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这首诗是边塞涛作中最著名的篇章之一。大约作于天宝十三年(754)或十四(755)年。全诗描述的是在一个风雪交加的日子里,辕门置酒送客东归之事。充分展示了西北绝域独特的气候下独有的悲壮景色。正是这迥异于中原地区的恶劣环境,铸就了戍守边关的人们深挚粗放的情感和强悍果决的作风,他们就像一团团熊熊燃烧的烈火令边关肆虐的风雪为之黯然失色。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白草,西域所产牧草,性至坚韧,秋天变白,经霜则脆;胡天,指西北地区。句意为:北风卷地而来,白草为之吹折,西北一带,天气寒冷,刚到八月就已经下起大雪。起句开阔雄浑,写北风,气势凛冽,白草在风中吹折;写气候,穷极寒冷,八月之时已是漫天飞雪。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这首诗开句即气象峥嵘,令人不敢逼视,仿佛正面对着那扑面而至的大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句意为:那雪后奇景,就好像忽然一夜之间,春风吹拂而至,漫山遍野的梨树都开满了花儿。西北至冷至干燥,雪挂枯枝之上,蓬松一片,远望去,宛如梨树开出的洁白花儿,树上的白雪与山坡上的白雪又融成一片,则目之所及恰似无数梨花开放。如此写来,多有雪趣而无雪苦,那乐观放达之情飘逸于字里行间。在所有写雪的唐代诗作中,当数这两句最为洒脱、超逸。以春景喻雪景令人拍案叫绝。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罗幕,绫罗制成的帷幕;狐裘,用狐皮做的皮袍;锦衾,锦缎做的被子。句意为:雪花飞舞,钻入珠帘,润湿了帷幕,人居其间,穿着狐皮袍也不觉得暖和,盖着锦被仍嫌它太单薄。前一句写风雪肆虐,润湿了罗幕,后一句写在这气候中的奇寒感觉。这两句既承接了上文对自然风雪的描写,衬托出风狂雪舞的情景,又引领出在这苦寒的环境下人的感觉,开启下文对军中状况的述说,转折极为自然。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角弓,用兽角做装饰的弓;不得,不能;控,拉开;铁衣,铁甲;着,穿。句意为:寒冷的天气下,将军的硬弓无法拉开,都护的铁甲太过冰凉,难以穿戴。这两句运用互文见义的手法,“将军”、“都护”都是虚指,意即全军上下在这奇寒时节,武器装备都极难使用。这两句一方面固然是写西北绝塞气候条件的恶劣;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一个事实,天气的好坏极大地左右着军队的战斗力。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瀚海,大沙漠;阑干,纵横;惨淡,昏暗无光。句意为:沙漠上纵横着方圆百丈的坚冰,令人惆怅的昏暗无光的云层,凝结到万里之遥。意即地上结满坚冰,天上布满浓云,十分悲壮、壮观。这更可见戍守条件的艰苦。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中军,主帅所住营帐;饮,宴饮;胡琴、琵琶、羌笛,都是西域游牧民族的乐器。句意为:在主帅的营帐中置酒宴饮,为即将回归的人送行;所奏乐器都是胡琴一类。这两句点明题中“送”字。所用乐器极有西北地区的民族特色,粗犷、朴实,可见久处塞外,将士们已完全融入了当地风俗之中。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辕门,指古时战争中,以战车围成营寨的栅栏,岔入处车辕竖立相向作门,即军营门;掣,牵曳;翻,飞扬。句意为:傍晚,雪在军门处纷纷而下,冻僵了的红旗在大风的牵扯下也无法飘动。一幅大雪迷茫之景,一幅天寒地冻之象,意即此去定将是路途险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轮台,今新疆米泉;天山,此处指新疆博格多山脉。《元和郡县志》卷四十陇右道伊州:“天山,一名白山,一名析罗漫山,在洲北一百二十里。”句意为:我们在轮台城的东门送你东去,你前行时大雪正弥漫着天山的道路。这两句情景交融,极尽依依不舍之意,但这风雪之时,友人毅然前行,边塞战士们的生活确是颇多可歌可泣之处。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马行处,指马走过后留下的痕迹。句意为:山势回环,峰回路转,随即不见了你的身影,只在那白雪地上,空然留下你驱马而去的印迹。送行者深情伫立眺望,直至看到友人转入山坳,只余下眼帘中一串远去的马蹄印迹。余韵悠远邈然。
全诗先写胡天大雪飞扬的奇景,极为瑰丽、奇特;继写这种气候中生活条件极其恶劣,令人胆寒;在这波澜壮阔的背景下,中军置酒饮宴归客的举动,更显豪迈感人。全诗虽隐隐有对友人东归的不舍与对家乡思念的一丝惆怅,但总体格调上,充满勤于王事、守卫边关的自豪感,以及蔑视困难、百折不挠的乐观心态和昂扬斗志。或许正是这种高尚的情操使诗人奋摇如椽大笔写下了这**气回肠的豪迈诗篇,或许也正是这种上凌云霄的节气而使此诗倍受后人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