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陇民(1 / 1)

陇山千万仞,鹦鹉巢其巅。

穷危又极险,其山犹不全。

蚩蚩陇之民,悬度如登天。

空中觇其巢,堕者争纷然。

百禽不一得,十人九死焉。

陇川有戍卒,戍卒亦不闲。

将命提雕笼,直至金台前。

彼毛不自珍,彼舌不自言。

胡为轻人命,奉此玩好端?

吾闻古圣王,珍禽皆舍旃。

今此陇民属,每岁啼涟涟。

这首诗是《正乐府十篇》中的第十篇:叙述了陇西地区向朝廷进奉鹦鹉这一事件,诗人以同情的笔法,反映了被奴役人民的痛苦和灾难,并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最高统治者。

“陇山千万仞,鹦鹉巢其巅。穷危又极险,其山犹不全。”陇山,横亘今陕西、甘肃一带的大山。陇西地区盛产鹦鹉,据《禽经·鹦鹉》注,其“出陇西,能言,人以手抚其背,则喑哑矣。”全诗围绕着鹦鹉展开描述。这四句的大意是,陇山高达千万仞,地势奇险,鹦鹉便在这山之巅筑巢栖息。陇地的人民虽然已经探索了最高最险的地方,但陇山范围广泛,还有一些地方没有完全到达。仞,古时长度单位,八尺或七尺为一仞,这里形容山势的险要。“其山犹不全”恰如其分地说出了统治者为了搜尽陇山地区的鹦鹉,强迫陇地人民穷危极险,不放过每一个角落的险恶用心,为下文惊心动魄的场面描写做了铺垫。

“蚩蚩陇之民,悬度如登天。空中觇其巢,堕者争纷然。”蚩蚩,《诗·卫风·氓》中有“氓之蚩蚩”之句,这里是说陇地的百姓秉性十分善良。觇,偷看,窥视。陇民为了寻找捕捉鹦鹉,继续四处探险,碰到断崖绝壁,就身系绳索,悬空飞渡而过。他们必须在空中看准了鸟巢的位置,然后才能出其不意地捕捉到它们。也正是因为冒险在空中窥看鸟巢的位置,不知有多少人坠入山涧悬崖而丧生。一个“争”字可谓极其精妙,尽管坠死的人很多,但迫于生计,陇民们还是争着要去。

“百禽不一得,十人九死焉。陇川有戍卒,戍卒亦不闲。将命提雕笼,直至金台前。”焉,于此,兼词;将命,奉命;雕笼,刻有精美花纹的鸟笼。这四句是说,鹦鹉没有捕捉到多少,捕捉鹦鹉的人却死去了无数。然而,陇西的地方将帅为了讨好统治者,连守卫边地的兵士都被征派去捕捉鹦鹉了。他们把捉到的鹦鹉放进精美华丽的鸟笼里,千里迢迢提至皇宫交差。“金台”一作“金堂”,这里指皇宫。此段语带讥刺,戍卒的职责本是守边卫土,保境安民,而将帅们却驱使他们去冒险捕捉鹦鹉,把保卫国家的大事当儿戏,边境的潜在危机不用诗人着一字之笔墨便已凸现在我们眼前。

“彼毛不自珍,彼舌不自言。胡为轻人命,奉此玩好端?”玩好端,即好玩意儿。鹦鹉的羽毛并不珍贵,只是由于统治者对它的钟爱,才使它身价倍增;鹦鹉本身并不会说话,只是在经过人的**之后才仅能够勉强仿效人言。为什么要因为讨好皇帝而轻视人的生命,为了进贡鹦鹉而迫使人民堕入万劫不复的深渊?这几句无情地谴责了地方将帅为讨最高统治者的欢心而不惜草菅人命的凶残本质,深刻地揭露了最高统治者及各级地方长官均已腐朽透顶,无可救药。

“吾闻古圣王,珍禽皆舍旃。今此陇民属,每岁啼涟涟。”舍旃,丢掉:旃,语气助词。这四句是说,我听说古代的“圣王”因害怕劳民伤财而从不允许各地进献珍禽异兽。而今陇地的百姓却苦不堪言,每到了贡奉的时节,他们都禁不住泪水涟涟。据《初学记》引刘艾《汉帝传》曰“兴平元年益州蛮夷献鹦鹉三,诏曰‘往著益州献鹦鹉三枚,夜食三升麻子,今谷价腾贵。此鸟有损无益,可付安西将军杨宝国,令归本土’”。可是当今的最高统治者是多么昏聩呀,可怜的陇地老百姓碰上这玩物丧志的天子,又怎能不叫苦连天呢?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作为一国之君,其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莫不给举国上下带来深重的影响。“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他们一旦耽于游畋,崇尚玩好,则奸佞谄媚之臣也就应运而生了。正是因为最高统治者耽于享乐、玩好,才导致地方上的那批奸官轻人命而“奉此玩好端”。一鹦鹉之献,人们弃良田、殒生命,无尽的灾祸接踵而来。这罪魁祸首实际上就是居九五之尊的当今皇上。于此我们也可以进一步领略到皮日休《正乐府十篇》鲜明的创作主旨及其现实主义的光辉战斗精神,诗人后来之所以能以大知识分子的身份参加黄巢的农民起义,绝非是心血**,而是清醒地看到了“天下苦唐久矣”这一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