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诸葛亮避世于隆中被人称为“卧龙”,后感动于刘备“三顾茅庐”的真诚而出山为其效力;他的哥哥诸葛瑾,则避乱江东,偶遇孙权的妹婿弘咨,后者叹于他的才华而将之推荐给孙权,受到重用。诸葛瑾精通政经、熟悉军略,为人又胸怀宽广、温厚诚信,深得孙权的信赖,他初为长史,后为南郡太守。孙权称帝后,他官至大将军,领豫州牧。
由于吴与蜀是敌对关系,为蜀国效力的诸葛亮是诸葛瑾的亲弟弟,诸葛瑾在吴国的待遇,引起了一些人的嫉妒,他们在民间散播谣言,说诸葛瑾明保孙吴,暗通刘备,是他弟弟诸葛亮派来的奸细。一时之间满城风雨,朝中大臣议论纷纷,时有怀疑之声传出。深知诸葛瑾为人的陆逊为朝中的这种风气颇为不安,他当即上表保奏,声明诸葛瑾心胸坦**,忠心事吴,根本没有谣言中所说那样不堪,恳请孙权不要听信谗言,对朝中重臣有疑虑。
孙权看后,很是感动。他回陆逊说:“子瑜(诸葛瑾)跟我不是一年两年了,我们多年共事,情同手足,他的为人我十分了解。不合道义的事他从不做,不合道义的话他从不说。当年刘备派诸葛亮来咱们东吴的时候,我曾动过心思,就劝他说,为什么不利用自己是兄长的身份,趁机把诸葛亮留下来为我所用,然后我再修书一封告诉刘备,想刘备也不会不答应。
“可当时子瑜一口就拒绝了我,他说,他的弟弟诸葛亮既然已经归了刘备,就应该效忠于刘备;他既然已经为我所用,就应该效忠于我。君臣之分,道义所属,无论从哪个角度上来看,都不能三心二意。他的弟弟是不会留在东吴的,就如同他不会到蜀汉去一样。
“我们君臣之间的这番对话,足以说明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了,又怎么会出现民间流传的暗通敌国之事呢?子瑜是不会背叛我的,我也不会辜负子瑜。你提到的这些奏章我都看过了,我看完就让人当场封起来交给子瑜了,我写了一封亲笔信给子瑜表明了我的立场,他很快就回了我,在回信中他对天下君臣大节的论述让我深受感动。可以这么说,我和子瑜真的是情投意合,又相知有素的朋友,绝非外面那些流言蜚语所能挑拨得了的。我知道你和他是好朋友,也是对我一片真情实意。我会把你的奏表封好,交给子瑜去看,也好让他知道你的一片良苦用心。”
孙权重用身份特殊的诸葛瑾,不可避免地会引起了一些人的嫉妒和谗言,由于君臣之间的无碍沟通和彼此信任,成功化解了一场悲剧的发生。作为一个领导者,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听到谗言就对其下属不予信任,朝令夕改,只会败坏了自己的事业,导致身败名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