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恐怖的封闭空间(1 / 1)

——幽闭恐惧症

许小年是金融界的白领,每天出入高档写字楼,年收入几十万,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非常令人艳羡。由于在业界的名声非常好,许小年经常会接到猎头公司的电话,也有一些相熟的朋友请他帮忙。上个月,他经过慎重的考虑,辞掉了原本的工作,进入了一家颇有活力的外企。每天在市中心42层高的办公室里上班,收入翻番,他却总是觉得压抑,有时候,一整天下来都为身体的感觉困扰。

许小年的困扰主要来自上下班乘坐的电梯。他所在的写字楼汇集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公司,每天上下班,许小年从42层下来,如果碰巧每层都有人用电梯的话,他就得在电梯里停留几分钟。随着电梯中人数的增多,许小年觉得手心、额头都在冒冷汗,胸口特别压抑,仿佛要窒息了一般。实在难熬的时候,他就中途下去,在楼梯间休息一下,再搭下一趟电梯。即使这样,他还是觉得不舒服,时间久了,坐电梯变成了一场酷刑,只要一走入电梯,许小年就立刻觉得紧张,短短的几分钟也变得无比漫长。

有一段时间,他每天提前半个小时到公司楼下,然后慢慢从1楼爬到42楼;下班之后,等所有人都走了,他就戴着耳机从42层走下来,边下楼,边听音乐。许小年自我安慰说:“反正我也没有时间运动,每天爬爬楼梯,就当锻炼好了。”可是,时间久了,他的工作却受到了影响。

许小年所在的公司同时在执行好几套策划案,有时候会临时开会,早会或者午会,碰巧许小年气喘吁吁地刚从下面爬上来,业务简报都要助理帮他做,同事难免会议论“新来的部门经理架子太大了吧”之类的话。不得已之下,许小年只得硬着头皮继续坐电梯,他时常也考虑,到底是要找一个舒服的工作环境,还是要这份难得的高薪?

实际上,许小年不仅无法在电梯中长久停留,窗户紧闭的空调车、仓库、电影院他都没法停留太久,夏天不管多热,他开车的时候也是开窗,从来不用空调,因为他没法忍受将自己关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无论冬夏,许小年睡觉的时候都要开着卧室的门,从小时候起,这已经成为他的生活习惯。

乘坐电梯时,很多人会感觉不舒服,尤其是下降时造成的短暂失重状态,常让人觉得头晕目眩。但是,大多数人只是短暂的不适,并不会像许小年反应这么强烈,原因在于,许小年患上了幽闭恐惧症。在封闭的空间内,如电梯、车厢或机舱中过度恐慌,为无法逃离封闭的环境而感到恐惧,便是幽闭恐惧症。

许多人之所以害怕搭乘电梯,一方面是由于使用电梯的人太多,在三四平方米的空间里,塞下十几个人,人们感到自己的“领土”被侵占了,因此产生了恐惧感,要么缩在角落,要么站得笔直,以免碰到其他人。另一方面,对于电梯故障的担心、电梯长时间无法到达的焦虑,也是造成乘电梯的人呼吸急促、面红出汗的原因。不过,许小年的情况要比这个复杂一些。

追溯许小年的童年经历,原来,他小时候曾经有过一次恐怖的幽闭经历。6岁那年冬天,爸爸出差,妈妈去公司加班。妈妈临走时,许小年还在睡觉,为了不让他到处乱跑,妈妈就把他的房间锁上了。当许小年醒来时,发现门打不开了,无论他怎样喊妈妈,都没有人帮他开门。吓坏了的许小年在房间里翻箱倒柜,想找出工具把门撬开,或者把窗户打开,折腾了大半天,他也没能逃出去。一点计策都想不出来,他只好坐在**哭,一直哭到中午,妈妈回来给他做饭,才将他放出去。这件事给许小年留下了很深的心理阴影,从此以后,只要一进入封闭的、看不见出口的地方,他就觉得紧张、不安。

幽闭恐惧症也是一种焦虑障碍,是患者对封闭空间的焦虑,患者身处室内场馆、戏院或电梯中时会感到呼吸困难、呼吸加快、心跳加速,同时还伴有面红、流汗和感到昏眩,严重的话,可能当场昏迷。和其他病症一样,幽闭恐惧症也可以从孩提时期的心理创伤中找到原因。心理学家普遍认为,一个人童年期的不愉快经历已经深刻地储存在记忆之中,一旦相似情景出现,记忆就被勾起,恐惧感随之而来。另外,人生中一些严重的打击,如痛失亲友,也会引发恐惧症。

晓琳除了怕蜘蛛之外,没有什么特别害怕的东西,不过,她就是没有办法在上铺睡觉,无论是在学校的宿舍,还是搭乘火车,她都要挑一个下铺,尽量避免让自己悬空,置于一个狭小的空间里。买火车票时,如果买到上铺她一定要换,没得换的时候,她宁可坐硬座也不睡上铺。有一次去敦煌旅行,她又买到了上铺,调不成下铺之后,她硬是在硬座上将就了一个晚上。

晓琳知道自己患有幽闭恐惧症,因为她有一次和老公玩捉迷藏,躲进衣柜里就开始浑身不舒服,害得老公以为她突然生病了呢。不过,她的幽闭恐惧症并不是因为小时候被锁在房间里,或者掉进了井里,而是因为被拐卖未遂的经历。晓琳都不记得那时候是几岁了,她和爸妈还住在老房子里。房子是爸妈单位分的,靠近郊区的两栋家属楼,周围都是荒地,杂草丛生,有些石头、沙子堆,没有路灯,只有挂在树杈上的昏暗灯泡用来照明。

有一天晚上,晓琳一个人在院子里玩,突然从后面走过来一个人,把她抱进了停在黑夜中的车里。晓琳记得那是一辆绿色的出租车,打开车门的时候,车里的灯就亮了。灯光照亮了车内,晓琳隐约看见抱着她的中年男人,皮肤黝黑,头发略长,留着胡子,小声对她说了句什么之后,中年男子把她关在车里,突然走开了。过了一会儿,她家邻居,一位刚从部队回来的叔叔看见她在一辆陌生的出租车里,走过来问她“你怎么跑人家车里去了”,随后把她抱了出来。

之后发生了什么事儿,晓琳已经不记得了,不过,那种被关在车里的恐惧,一直深埋在她的记忆里。长大之后,晓琳有时在梦中会重新回到当年的那个场景,中年男子、绿色出租车、救她的那位叔叔,这些她都不太记得具体的样子了。只有冗长黑夜中的一盏小灯和一个人处在封闭的黑暗环境中的那种恐惧,时时令她从梦中惊醒。幸好,晓琳的症状没有那么严重,即使在电梯里,她也不会有什么异样的感觉。不过她深信,自己之所以无法住上铺,就是因为童年时期的恐怖经历。

幽闭恐惧症患者不分胆小还是胆大,而是取决于深藏在心底的恐惧。即使有的人可以在他人面前装得若无其事,内心的恐惧、慌张依然无法避免。除了个别情况严重的患者,幽闭恐惧症对患者的正常生活影响不大。不过,有很多人不太了解什么是幽闭恐惧症,错误地将恐惧、惊慌看做是自己过分脆弱,不能面对现实,完全是性格原因,因此不需要治疗。一些男性因为不愿意承认自己是弱者而羞于求医,因此,在幽闭恐惧症患者中,只有23%的人接受了治疗。

病情不影响正常生活的话,患者进行自我调适也可以,但接受适当的治疗,的确能使患者的症状得到明显改善。行为主义疗法对于恐惧症比较有效,如暴露疗法和系统脱敏法,暴露疗法被看做是治疗幽闭恐惧症最好的心理疗法。

采用暴露疗法的话,心理医生会将患者置于令他产生恐惧的环境中,比如强迫他进入电梯,或者门窗紧闭的狭小房间里,或者只是通过想象、使用录像、幻灯片放映的方式,将恐惧的情境带到患者的面前。与此同时,心理医生在一旁反复地、不厌其烦地讲述令其恐惧的细节,不允许患者逃避恐惧,如闭眼睛、哭喊、堵耳朵。在恐惧的情境下,患者可能会出现心跳加快、呼吸困难、面色发白、四肢发冷等反应,可是,最令患者恐惧的事情并没有发生,如此一来,患者的焦虑反应会相应地消退,恐惧症状也会慢慢消除。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看,暴露疗法并不是为了让患者可以面对密室的恐惧体验,而是将患者最初恐惧的事件引出来。通常,患者害怕的都不是密室本身,而是心中压抑的恐惧事实,有的人可能是在压抑对父母的极度愤怒,有的人则是因为恐惧的童年经历留下的阴影。找到令人恐惧的根源,才能彻底治疗幽闭恐惧症。

系统脱敏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将患者恐惧的级别列出来,从恐惧感最弱的环境开始,到恐惧级别最高的电梯、汽车、飞机。一开始的时候,心理医生一定要陪在身边,让患者逐步接受恐惧刺激,逐渐锻炼患者的心理承受力。系统脱敏和暴露疗法相比,治疗过程比较温和,容易被人接受,缺点就是治疗时间长,效果产生慢。对于情况不甚严重的患者来说,面对密闭环境感到恐惧后,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闭上眼睛,深呼吸,尝试不摄取外界信息,忽视自己所处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