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在人生的边缘地带(1 / 1)

——边缘型人格

每个人都会面对人际关系带来的焦虑,即人际关系紧张。害怕孤单寂寞,与人出现意见分歧时紧张不安,担心失去朋友,遇事脾气过分火爆或者逃避……有的人性格孤僻,自我封闭,有的人以自我为中心,只在乎自己的需要和兴趣,有的人嫉妒心强,对人有偏见……人人都有个性,彼此个性又是如此不同,人际关系紧张属于正常现象,即使社会经验丰富、熟谙待人接物方式的人也难免遇到棘手的情况。

患有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人也处在紧张的人际关系中,他们面对的不是一般的人际交往问题,而是一种被抛弃的恐惧感。边缘型人格障碍病人总是在幻想被亲人抛弃、被朋友背叛的场景,心理上永远处在孤独状态,游走在人生的边缘地带。为了避免想象成为现实,他们会选择逃避,或者用伤害自己,伤害他人的方式留在原有的人际关系中。

根据调查,中国有1%~2%的人患有边缘型人格障碍,女性多于男性。男性患者比较暴力,具有破坏性,比如处在焦虑状态时会寻衅滋事,打架斗殴,因此常被误诊为“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病人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情绪不稳定、冲动、易怒;不知道自己是谁,想做什么,自身价值在哪里,即同一性障碍;人际关系紧张,感到空虚无聊;有自伤行为。

边缘型人格障碍病人之所以会人际关系紧张,主要是因为他们对别人的期望很高,在他们眼里,世界的好坏是“全或无”的模式,没有中间状态。当期望落空时,病人就产生厌恶和抵触情绪。这种状态在男女关系中表现得最为明显。边缘型人格障碍病人全心全意地爱着自己的配偶,将其理想化,甚至到了顶礼膜拜的程度,一次拒绝,一个微不足道的负面暗示,他就会对配偶升起强烈的恨意,继而控诉配偶的恶行,将其贬斥得一无是处。在爱情世界里,边缘型人格的人也是用“全或无”做判断的,要么爱,要么恨,没有其他可能性。

边缘型人格障碍病人在大脑中不断强化“将被世界抛弃”的信念,同时又过度依赖亲密交往的人,比如男女朋友,当他们觉得自己即将被抛弃时,就会用极端的方法来测试对方。在求爱不成后,会自我否定,自我折磨,甚至用自残的方式要求对方和自己交往,用刀、玻璃片、烟头伤害自己,仿佛只有疼痛才能证明自己的存在,面对血迹斑斑的伤口,又会觉得自卑和悔恨。如果对方答应,他们又开始怀疑其诚意,最终抛弃对方。由于缺少应对复杂人际关系的策略,逃避是其首选的解决方式。

慕柔是一名医生。7年里,她已经换了5家医院。每家医院都工作不到一年,她就和同事或科室主任闹矛盾,最后辞职走人。慕柔并非不想踏实地在一个地方工作,每到一个新环境,她就觉得那是一个新的开始,她努力想要融入环境,和周围人友好相处,但最后总是失望。

慕柔有一个毛病,刚刚开始接触,她能和周围人相处融洽,甚至和其中的一两个人非常要好,可是,如果有人给她提意见,或者反对她,慕柔立刻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仅情绪失控,眼角、嘴唇、身体都透露出明显的敌意,前一秒钟还亲如姐妹,一起吃饭,一起逛街,下一秒钟就变成了老死不相往来的仇人。痛苦、空虚难耐,慕柔就给之前的同事打电话,不管是大清早,还是午夜时分,张三不接电话,她就打给王二,直到所有的前同事都对她敬而远之。

慕柔到第6家医院应聘时,主任认为慕柔符合工作上的一切要求,她出身名校,有大医院工作的经历,人很聪明,头脑冷静。的确,刚开始的几个月,慕柔干劲十足,与人相处融洽,赢得了所有同事的喜欢。没过多久,身边人对她的抱怨声就来了,如慕柔喜欢插手别人的事;不能拒绝她的要求,否则她就生气,情绪失控。

主任请慕柔吃饭,想听听她的看法,结果她只是抱怨同事,说每个人的不是,主任建议她改变一下处事方式,慕柔的脸色一下子就变了,她在餐厅里情绪失控,大声尖叫,指责主任说:“如果要解雇我可以直接说,不用这么拐弯抹角的。”

从那之后,慕柔的工作**不见了,她在两个月里休完了所有的假期,之后开始请病假。回到医院上班,同事都变得紧张兮兮的,生怕哪句说不对,又惹她情绪发作。主任原本想建议她到心理科咨询一下,没等他开口,慕柔就递交了辞职信。

每次离职,慕柔都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明明是她主动辞职的,她却感觉自己被所有人背叛了。有一次,主任医师收到慕柔的辞职信,感觉非常诧异,“你才来没多久,工作干得好好的,为什么要辞职?”慕柔却说:“我被所有人孤立了。”

慕柔这种对被抛弃感的恐惧,和她的童年生活有很大关系。父亲在母亲怀着她的时候和别的女人在一起,母亲生下她后,两人离婚,虽然协议两人共同抚养孩子,慕柔却没有一份安稳的童年。住在父亲家时,她要和另外一个女人“争宠”,如果惹她不高兴,慕柔就会被赶回母亲家;母亲又是一个非常冷漠的人,很少和她沟通,当母亲交到新男友时,她就成了一个多余的人。

寄宿学校的生活,让慕柔更依赖身边的朋友,但是,她只能听赞美,听不得批评,即使朋友一直说她好,有一次说她不好,之前所有的赞美都不值一提。而且,慕柔的情绪不太稳定,一会儿笑逐颜开,一会儿痛哭流涕,被极度喜悦与悲伤、高兴与愤怒所折磨。她自己无法控制情绪,情绪激动时,她只能任由情绪发泄,疯了一般做想做的事,说想说的话。

被父母排斥在情感之外,慕柔特别渴望被人接纳,因此一谈恋爱,慕柔就像飞蛾扑火一般,奋不顾身地投入爱情,爱得死去活来,遍体鳞伤。当感情稳定,她又开始患得患失,对方过分靠近,她就用吵闹、要求分手的方式推开;当对方离她远一点,她又苦苦哀求,用哭泣、自残、自杀的方式求对方回到自己身边。

由于太恐惧被恋人抛弃,慕柔常常幻想自己被抛弃的场景,有那么一刻,她真的以为自己被抛弃了,然后开始大哭、放任情绪、做歇斯底里的事,男友为此承受了莫大的痛苦。如此反复,爱上她的人都会觉得痛苦万分,最终都选择离开。分手总是让慕柔陷入难堪,历任前男友都对她说过相同的一句话,“和你在一起,就像走在悬崖边上,我整天提心吊胆,还有随时丧命的危险”。

研究显示,如果父母的情绪非常不稳定,孩子会缺少安全感,成年后与人关系忽冷忽热,无法将两极的情感融合起来,就会发展为边缘型人格障碍。如果孩子在温暖、和谐、充满爱和安全感的环境下长大,性格就会趋于稳定,对世界的观念趋于统一和综合。从慕柔的童年经验可知,她在很长时间里漂泊在亲情世界里,找不到关爱,体会不到安全感,这也是她无法与人相处,尤其不能享受稳定的爱情的原因。

由于边缘型人格障碍病人的神经非常脆弱,偶尔的孤独、分离、得不到关注,也会让其陷入自我否定,比如吃饭时,父母突然沉默不说话,他会不知所措;约会迟到五分钟,足以让他觉得自己已经不被喜欢,男友/女友正在准备结束这段关系。

他们表达爱的方式非常极端——用自杀威胁亲近的人,这也是心理医生、精神科医生害怕这类病人的原因——他们常常成为病人威胁的第一个对象。当然,边缘性人格障碍病人并非像重度抑郁症病人那般,觉得活着即痛苦,对人生没有眷恋,相反,他们这样做是为了获得他人的爱和肯定,用自杀、自残的方式证明自己是被爱的,被重视的,对他人是重要的。而且,一次证明还不够,必须不断、反复地证明,直到他们相信了为止——可惜,边缘性人格障碍病人的疑虑总是大过信任的。

边缘型人格障碍病人还有同一性障碍,即对自己是谁、自己的价值所在缺乏了解。每个人都有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有固定的行为模式,有想要的东西、渴望的生活,即使生活经历起起落落,也不会丢掉这一核心,但是,边缘型人格障碍病人看不到自己的价值所在,一会儿觉得自己出类拔萃,一会儿觉得自己一文不值,这样差异巨大的自我认同,让其时而自信满满,时而自惭形秽。行为模式也不固定,当下流行什么,就会被什么**,一时的流行足以令其狂热,因此,边缘型人格障碍病人常常在饮食、消费、性方面有疯狂的举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