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1 / 1)

百感中来不自由,角声孤起夕阳楼。

碧山终日思无尽,芳草何年恨即休?

睫在眼前长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

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

这首寄友之作大约作于武宗会昌四年至六年之间,杜牧时任池州(在今安徽贵池)刺史。九峰楼在贵池东南的九华门上。此诗表达了诗人对张祜怀才不遇的同情,及其对封建权贵的讥讽和蔑视。

“百感中来不自由,角声孤起夕阳楼。”百感,指内心种种复杂的情感。这两句是说,诗人站在九峰楼上,望着夕阳绚丽的余晖,听着清凉的号角声,百感交集。

“碧山终日思无尽,芳草何年恨即休?”诗人面对青山、芳草,思绪茫然,愈发感慨人生的变幻无常。此景不尽,此恨何时休?

“睫在眼前长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睫,眼睫毛。这一句话用了《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的典故,据载,齐威王派使者对越王无疆说,越王的智慧好比眼睛能看到毫毛之末这样细小的东西,却准独看不见自己的睫毛;道非身外,道,是我国古代哲学中的术语,唯物论者和唯心论者对它有不同的阐释。唯心论者认为它是派生万物的精神实体,是智慧的总和。诗人的观点倾向于此,认为一切智慧无非是人内心所固有的。这一联的思想倾向是明显的,大意是说,世人总是对别人的细小错误观察入微,却看不到自己的缺点,但是,只要我们自己能够保持高尚美好的情操,又何必苛求于世俗呢。诗人认为只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就不必在乎世俗的偏见。

“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张公子,张祜,是杜牧的好友,字承吉,文宗大和三年至四年间(829-830)受天平节度使令狐楚的赏识,并上表向皇帝推荐,但未被任用,后来他漫游江南各地,在丹阳曲阿筑室隐居,终生没有做官。万户侯,古代封侯的采邑,这里借指高官。诗人在此用了精彩的笔墨盛赞张祜的才华,同时也对他寄予了深厚的同情。此联大意为:这世上又有谁比得上才华横溢的张公子,他那超凡脱俗的诗篇足以让那些万户侯自惭形秽。

全诗格调苍凉,诗情沉痛,语言凝练,富有哲理。抒发了诗人对世风日下,友人怀才不遇的伤感之情,读来引入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