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霖曲(1 / 1)

君不见圣主旰食忧元元,秋风苦雨暗九门。

凤凰池里沸泉腾,苍龙阙下生云根。

阴精离毕太淹度,倦鸟将归不知树。

愁阴惨淡时殷雷,生灵垫溺若寒灰。

公卿红粒爨丹桂,黔首白骨封青苔。

貂裘玉食张公子,炰炙熏天戟门里。

且如歌笑日挥金,应笑禹汤能罪己。

鹤鸣蛙跃正及时,豹隐兰凋亦可悲。

焉得太阿决屏翳,还令率土见朝曦。

此诗当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时诗人任陕西蓝田县尉。《肃宗本纪》载,是年七至八月,大雨连绵不绝,造成了很大的灾害,“墙宇多坏”。此诗即写此事。霖,即久雨。《左传·隐公九年》云:“凡雨,自三日以往为霖。”曲,这里指乐曲的唱词,也是韵文的一种文体。秦汉以来各种可以入乐的乐曲,如汉以及唐宋的大曲、民间小曲等,皆称曲。这首诗不仅描写了霖雨给黎民百姓造成的严重灾难,而且揭示了贫富悬殊的尖锐对立,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君不见圣主旰食忧元元,秋风苦雨暗九门。凤凰池里沸泉腾,苍龙阙下生云根。”句意为:你难道没有看见,当今圣上没有按时就食,忧叹天下的黎民百姓;秋风萧萧,久雨成患,皇宫一片暗淡。凤凰池里喷泉升腾;苍龙宫中水汽氤氲。旰食,即延时很晚才就食。旰,晚;元元,老百姓;苦雨,久下成灾的雨;九门,即九重门;古制,天子所居有九重门,此指皇宫;暗九门,即唐官均被云掩蔽;凤凰池,亦称凤池,乃禁苑中池沼。唐人诗中多以凤凰池指宰相署,此指宫禁之内;沸泉,喷泉;苍龙阙,宫名,此指唐宫;开篇“君不见”三字,一声浩叹,响落天外,与李白《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有异曲同工之妙。言圣主旰食,说明帝王忧国忧民,勤于政事。当然,此有阿谀之嫌。开篇写到圣主,接下来则写圣主所居之皇宫为苦雨所困,点题之“秋霖”。

“阴精离毕太淹度,倦鸟将归不知树。愁阴惨淡时殷雷,生灵垫溺若寒灰。”句意为:月亮遭遇毕星,因而雨下得太久;水没树梢,飞累了的鸟想回家都找不到落脚之处。愁云惨淡,雷鸣轰响;处处水乡泽国,生灵涂炭,苦寒如死灰。阴精,即月亮。《颜氏家训·归心》云:“日为阳糕,月为阴精。”离,同“罹”,遭逢之意。《诗经·小雅·渐渐之石》云:“月离于毕,俾滂沱矣。”意即月亮靠近了毕星,必下大雨;太淹度,此指(大雨)久F不去,停留的时间太长了;淹度,久留之意;殷雷,宏大的雷声;生灵,平民百姓;垫溺,淹没;寒灰,死灰。此四句写秋日苦雨给黎民百姓酿成了巨灾。“阴精”一句,叙说久雨的原因。鸟归不知树,可见到处皆是水乡泽国,与前“沸泉腾”相呼应。“愁”、“惨”、“寒”等字,既是实写秋日景状,同时也是诗人同情百姓心境的写照。百姓若寒灰,可见百姓之痛苦。

“公卿红粒爨丹桂,黔首白骨封青苔。貂裘玉食张公子,炰炙熏天戟门里。”句意为:公卿人家用名贵的丹桂之木烧火,煮着红米饭;黎民黔首抛尸荒野,累累白骨无人收拾。锦衣玉食的豪门权贵,其富丽堂皇的家宅中,正在烧烤食物,气焰熏天。“公卿”二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红粒,即米;爨,烧火煮饭;丹桂,名贵的树木。黔首,即老百姓;封,聚土筑坟。富贵人家用名贵的木材烧火做饭,何其奢侈;而普通百姓却饿死道途,白骨为青苔覆盖,何其凄凉。这两句用了“红”、“丹”、“白”、“青”四个形容词,色彩浓重,却让人惨不忍睹。貂裘玉食,指富贵豪华的生活。貂裘,即用貂皮做的大衣;玉食,美食佳肴;张公子,泛指豪门权贵;炰炙,烧烤之意;戟门,即显贵之家。唐制,官、阶、勋俱三品的官员,可立戟于门。故称显贵之家为戟门。此二句又浓墨重彩地叙写了官宦之家的富贵奢华,与前句黎民百姓的凄惨与可怜形成鲜明的对比,揭示了贫富的悬殊与对立。

“且如歌笑日挥金,应笑禹汤能罪己。鹤鸣蛙跃正及时,豹隐兰凋亦可悲。”句意为:豪门权贵,歌舞欢笑,挥金如土;纵然圣上能像夏禹商汤那样,把罪责归于自己,又能怎样呢?鹤鸣蛙跃,小人得志,正是其时;虎豹消隐,兰花凋谢,贤者归隐山林,让人多么悲哀。此四句两处用典。禹汤罪己,即禹和汤把错误归罪自己,以示自责。《左传·庄公十一年》载:“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后世君王一旦遇到危难之时,取“禹汤罪己”之意,为收服民心,常诏告天下,表示自责。圣上如禹汤罪己,却饿殍遍野,贤不得用,小人猖獗,与起句的“圣主旰食忧元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怎不让人可笑。豹隐兰凋,喻贤者归隐,独处山林,不被重用。《列女传·陶答子妻》载:“陶答子治隐二年,名誉不兴,家富三倍。其妻抱儿泣曰:‘妾闻南山有玄豹,雾雨七日而不食者,何也?欲以泽其毛而成文章也,故藏而远害。’”后以之喻隐居独居而避害。此四句,一笑一悲,交为互文,诗人对于朝政腐朽,奸佞当道的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焉得太阿决屏翳,还令率土见朝曦。”句意为:怎样才能得到太阿宝剑,劈开这满天阴霾,让普天之下的劳苦大众皆能见到朗朗朝阳。太阿,古宝剑名;决,断开,劈开;屏翳,云神名,此指阴云;率土,指全国。《诗经·小雅·北山》诗:“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率土之滨,指四海之内。率土,乃率土之滨的省略语;朝曦,即朝阳。霖雨连月,百姓生灵涂炭,作为一个以济世匡时为己任的中下层官吏,诗人希望自己能驱开这满天阴云,使百姓能重见天日。同时,此二句还蕴涵了诗人欲改变现实的宏伟抱负。

诗人作此诗时,安史之乱仍未平定,时局艰险。又逢此连月秋雨,到处水乡泽国,百姓流离失所。而豪门显贵却歌舞升平,过着腐朽奢华的生活。且小人当道,贤不得用,怎能不让诗人慨叹万千,激愤不已。诗中的“公卿红粒爨丹桂,黔首白骨封青苔”二句,与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可谓异曲同工。全诗气势雄浑,情真意切,意境苍凉,蕴涵丰富,实乃诗人的倾力之作。

登胜果寺南楼雨中望严协律

微雨侵晚阳,连山半藏碧。

林端陟香榭,云外迟来客。

孤村凝片烟,去水生远白。

但佳川原趣,不觉城池夕。

更喜眼中人,清光渐咫尺。

这首诗抒写等待友人相会之情。在盼望友人来会时,写出了山川之佳趣,又以此佳趣映衬出待友的喜悦情感。寓情于景,浑然天成。胜果寺,佛寺名,其地不详。协律,唐时掌管音乐的官名,属太常卿。严协律,作者友人,生平不详。

“微雨侵晚阳,连山半藏碧。”句意为:微雨浸润着夕阳,连绵苍翠的青色,隐藏于微雨之中。侵,渐进,浸润;碧,青绿色。诗人开篇即先叙写登楼前的雨天景色,点题之“雨中”。时天空中飘着迷蒙细雨,但远处并没有雨,且能看到夕阳西沉,红霞满天。微雨霞光,交相辉映,让人心旷神怡。雨渑青山,山色苍翠。由于有的地方并未下雨,故诗人说“连山半藏碧”,意谓碧绿的山色隐藏于微雨之中。

“林端陟香榭,云外迟来客。”句意为:我来到山林之巅,登上胜果寺之南楼,遥望天边,等待迟迟未来的客人。林端,山林的顶端;陟,登;榭,建在台上的房屋,此指胜果寺南楼:云外,天边或远处之意;迟来客,即客来迟;客,指严协律。此二句,上句点题“登”楼,下句点“望”严协律。胜果寺林深树密,佛香缭绕,诗人雨中登上楼台,恭候友人,心情不错,故称楼为“香榭”。然而友人迟迟未到,诗人于是凭栏远望友人来处,一直望到天外。此句不言友情,但在诗人焦急地远望友人的举止之中,朋友真情已然自现。

“孤村凝片烟,去水生远白。”句意为:远处,烟雨迷漾,荒村若隐若现,烟雨荒村,凝成一片;湖水之上,生起了白色的雾气,水天一片朦胧。凝,形成;白,白色的雾气。此二句乃诗人远望严协律时所见云外之景。微雨蒙蒙,青山苍翠,烟雨迷离。如此良辰美景,友人却迟迟未至,诗人心中不免闪过一丝淡淡的惆怅,故在“村”前加了一个“孤”字。而水上生起了雾气,表明微雨已停,友人该要到了吧。

“但佳川原趣,不觉城池夕。”句意为:只因为欣赏这河川原野上的雨后美景,不觉城池模糊转暗,天色已晚。但,只;城池,城市;夕,日暮。此二句写诗人远望“云外”之景的感受。诗人用字凝练。上二句,“孤村凝片烟”、“去水生远白”,一陆上风物,一水中景色,诸般景物及诗人之观感皆被融入“川原趣”三字之中。而“不觉城池夕”,既衬川原景物之佳趣,让诗人忘乎所以,又显示诗人等待友人之久,待人之真。天色已从“晚阳”变成“夕阳”,友人该要到了。

“更喜眼中人,清光渐咫尺。”句意为:美景纵然勾人,但让我更为欣喜的是,暮霭之中忽然…片光亮,友人终于到了。清光,明亮的光;咫尺,距离很近。诗人欣赏美景,不觉天色已晚。可见景之可人。这里用“更喜”二字,显见出友人终于出现时诗人心中的高兴。而友人在暮色中渐渐走来,即使是在暮色中,诗人也觉得他带来了一片光亮。“清光”二字,可以想象出诗人看到友人时,眼前一亮之状。在诗人的欣喜之中,可以体味得出他与友人情谊之深厚。

此诗淡淡着墨,清空流丽,寓情于景,浑然天成,于美景佳趣中朋友真情自然流露。全诗选字组词刻意求新,像律诗一样用功雕琢,这种律化的倾向是大历古诗异于盛唐的主要特征,律化的结果是和婉工秀有余,而雄浑遒劲不足,有损于古体的本色之美(见蒋寅《大历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