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恐惧症
徐蕾是一名大学二年级的学生,从小品学兼优,身体健康,是深受爸妈宠爱的乖女儿。徐蕾的父母都是老师,对她的管教相对严格,希望她做一个规规矩矩的女孩,而且,徐蕾本身也是一个性格内向、胆小、孤僻、不善与人交往的孩子,因此在整个中学阶段,徐蕾非常听爸妈的话,不曾和男孩子来往。
每天只有上课、学习的日子里,徐蕾过得轻松自在,上完课被爸爸接回家,第二天接着上课,单调的生活让徐蕾除了看起来太过安静之外,行为上并没有与众不同的地方。上了大学之后,徐蕾却开始面对各种焦虑的状况,以至于,她不得不走进心理咨询室,寻求老师的帮助。
徐蕾不敢和男生说话,也不会和男生来往。有一次,徐蕾在课堂上回答老师问题时,因为着急一时口误,惹得周围的同学哈哈大笑,男同学笑声特别大,有的男生还对她做鬼脸。从此之后,徐蕾一见到男生就紧张、脸红、手脚发抖,不敢看对方的眼睛。走在路上,如果对面走过来一位异性,她也会觉得对方正在注视着自己。
为此,她尽可能不出席任何活动场合,学生社团她也不参加,只要一想到别人都在看着自己,她就神经紧张,表情尴尬,在别人面前说话都不自然,尽管她努力克制身体的感受,结果越克制紧张感越强烈,她只好尽量躲避人群,一个人独处。
徐蕾查了一些资料,觉得自己可能患了社交恐惧症,这是一种病态心理。有几次,她还壮起胆子预约了心理老师。结果,学校为她安排的都是男老师,徐蕾勉强坐下来说两句话,就找个借口先离开了。两年多来,徐蕾只和同宿舍的女生比较要好,基本没有其他朋友,学习成绩也因此下降。
三年级的时候,徐蕾终于通过特别预约,见到了心理咨询室的一位女性老师。向老师说明了自己的情况后,老师为她做了放松训练,并且用系统脱敏的方法帮她治疗,建议她一点点和异性接触。每一天,徐蕾要写出她的心理状态以及和异性接触后的感受,之后定期到心理咨询室做放松训练,反馈她的治疗成果。一个学期后,徐蕾心中的包袱渐渐放下,除了身边的好姐妹外,她开始和同班的男生聊天,一起吃饭,在男生面前,她不再觉得紧张、冒冷汗了。
在我们身边,的确有些人非常害怕面对人群,甚至讨厌人群,有的人是无法自然地应对人群中的异性,有的人则是害怕整个人群,只要站在人群中,他们就会觉得害羞、不好意思,如果能在自己的世界里待着,他们绝对不会到大街上游走,和人群接触。很多人会误会,觉得这是因为他们性格内向、害羞、不善于和人交往,实际上,他们和徐蕾一样,患上了社交恐惧症。
社交恐惧症是由生理、心理和社会多方面原因引起的焦虑障碍。作为神经递质的一种,5-羟色胺负责向大脑神经细胞传递信息,当它过多或者过少时,都会引起人们的恐惧情绪。社交恐惧症的患者体内普遍存在5-羟色胺失调的现象。如果患者小时候身处的环境较恶劣,在人际交往中受到了许多挫折,或者缺少父母管教,没有学会必要的社交技能,也会导致社交恐惧。
患者本身的性格原因也是重要因素。社交恐惧症患者普遍有完美主义倾向,他们希望一切顺利、完美无瑕,因此害怕做事情出问题,害怕在别人面前丢脸,担心别人和自己太过熟悉后,会看到自己的缺点,从而选择回避社会,不愿意和他人交往。
社交恐惧症的患者对周围的人看法都是负面的,除了几个亲近的人之外,他们不愿意与外界沟通,也不愿意加入一个由陌生人组成的群体。患者在人多的地方感到不舒服,总是觉得别人在注视自己、议论自己甚至批评自己。由于担心出糗,他们选择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一般情况下,轻微的患者能够正常生活,严重的话,则会造成生活上的障碍,导致无法正常求学或工作。
社交恐惧症的患者违背了一个人类社会的本性——人是群居的社交动物,只有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才能实现社会的互助互惠。心理学也鼓励人们积极地参与人际交往,这样可以减少很多心理负担,促进情绪宣泄,使人有信心。在人群中,被排斥或者当众羞辱一直是人们极力躲避的事情,这就导致那些过度担心当众难堪的人主动回避一些重要的社会情境。
社交恐惧的患者中,有的人对人群中的某一个类型感到恐惧,如徐蕾害怕与异**往;有的人对某一特定的社交场合感到恐惧,比如当众演讲。那些无法站在全班同学面前讲话,或者当着公司同事做报告的人,只要面对类似的场合,就会浑身冒冷汗、嘴巴打战。实际上,他们担心的是当众出丑,被别人看到自己的错处或不足之处。一旦真的不小心说出了愚蠢的话,必然更加紧张、发抖、出汗,甚至浑身僵硬,迈不动步。如此一来,下一次再遇到这样的场合时,患者就会用一种异常严格的标准来监督自己,导致神经更加紧张,身体抖得更厉害。
梁小乐在公司中最无法面对的就是将自己的想法在策划会上表达出来。梁小乐是做广告策划的,她很能干,脑袋里不断地蹦出来新奇的点子。在私底下,她可以和同事热火朝天地讨论,可是,当被要求在公司的高层面前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时,她却开始笨嘴笨舌,半天也说不清楚。
只要见到领导,她就磕磕巴巴说不出话来,好像所有的思路都堵在了嗓子眼里,越是想表现越是不知所措。当她看着老板渐渐失去耐心的脸和越来越紧皱的眉头时,原本不成条理的报告更是七零八落。几次失败后,她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文案上,希望老板能在文案中看出她想法的独到之处,她的表达能力也就越来越差了。
在公司是这样,在私下的聚会场合也是如此。梁小乐最害怕的就是参加各种联谊会、同乡会和同学聚会,因为她不知道该穿什么,也不知道要如何讲话。上个星期,她刚接到班长的电话,说要搞一个毕业10年的同学聚会。接到电话后,梁小乐就开始心绪不宁。她非常想念老同学,可是,她非常清楚聚会的流程,又要唱歌,又要跳舞,还要做游戏,在那么多人面前放开自己,她是无论如何做不来的。
况且,最近真的不是她的最佳状态。由于熬夜加班,梁小乐的脸上长了许多痘痘,她也没有几件像样的衣服,可以让她光彩照人地出现在同学面前。思忖半天,她借口出差推掉了聚会。实际上,除了公司年会之外,梁小乐逃掉了所有的私人聚会。
生活中,任何人都无法避免地要和别人打交道,尤其像梁小乐这样的Office Lady,经常要出现在谈判、酒会、晚宴等人群聚集的场合。虽然总是不由自主地退缩,迫于外界的压力,还是要硬着头皮上场。结果,要么是因为过度紧张而失态,要么让展现实力的大好机会白白溜走。带着懊恼、后悔的心情期待下一次弥补的机会,当下一次机会来临时,又开始退缩、忧郁、惴惴不安,到了现场也是心慌、手颤,久而久之,参加聚会、发表演讲变成了生活中最痛苦的事,自信心就在一次次的痛苦中被消耗殆尽。
在社交恐惧症的治疗中,精神分析师会选择催眠疗法,将患者的潜意识记忆挖掘出来,看看患者在童年期是否经历过窘迫的事件;笃信行为主义的医生则会强迫患者站在车水马龙的大街上,以完全暴露的方法让患者站在异性或者人群面前。这种方法非常危险,心理承受力弱的患者容易受到治疗伤害。
相对温和的治疗方式是情景治疗和认知疗法。在假想的空间里,心理医生与患者模拟引起社交恐惧的场景,如果患者能适应假想中的焦虑,可以转移到真实的社交场景中尝试一下。认知疗法就是由心理医生不断灌输正确的社交观念,以改变患者的心理认知。认知疗法在心理治疗中通常作为辅助手段。
如果患者的社交恐惧症并没有非常严重,尚且能够正常生活,下面是几种调整心态的方法,或许可以帮助患者克服社交环境中的焦虑症状。
1.放松自我。当身体因为恐惧而变得紧张时,试着将脚尖踮起,几秒钟后落下,然后再踮起,落下,配合胸式呼吸或是腹式呼吸。如此反复做30下,能够缓解当下的躯体紧张。
2.避免尴尬。站在人群中时,如果双手空空,就会让人变得紧张,心情焦虑,一双手也不知道是要放在胸前、放在口袋里,还是干脆搭在桌子边缘。一张纸、一支笔都可以让人感到安全,从而消除社交中的恐惧感。
3.看着对方的眼睛。社交恐惧症的患者最害怕的就是直视别人的眼睛,只要盯着对方看,就开始觉得浑身冒汗,仿佛对方是来自神话中的怪物,自己一句话说错,对方就会张开血盆大口。可以用系统脱敏的方式一点点注意别人的眼睛,先短暂地略过,然后注视一两秒钟,慢慢延长时间,最后再长时间地注视。勇敢的人也可以试一下:一直盯着对方看,看他会怎样。当然,这是很失礼的行为。
4.转移注意力。社交恐惧症的患者总是将自己看作人群的中心,觉得别人都在盯着自己,审视着自己。因此,在说话、走路、举手投足之间,都非常在意,生怕哪一个细节表现不好,被人家抓住把柄,嘲笑一番。如果将注意力转移到周围环境、他人的表现上,就会从容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