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慧眼识英才(1 / 1)

元世祖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孙子,他一生征战,最终一统天下,建立了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元朝,是蒙古民族光辉历史的缔造者。在他建国治政、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很多英才被他相中,不计出身、不看资历、唯才是用的思想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中他把18岁的安童任命为丞相就是一个例证。

安童是元初“开国四杰”之首蒙古名将木华黎的四世孙,因其父亲霸突鲁追随忽必烈攻城有功,在元朝建国后,他13岁就被“召入长宿卫,位百僚之上”。但安童一点儿也不愿意倚仗着祖辈的功劳的荫庇,而是树立大志,勤奋学习。每次退朝的时候总向朝中老臣请教问题,避开那些无所事事的同龄人。

中统四年(1263),同忽必烈争夺汗位的阿里不哥因军心涣散,粮草也无以为继而无法再战,被迫结束了长达五年的汗位之争。在如何处置跟随阿里不哥的手下人时,因安童在旁边,忽必烈就随口问安童:“我想把他们都杀了,以绝后患,你以为如何?”

安童回答说:“人各为其主,他们跟随阿里不哥也是身不由己,这是当初的选择决定的。陛下您建立大业不久,正是用人之际,要是因为一己之愤而杀了这些人,传出去,一方面那些有才华、有能力的人不敢前来,另一方面也给那些尚未归附的人传递了一个不好的信号。”

忽必烈一下子愣住了,没想到一个16岁的少年竟然说出这样有见识的话来,惊讶地说:“你年纪轻轻,从哪里知道的这些道理?我正是这么想的!”

从此,忽必烈对安童就更加另眼相待了。

至元二年(1265),忽必烈看安童处世练达、办事果断、为人稳重,就封他为光禄大夫、中书右丞相,食邑增加到四千户,这在同朝的官员里面,算是很少见的。

18岁的安童却不肯接受,他说:“现在全国虽然已经安定了三方,但江南还尚未归附,我这么年轻就被委任以这么大的重任,恐怕四方会因此而轻视朝廷,觉得我朝无人,不太妥当。”

忽必烈听后深受感动,想了一下坚决地说:“这是我深思熟虑后的决定,不需要再考虑了。你不要再推辞了。”于是,18岁的安童就成了大元朝的中书右丞相。

至元五年(1339),中书平章政事阿合马等人想架空安童,于是就密议成立尚书省,先向忽必烈奏请把安童升职为太师,位居三公之位。忽必烈就把这件事交给大臣们讨论。大臣商挺极力反对,他说:“安童是咱们大元国的柱石,如果位列三公之上,就是给了他一个虚名而剥夺了他的实权,实在是不能做。”忽必烈最终同意了商挺的意见,维护了安童的地位。

用一个18岁的年轻人为丞相,这在大一统的王朝中,甚至直至今日也是绝无仅有的。忽必烈却抛开年龄、官阶、门第、资格,只从实际的才能出发,只要他认为安童有丞相之能,就大胆录用,破格提拔,“得一人而天下兴”,为自己的江山社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