就会发热,腠理闭合,气粗喘促,呼吸困难,身体也会因此而起伏反侧,不出汗且发热,牙齿干燥,心中烦闷,如果还出现腹部胀满的现象,此为死症,属阳性之病,所以冬天姑且能支撑,夏天就经受不了了。如果阴气过盛,身体就会发冷,并且出汗较多,或者身体总是觉得冷,常常打寒战发抖,甚至手足厥逆,如果出现手足厥逆而腹部胀满的现象,此为死症,属阴胜之病,所以夏天姑且能支撑,冬天就经受不了了。上述症状就是阴阳偏胜失衡在人体上的变化反映。

黄帝问:如何调摄人体的阴阳呢?

岐伯说:如果能掌握七损八益的养生之道,就可以调摄人体的阴阳,如果不知道这些道理,就会提早衰老。

一般人到四十岁时,体内阴气就已自然消减掉一半了,起居行动上会出现衰老迹象;到五十岁时,会感觉身体笨重,耳不聪、目不明;到六十岁时,阴气萎弱,肾气大大衰减,九窍不能通利,出现下虚上实的现象,还会不时淌眼泪、流鼻涕。

所以说:懂得了这个道理去调摄阴阳的人,身体就健康;不调摄阴阳的人,身体就容易衰老。人原本的身体状况都是相同的,最终却有健康和早衰两种结果。懂得养生之道的人,能发现共有的健康本能;不懂得养生之道的人,只知道身体衰弱时和强健时有所不同。不注重调摄阴阳的人,总是感觉精力不足,而注重调摄阴阳的人,常常感到精力旺盛。精力旺盛则耳聪目明、身轻体壮,原本年迈的老者会变得很健硕,而原本就很年轻的人,身体状况则会更好。

正因为圣人不勉强行事、自寻烦恼,以乐观愉悦为旨趣,总是神清气爽,过着宁静的生活,所以能延年益寿,与天地长存。这就是圣人的养生之道啊。

天之阳气在两北方不足,因此西北方属阴,而人的右耳也就不如左耳敏锐;地之阴气在东南方不足,因此东南方属阳,而人的左手左脚也就不如右手右脚灵活。

黄帝问:为什么会这样?

岐伯说:东方属阳,阳性向上,就人体来说,阳气积聚在上部,上部强盛了下部就必然会虚弱,因而才出现耳聪目明却手脚不灵便的状况;西方属阴,阴气下降,就人体来说,阴气聚积在下部,下部强盛了上部就必然会虚弱,因而才出现手脚灵活却耳不聪、目不明的状况。所以同样是感受了外邪,如果是在上部,那么身体的右侧就会病得较重;如果是在下部,那么身体的左侧就会病得严重。天地阴阳之气不能处处均衡,而人的身体也有阴阳盛虚的区别,所以邪气才能乘虚侵袭人体。

所以,天有精气,地有形体;天有八节之纲纪,地有五方的道理说明了天地是万物生长的根本。

阳气轻清上升为天,阴气重浊下凝为地,因此天地的运动和静止,是以阴阳的变幻莫测为纲领,而使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周而复始,循环不止。

只有通晓这些道理的人能配合天气以养护头,顺就地气来保养足,依傍人事去养护五脏。天的轻清之气与肺相通,地的水谷之气与咽相通,风木之气与肝相通,雷火之气与心相通,溪谷之气与脾相通,雨水之气与肾相通。

六经好似河流.肠胃好似大海,九窍为水津之气贯注的地方。如果用天地的阴阳比喻人体的阴阳,那么人的汗,就好像天上降下的雨;人的气,就好像天地间的暴风;而人的怒气,就好像雷霆;逆上之气,就好像阳热的火。故此,调养身体若不取法于天地之理,那疾病就一定会发生。

所以外邪侵害人体,快得就像疾风暴雨一样。善于治病的医生,当病邪还在皮毛时,就会进行治疗;医术平庸的医生,在病邪侵入肌肤时才进行治疗;医术较差的医生,在病邪侵入到筋脉时才进行治疗;医术更差的医生,在病邪侵入到六腑时才进行治疗;医术最差的医生,在病邪已深至五脏时才进行治疗。如果病邪深入五脏,病情就十分严重了,这时只有一半的治愈可能。

人们如果感受了天的邪气,就会伤及五脏;感受了饮食的寒或热,就会损伤六腑;感受了地的湿气,就会损伤皮肉筋脉。因此,善于运用针刺治疗的医生,对于病因在阳的病,常从阴分引导病邪外出,对于病因在阴的病,常从阳分引导病邪外出,或取右侧来治疗左侧的病,取左侧来治疗右侧的病,还用自己的正常状态来对比病人的反常状态,并根据病人外部的表征来掌握内部的病变,判断病的太过或不及,这样就能在疾病刚出现的时候,找出病邪的所在进行治疗,不致使病情发展到危险的地步。

因此,善于诊治的医生,通过观察病人的气色和脉象,先判断病症的阴阳;审视五色的清浊,就能了解病变发生在哪个部位;通过观察病人的呼吸,倾听病人的声音,就能了解病人的痛苦所在;通过诊视四时的色泽和脉搏,就能得知病在哪个脏腑;通过诊察寸肤的滑涩和寸口的浮沉,就能明确判断发病的原因。如此诊断就不会有错误,治疗也不会失误。

所以,疾病刚发生时,可用针刺治愈;当病情严重时,则要等病邪稍退后再进行针刺治疗。病情较轻时,应用发散轻扬的方法治疗;病情较重时,应用消减法治疗;气血虚弱的,应用补益法治疗。

形体衰弱的,应该温阳补气;精气不足的,应该用味道浓厚的食物补之。如果病邪在上部,可以用吐法;病邪在下部,可以用疏导的方法;病邪在中部,表现为胀满的,可以用泻下法。

病邪在体表的,可以使用汤药浸渍的方法发汗;病邪在皮肤的,可以用发汗的方法使病邪外泄;病势急暴的,可用按得其状,以制伏之;属实症的,可用散法或泻下法。诊察疾病的阴阳性,以断定治疗方法用刚还是用柔,阳病应该治阴,阴病应该治阳;判断病邪在气在血,防止血病损害气,气病损伤血,因此血实的适宜用泻血法,气虚的适宜用导引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