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善纳谏(1 / 1)

玄武门之变后,有人向秦王李世民告发当时正在东宫为官的魏徵。说他当初曾参与过窦建德与李密的起义军,在两人大败后,又来到长安,归顺太子李建成,并怂恿李建成杀了秦王李世民。

闻言,李世民眉头一皱,果断命人将魏徵传来。

见到魏徵,李世民勃然大怒,呵斥道:“你为何要在我兄弟之间挑拨?”

慑于秦王的威严,众大臣均屏住呼吸,忍不住为魏徵捏一把冷汗,心道这是要算魏徵的总账了。只见魏徵面不改色,坦言道:“如若当初他听了我的话,也不至于发生今天的事了。”

此言让李世民颇为震惊。此人有胆有识,不用委实可惜。就在众大臣汗流浃背之时,李世民却出乎意料地并未动怒,也没怪罪魏徵。反而叹息一声:“罢了,过去的事就不要再提了。”不久,李世民即位,并任命魏徵为谏议大夫。

皇帝不记旧恨,大胆提拔曾对自己起了杀机的臣子,这可谓少有的创举。不但如此,李世民还鼓励大臣们要勇于直谏,一时间,大臣们臣心高涨,大举进谏。特别是谏议大夫魏徵,更是直言不讳,对朝中大事细分详究,其卓学渊识颇受李世民的器重。因此,便不时召魏徵入宫,商议国事,听取他的意见。

一日,李世民问魏徵:“为什么历年的皇帝,有些明智,有些则昏庸呢?”

魏徵略一思索,道:“兼听则明,偏听则暗。”随后,他又列举正反两例,来反复论证这句话,“尧、舜两位先帝,人们之所以说他们圣明,是因为他们善于纳谏,能听得进不同意见;而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贪图享乐、不理朝纲、不听民声,整日花天酒地,荒唐至极。前者之所以圣明,因广开言路,心系百姓;而后者之所以昏庸,因久居深宫,被所谓的亲信蒙蔽,罔顾百姓的死活,下情不能上达,故而国不久矣!”

魏徵言毕,李世民拍手称快,道:“你说得太好了!”有了魏徵的至理名言,唐太宗更加注重直言纳谏,无论高官平民,无论态度好恶,只要说得对,他都会虚心接受。

当时,李世民想要重新修建位于洛阳的乾元殿,以作为洛阳的行宫,方便巡查、游玩时住宿。作为皇帝,金口一开,自然是小事一桩。一听说此事,一名叫张玄素的小官,便连夜写了一份奏折,奏折笔锋犀利,措辞激昂,内书:“阿房宫修起来了,秦朝倒了;章华台修起来了,楚国完了;乾元殿修好了,隋朝也灭亡了。现在百废待兴,国力自然不比隋朝,而皇上则要大费兵力、财力修建什么行宫,百姓刚受过战乱之灾,眼看又要饱受劳役之苦。皇上没有传承先代帝王的优点,反而越发发扬其弊端,从这点上看,皇上的过错堪比隋炀帝。”

一个小官,居然敢痛陈皇帝的短处,冒犯天威不说,还将其与隋炀帝那个昏君相比,众大臣无不为其捏汗。

李世民不动声色,召见小官张玄素,以便进一步试探该人是不是真的有胆有识。李世民问:“你把我比作隋炀帝,那要是拿我和夏桀、商纣比又怎样?”

没想到,张玄素竟直言不讳地道:“若皇上真的修建乾元殿,那与这二人也没有什么区别。”此言可是杀头的大罪,却被张玄素如此轻描淡写地说了出来。李世民不禁感叹道:“一个小官不畏生死,为我谏言,这都是为了我的江山社稷啊!”李世民当下便收回建造乾元殿的圣旨,并表扬了张玄素。

一直关注此事的魏徵,听到这个结果由衷地感叹道:“张公乃道德高尚的君子,故而说话亦有回天之力啊!”由此事可以看出,李世民虚心纳谏、睿智英明之处,此后,朝廷上下开言纳谏的局面则更盛了。

李世民不但虚心纳谏,还知错就改。有一次,李世民得到一只美丽的鹞鹰,很是喜欢,便拿在手上把玩。正巧魏徵来见,李世民怕魏徵说他玩物丧志,又一时躲避不及,便将鹞鹰藏于怀中,佯装无事地与魏徵攀谈。李世民的反常被魏徵看在眼里,他既不离开,也不揭穿,而径直跟他讲起古代皇帝玩物丧志的典故来,口若悬河,一副意犹未尽的样子。李世民担心怀中鹞鹰,可又不好赶魏徵走,表面上在专心聆听,内心实则焦急万分,待魏徵好不容易走后,鹞鹰已在李世民怀中活活闷死。

李世民渊识博学,有一日,他读隋炀帝的文集,心中有疑问,便问魏徵:“看上去隋炀帝也是个学识渊博的人,深知尧、舜之好,桀、纣之戮,为何行事还是如此乖张呢?”

魏徵接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身为一个皇帝,要掌管天下仅凭学识渊博不够,还必须要有开明、博大的胸襟。隋炀帝恃才傲物、骄傲自满,口出尧、舜之言,却行桀、纣之事,听不得意见不合的声音,自取灭亡也在情理之中。”李世民听后大为感慨:“难怪帝王皆称自己为寡人,这是自己将自己给孤立了啊!前车之鉴,历史的教训能避免我们走更多的弯路。”

从此,李世民更加勤恳地治理国家,眼看国盛家荣,一日胜过一日,李世民颇感欣慰。他知道这与大臣们直言相谏脱不开关系,便对大臣们说:“这治理国家,就如治病一样。既要治标又要治本,病看上去虽好了,但还要好好休养,不能大意。现如今,四方来朝,八方来贺,中原虽稳,但也不能不有所防范哪!所以,还要靠大家多出一些有用的主意。”

听毕李世民的话,魏徵大为高兴,即道:“皇上居安思危,实乃明君也!”大臣们也都纷纷附和。

此后,开言纳谏之风便愈来愈盛,大臣们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特别是魏徵,对朝事更是事事上心,对李世民的不对之处,也不瞻前顾后,当即就要指出。

一次,魏徵为一事在朝堂上与李世民争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李世民心中窝火,但碍于大臣们在,只好忍气吞声。待下朝后,迫不及待地回到内宫,对长孙皇后狠狠地道:“总有一天我要杀了这个不懂规矩的乡巴佬。”接着,李世民便将魏徵如何在朝堂羞辱他的事说了出来。

长孙皇后未置一词,默默退去,不一会便穿着朝服来求见皇上。

李世民不理解长孙皇后的举动,便上前询问。只见长孙皇后面带笑意,恭恭敬敬地跪在李世民面前,道:“自古有明君才有贤臣,明君英明刚正,贤臣则刚直不阿。这魏徵的刚直不阿,不正是彰显了皇上的英明刚正吗?”长孙皇后的话如一盆水浇醒了盛怒中的李世民。他不但没怪罪魏徵,后来反而在群臣中间说:“你们都说这魏徵臭脾气、牛脾气,我看这正是他可爱的地方啊!”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贞观十七年(643),敢于直谏的魏徵因病去世。李世民前去吊唁,泪眼婆娑地哭诉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意思是说,用铜为镜,可以照见衣冠是否整洁;用历史为镜,可以看见国家的兴亡之因;而以人为镜,则可以看见自己的对错长短。如今魏徵去世,他便少了这样一面明镜啊!

唐太宗李世民时期,善于开言纳谏,政治开明,治安稳定,国富家强,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贞观之治”。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这是魏徵给唐太宗的谏言,而唐太宗正是靠着大臣的直言善谏,才开创了一片繁荣景象。听取各方面不同的意见,让我们自己的眼界更宽阔,少一些错误,多一些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