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首诗写于广德元年(763)正月。宝应元年(762)冬,唐王朝军队收复洛阳。广德元年正月,叛将史朝义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纷纷投降。至此,河南、河北叛乱平定,延续八年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诗人在梓州(今四川省三台县)听到这个消息,内心无比激动,以饱含**的笔墨,写下了此诗。全诗感情奔放、痛快淋漓地抒发了诗人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诗中的“河南”指黄河以南的洛阳、郑州、开封一带,“河北”指黄河以北的河北东北部一带。
安史之乱延续了八年,如今终于被平定,国家有望重新安定统一,这是一件多么激动人心的事情。诗人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首联便切入正题,直抒捷报传来时的喜悦心情:“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剑门关外忽然传来官军收复蓟北的消息,听到这一消息,激动的泪水把衣服都湿透了。蓟北是安史叛军的中心,收复此地就意味着安史之乱宣告平息。诗人多年流落他乡,无家可归,皆因安史之乱,诗人多年为社稷江山、百姓疾苦而忧心忡忡,也缘于安史叛乱。整整八年了,这八年之中他多少次亟盼早日平定叛乱,又曾经多少次令他失望,如今突然听到蓟北收复,内心多年的牵挂与忧虑一下子全部消失了,这一张一弛,让诗人如何控制得了自己的感情,因而禁不住老泪纵横,泪水湿透了衣裳。“忽”字用得十分精妙,突出了初闻喜讯时的惊喜,这好消息来得太突然了,以至于最初还有些不敢相信,而确信之后便喜极而泣,忍不住涕泪纵横。诗人用“满”而不用“湿”,最大限度地突出了喜悦的程度。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高兴之际,诗人回头看了看与自己多年同甘共苦的妻子,妻子往日脸上的愁容早已不见了。一家人高兴如此,诗人禁不住手舞足蹈,胡乱地卷起了诗书,高兴得快要发狂了。“漫卷诗书”一句十分符合诗人的身份,这一细节刻画将诗人狂喜的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如今叛乱结束,终于可以结束漂泊流离的生活重返家园,诗人的心情很是舒畅,接连几天都显得十分兴奋,时而纵情高歌,时而开怀畅饮。时下万物生发,一片葱翠,欣欣向荣,正好可以趁着春光明媚的大好时光还乡,一路上有良辰美景相伴,那情景是多么令人心醉呀!此联写诗人高兴之余的回家打算,对一路上的情景充满了美好的憧憬。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此联写诗人对回家的路线及行程的安排。即乘船顺嘉陵江穿越巴峡,然后经长江穿过巫峡,取道襄阳回洛阳。诗人之所以联想到襄阳是因为诗人先世为襄阳人,他要去那里祭祖。诗人对归程作出如此细致的安排,表明了此时的他已归心似箭。“美不美,乡中水”,毕竟整整八年了,怎能不想早点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呢?
这是一首写得十分奔放热烈的抒情诗。诗人直抒胸臆,用直叙的手法抒写了自己在听到胜利消息后的激动心情。在诗中,诗人的神态、动作、心理显得十分生动形象和逼真,读来深挚感人,全诗在行文上一泻而下,层层抒写,轻快开明,充满**,在诗风上则一扫一贯的沉郁苍凉,故而此诗被后人评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浦起龙《读杜心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