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平天国革命发生后的第四年,即咸丰四年(1854),两广(广东、广西)地区的人民在天地会领导下发动了一次规模巨大的反清革命运动,建立了“大成国”。
“大成国”反清起义的火把最先从广东佛山镇(今佛山市)燃起,不久便蔓延到两广各地,主要领袖是陈开和李文茂。陈开是广东佛山镇人,出身于贫苦家庭。他曾替人打工度日,又曾当过船工,是天地会的一名领袖。1854年7月,陈开和其他一些天地会领袖在佛山镇率众起义。起义群众以“红巾为识”,因此被辱骂为“红巾贼”或“红头贼”。起义发动后,很快就占据了佛山镇,并得到了李文茂领导的另一支天地会起义军的响应。
李文茂,广东鹤山人,是当时粤剧的著名艺人,天地会中有名的拳师。陈开在佛山率众起义后,李文茂便领导群众在广州的北郊佛领举起了义旗,响应陈开起义军。
起义的形势发展得异常迅速,不到十天的时间,起义军就打下了“西至梧州,北至韶州,东至惠、潮,南至高廉”的十几个州县。陈、李两支起义军围攻广州达半年之久,有力地打击了广州的反动势力。但当时两广总督叶名琛在外国侵略者和当地地主阶级的反动武装——“团练”的资助下,集中了反革命力量,向起义军进行反扑,因而使起义军一时遭到挫败,不得不由广东转入当时革命高涨的广西地区。
陈开、李文茂率军转入广西后,在肇庆会合了广西天地会梁培友、伍百吉、吴超等部的起义军,乘船沿西江西进,一路攻梧州,过藤县,并进攻浔州。经过三个月的“环攻”,起义军终于攻克了浔州,革命的力量又恢复壮大起来。
起义军攻占浔州后,便建立起革命的政权,国号“大成”,并改浔州为“秀京”。起义领袖陈开自称镇南王,李文茂称平靖王。又设官分职,蓄发易服,颁布了一些保护人民利益的政策、法令,初步地组成了“大成国”的革命政权。从1856年至1857年间,“大成国”起义军以浔州为中心,分路出征,向四周扩展:李文茂亲率大军北伐,攻占了柳州、罗城、融县与庆远等地,接着,又“掠清流,袭思管,屯太坪,柳、庆二府,蔓延殆遍”,使起义势力得到迅速的发展;陈开也亲率大军东征,攻占了梧州;另有一军西征,先后攻占了横州、永淳、南宁等地;与此同时,早在1853年起义的壮族领袖黄鼎凤,率领壮汉人民已攻占了上林、宾州等地,并接受了“大成国”隆国公的封号,率领部众加入“大成国”,因而使起义势力更加壮大。这时“大成国”的势力范围,已控制了东到梧州、西至南宁、南至容岑、北抵柳州的广大地区,一时形成了广西人民革命的**。
“大成国”起义的胜利发展,是同全国革命形势的高涨分不开的。太平军在金田起义后,于广西各地转战,曾消灭了不少的清军,太平军离开广西后,又吸住了大批的清军。这就给起义军的顺利发展造成了有利的条件;同时在太平天国革命的鼓舞推动下,广西壮汉人民又不断掀起革命的浪潮。当时在广西,除了“大成国”起义势力,在广西东北部有朱洪英领导的天地会起义军,以灌阳为根据地,建立了“升平天国”;在广西的南部有陈金刚率领的广东起义军;在广西的西部有壮族领袖吴凌云、吴亚终父子领导的壮汉人民起义军,以新宁、太平为根据地,建立起“延陵国”的起义政权。这些起义势力无一不有力地打击着反动势力。特别是1859年石达开部太平军返回广西后,使广西各地的起义军更加活跃起来。这种高涨的革命形势,也给“大成国”起义的胜利发展带来了有利的客观条件。
“大成国”和其他各支起义军没有很好地利用这种十分有利的革命形势,协同作战,共同对敌,而是“各自为部,不相援应”。太平军石达开部返回广西后,“大成国”也未能同太平军很好地合作。就连“大成国”内部,也不够团结,一些领袖,往往因个人利益的冲突而产生分裂。如和陈开在广东共同起义的陈显良,因“未得封王”“有不服之心”,后来竟脱离“大成国”返回广东;再如,1858年定北王梁昌与平西王区润不和,梁昌被逐,逃回广东合浦,结果被当地团练逮捕杀害,区润后来也因内部不和被其部下所杀。起义军内部的这种不团结严重地削弱了起义军的战斗力量。
1858年后,起义军在清军与团练的猛攻下,柳州等重要根据地相继失守,李文茂率军一度转入贵州黎平府地区,但由于当地敌对势力猖獗,又退返广西。不久李文茂便败死于怀远山中。1861年,“大成国”多年经营的根据地浔州,被清军攻陷,陈开逃出浔州不久,也被地主团练所杀害。至此“大成国”的轰轰烈烈的反清起义,最终失败了。
(马汝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