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对肥胖的恐惧(1 / 1)

——厌食症

如果你从来没有听说过卡朋特兄妹,当“Every Sha-la-la-la, Every Wo-o-wo-o, Still shines, Every shing-a-ling-a-ling……”的旋律响起时,就算你不知道它的名字叫做《Yesterday Once More》,至少曾经听过,曾经跟着哼唱过。

在20世纪70年代,由卡伦·卡朋特和理查德·卡朋特组成的卡朋特组合曾经在美国风靡一时。出道前,哥哥理查德已经是一位才华横溢的音乐人,创作过大量歌曲,后来,他和妹妹以卡朋特组合的形式出道,哥哥负责创作和钢琴演奏,同时担任伴奏与和声,妹妹则是主唱兼键盘手。一时间,卡伦以清纯的形象、清亮的嗓音被认为是当时流行音乐界表现力最好的歌手。

从艺10年间,卡朋特兄妹创作了《Close to you》、《Top of the world》等脍炙人口的歌曲。1979年,卡朋特兄妹却突然宣布取消一切活动,包括电视宣传和新专辑。一方面,哥哥理查德因为精神压力过大,几年间一直依靠服用药物才能睡觉,随着药量越来越大,他染上了迷幻药的毒瘾。另一方面,卡伦因为对苗条身材的过度重视,导致她无所不用其极地减肥,甚至服用大量的泻药。由于在潜意识中排斥食物,卡伦患上了神经性厌食症,身体陷入了极其糟糕的状态。此外,那段只维持了15个月的婚姻也给了她不小的打击。

1983年2月4日,卡伦因为长期厌食导致心率衰竭,在父母家中离开了人世,年仅32岁。有人说,卡伦的厌食症是因为尼克松总统称赞他们兄妹是“当代美国年轻人的表率”,为了保持自己的表率形象,卡伦不惜动用一切手段,强迫自己保持外形上的苗条。当然,也有人认为,卡伦拼命减肥只是为了满足超级明星的虚荣心——卡伦实际上并不胖,但她不愿意承认自己年华老去,当眼角出现皱纹时,她试图用减肥的方法消除它。

在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不仅卡伦一个人深受厌食症之苦。好莱坞著名影星丹尼斯·奎德就曾公开谈起过自己的厌食问题,为了拍片需要,奎德一狠心减掉了40磅的体重,导致他一段时间内对食物失去了兴趣。另一位美国影星比利·唐顿也曾在很短的时间内减掉了59磅。

在这个将骨感视为最高审美标准的时代,许多少女更是用健康换取苗条婀娜的身材,一位20岁的俄罗斯女孩就是为了体态看起来更理想,结果患上了厌食症,什么都吃不下,158厘米的身高,体重只有20公斤。暴瘦之后她只剩下了一身皮包骨,一点肉都没有,美丽谈不上,看起来更像是从金字塔里爬出来的木乃伊。

厌食症,就是由于怕胖、心情低落而过分节食、拒食,造成体重下降、营养不良甚至拒绝维持最低体重的一种心理障碍性疾病。厌食症分为小儿厌食症、青春期厌食症和神经性厌食症,对于大多数女孩子来说,过度减肥最容易患上神经性厌食症。

神经性厌食症分为两个亚型,一是限制型,一是暴食型。限制型比较符合人们对神经性厌食症的一般印象:患者体重低于期待值的85%,即使体重偏低,对增重依然保持恐惧;将体重与个人价值挂钩,认为肥胖会损害自我形象;女性停经超过三个周期,有些人不得不使用激素维持月经的正常。暴食型除了具有以上特征之外,还会一次性地吃下大量食物,通过使用药物、锻炼来隐藏厌食症的症状。这一点和神经性贪食症有些混淆,在诊断时特别不易区分。

神经性厌食症的患者中,有95%是女性,男女比例是1∶9.5。她们在青少年时期就开始节食,不正常进食,即使吃进去东西,也要用手指刺激咽部,将吃下的食物再吐出,同时还用过度锻炼、使用利尿剂、泻药等控制肠胃中的食物,结果造成神经系统的反射紊乱,大脑接收到食物信号不再兴奋,而是感到恶心、厌恶,胃部分泌的消化液减少,胃肠蠕动缓慢。当心理、生理协调一致时,患者不再吃饭,身体营养不良,引发精神抑郁等并发症。神经性厌食的患者治疗起来非常困难,有10%~20%的人年纪轻轻就香消玉殒。

历史上最早关于神经性厌食症的记载出现在1689年,然而早在13世纪,信仰天主教的女孩子们为了表达自己的虔诚,就已经开始节食了。她们每天仅用一点点食物充饥,将忍受饥饿看作洗脱罪孽的手段,甚至美其名曰“神圣节食”。那时,就有许多年轻女孩因为过度控制饮食瘦成了皮包骨,甚至活活饿死。

那个年代,瘦是人们追求精神世界、进行宗教修行的一个着力点。到了20世纪,时尚业的发展将瘦当做新的审美标准,瘦削如平板的身材成为美丽的标尺,而珠圆玉润的丰腴女子却遭到了时尚界的唾弃。于是,芭蕾舞女、体操运动员和时尚模特纷纷成为神经性厌食症患者,为了成为大众审美的宠儿,宁愿牺牲掉健康的身体。有人甚至喊出“要么瘦,要么死”的口号,誓死要坚守“好女不过百”的原则。

2006年,18岁的女孩安娜死于厌食症和败血症,当时,身高172厘米的安娜瘦得只剩下40公斤,只相当于12岁、身高150厘米的小女孩的体重。2007年,18岁的乌拉圭模特埃利安娜因营养不良在寓所中死亡,此前,与埃利安娜同样从事模特职业的姐姐露依塞尔也是因为厌食症而过世的。根据美国饮食失调协会调查的数据,美国至少有1000万少女和妇女患有进食障碍,男性相对低一些,只有100万。

那些长期不进食,只是感到眩晕时补充少量葡萄糖的人,几乎都是饿死的。长期的营养不良会造成身体机能的下降,出现贫血、心率变慢、易感染等症状,当一个人的体重低于标准体重65%时,死亡率达到了10%~15%。对于正在长身体的青少年来说,这个数字会更高。由于体内缺少脂肪,患者很容易发冷、胃寒,出现心脏病、败血症等并发症,许多神经性厌食患者死于节食引发的并发症。

2008年的“美国小姐”科尔斯顿·哈露德就曾深受神经性厌食症的困扰。哈露德16岁的时候,像所有的高中生一样,每天上学放学,周末和朋友参加派对,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她待在餐桌旁的时间开始变少,待在洗手间的时间却变多了。她每天吃很少的东西,喝水也尽量控制,体重秤上的指针稍向右偏,她就开始神经紧张。爸爸妈妈注意到她的反常,每天叮嘱她的三餐,她却一点都吃不进去。营养不良导致她锁骨突起,突然的一瞬间还会喘不上气来。

在一次爬楼的经历中,哈露德仅仅爬到6楼,就气喘吁吁,腿酸脚软,再也爬不动了。妈妈担心她的身体出了问题,就带她到医院检查,结果医生诊断为神经性厌食症。哈露德听从了医生的劝告,开始接受系统的治疗。一开始的治疗让她觉得非常痛苦,不过,她最终摆脱了厌食症的困扰,还戴上了“美国小姐”的桂冠。

哈露德相比,现年16岁的初一学生莎莎就没有那么幸运了。莎莎从小非常喜欢舞蹈,妈妈是她的半个舞蹈老师,多年来一直陪着她练舞,一心想把女儿培养成世界一流的舞者。莎莎不仅在学校跟着舞蹈老师学习,假期还会到舞蹈学校进修,她最大的愿望是成为一名芭蕾舞演员,饰演《天鹅湖》中的白天鹅。为此,在平日的训练里,她对自己的要求比老师、妈妈都严格。

升中学时,莎莎考入了专门的舞蹈学校,那是一所将舞蹈作为主要课程的学校,妈妈相信,这定会帮助莎莎在舞蹈事业上有所发展。到了发育的年龄,学校对学生的饮食设置了很多限制,舞蹈老师每天看着学生,不让她们多吃。许多孩子在衣柜里藏零食,在被窝里偷吃,莎莎却从来不偷吃,即使是饿,她也忍着,坚持不吃。刻苦的训练的确让莎莎的舞蹈水平超过其他同学一大截,在省里、市里的比赛中,莎莎的独舞获得了许多奖项。

爸爸妈妈为她的舞蹈成绩感到高兴,却忽视了她的身体问题。第二个学期,莎莎还是坚持每天两个多小时的大运动量练习,吃饭时只吃水果和蔬菜,淀粉类的东西少吃,肉类更是尽量控制。没过多久,莎莎开始胃痛,原本饭量就小的她,这下子吃得更少了,有时候,她看见食物就恶心,连一个鸡蛋黄都吃不下去。由于进食困难,身高156的莎莎从35公斤掉到了20公斤,训练中常常晕倒。在老师的建议下,她不得不暂时放弃舞蹈训练,休学一年,在家里调理身体。

神经性厌食症患者无法进食,主要是心理因素在起作用,因此,治疗的第一步就是取得患者的同意,让患者慢慢接受食物,通过有规律地进食改善身体的营养状况。当患者体重和食欲恢复后,由躯体紊乱带来的易激惹、失眠、抑郁等症状也会随之消失。当然,这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

治疗初期,患者要自行监测进食、呕吐的情况,形成一段期间的记录后,拿给医生作为病史参考。接下来,患者需要保持一日三餐,将“饿了才吃”、“晕了才吃”的习惯彻底改掉。与此同时,医生还要改变患者在认知方面的错误观念,比如“如果太胖就没有人喜欢了”“完美的体形是做女人的基本”“只有瘦才能成为最优秀的舞者”。对于神经性厌食症患者来说,错误的认知正是驱使其拼命减肥的内在动因。

对于青春期的少女来说,神经性厌食症的治疗也可以辅助行为疗法,当患者肯乖乖吃饭,体重增加时,给以正强化,如家属探视、增加躯体活动、参与社交等。大多数时候,医生都会以体重增加作为强化的标准,对患者的家人来说,这是最客观的指标;对患者本人来说,也能够防止她们饭后呕吐,伪装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