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毛是家里的独子,自从出生下来就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叔姑姑、人人都对他疼爱有加有求必应。只要他眼里流露出对某样东西的好奇或是喜欢,家长马上就把这个东西送到他手上,这就养成了毛毛要什么就必须得到什么的习惯。
冬天的一个晚上,妈妈带着三岁的毛毛去朋友家串门。回家的路上毛毛突然发现一直攥在手里的一块糖果不见了。那块糖果是妈妈的朋友给的,他家没有这样的糖果。毛毛着急得哭了起来。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来安慰他。并承诺第二天给他买他最喜欢的玩具。但毛毛没有妥协:我要,我要,我一定要!毛毛打着滚哭闹,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看着实在心疼,便带上照明工具倾巢而出,沿着回来的路拉网式的搜寻,眼看午夜12点了,糖果还没有找到。妈妈看着因绝望而死去活来的孩子,终于硬着头皮敲响了朋友家的门,把已经睡着的朋友一家人吵醒,找那块糖果。
经历小小的失望就歇斯底里,预兆着未来灾难的来临。毛毛长大了,想找一个女朋友,但他喜欢的女孩却看不上他。他不再打滚哭闹,而是拿起一把刀子割破了自己的手腕。在医院里,毛毛被医生救活了。但是他又开始绝食。父母哭着对他说:“你想把我们急死?不就是一个女孩吗?人生的路还长,好女孩多得是。”但他立刻说:“我就想要她,要她!一定要她!”
独生子女最大的问题,就是得到过多不合理的爱的问题。他们一切合理的不合理的要求并没有兄弟姐妹来分享。这样的成长经历让他们养成无限制索要的习惯,反正父母应该能够满足自己的需要,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不用感恩也不用怀疑。
也许孩子小的时候,父母觉得满足小孩的要求不是件难事,只要孩子开心就好,但是,没有一个家长能够有能力去满足孩子一生的所有需要。当你的孩子欲求未满时,当你没有能力给予他时,孩子会怎么样?
上述事件中因为追不到女孩而割腕的毛毛是对所有不理智满足孩子需要的家长的提醒。父母对孩子过度的爱容易造就出一批自私、不懂感恩、心智不成熟、人格不健全的儿女,真正伟大的爱不是无限制地给予,而是合理地给的同时也有合理地不给,它是合理地安慰、鼓励、督促、给予,也是合理地争执、对立与批评。它一方面要尊重孩子生活的独立性,另一方面要给予孩子积极地引导。
因此,妈妈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要给予孩子过度的爱,不能溺爱和娇惯,要让孩子明白不是所有想要的东西都能到手。爸爸妈妈不是能帮你实现所有愿望的超人。如果家长满足了你的需求,要感谢他们的辛勤付出:干净的衣服、可口的食物、舒服的环境,这一切都不是理所应当的,好东西是应该与别人分享的。
当孩子了解了这些事实后,他会迅速长大,懂得感恩、懂得分享、懂得控制。
孩子生来是一张白纸,关键在于妈妈在上面写上什么样的思想情感。不要在白纸上填满色彩,也不要给予孩子太满的爱。凡事留点空间,才有更多的美感。
给予孩子爱,是所有妈妈的本性,不是件难事。正如美国心理学家斯考特派克所说的,对孩子的溺爱和对宠物的爱有一致性,可以说是一种父性或母性的本能。它不需要努力,不需要用意志抉择,并且对心灵的成长毫无帮助,所以不能算是真爱。
虽然溺爱也能帮助建立起亲密的人际关系,但要养育健康而心智成熟的子女,还需要更多的东西。所以,真爱不是给孩子全部地,而是合理地给予合理地不给的理智的爱。虽然,这样做的妈妈经常会处于一种两难的困境当中,一方面要尊重孩子在生活上和人格上的独立,一方面又要适时提供爱的引导。这种真爱复杂而艰巨,需要认真思考,需要不断改变。但是,为了孩子健康成长,妈妈多花点心力又有什么关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