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蕲(qí)州(今湖北省蕲春县)人,是明朝中期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他的父亲是当时的名医,很喜欢研究药物。李时珍童年时,常常跟着父亲到山中去采药,从小就培养了研究药物的兴趣。他幼年体弱多病,深刻体会到生病的痛苦,从而坚定了学医的决心。从二十岁起,他就跟着父亲学医了。
李时珍诊病和用药都十分仔细,他参考前人的药书时,常常能发现书中有不少缺点,于是立志要把旧有的药书加以整理,写成一部完备的药物学著作——《本草纲目》。
为了写这部书,他花了很大的精力来阅读前人有关医学的著作。在近三十年的时间里,他研读了八百多种书。除了钻研医药书,他还阅读了许多历史书、诗文、小说、笔记以及像《芍药谱》(刘贡父著)、《海棠谱》(沈立著)、《菊谱》(范成大著)、《竹谱》(戴凯之著)等一类的书籍。从这些书籍里,他收集了有关医药的材料,并利用这些材料来考证各种药物的名实。不仅如此,他还很重视实地调查。他走遍了自己家乡的山野,还到过江西、安徽、江苏一带的许多地方,考察了各地特产的药物,采集了许多有价值的标本。他走了上万里的路,访问了千百个老农、渔民、樵夫和猎人,虚心地向他们请教,从他们的口中知道了很多有关药物学的宝贵知识,打听出了很多医病的有效秘法和单方。李时珍经过这样长时期的刻苦学习,为编写《本草纲目》打下了深厚基础。
万历六年(1578),李时珍六十一岁,《本草纲目》这部书终于写成了。这部书从嘉靖三十一年(1552)开始编著,中间经过了三次大的修改(小的修改直到他死一直未断),前后一共用了二十七年的时间。
《本草纲目》共五十二卷,记载了一千八百多种药物(比过去增加了三百七十四种),分成十六部,六十二类。对各种药物做了科学的分类,订出系统的纲目,改正和补充前人关于药物记载的错误和不足,这是《本草纲目》在药物学上的一个重大贡献。书里对每种药物,都写出它的名称、别名、形态、产地、气味、性质、功用和采制过程,并且还附录了许多医方,使人看了异常清楚。为使读者更易明白,作者还把一些形状复杂的药物绘成图画,全书的插图就有一千多幅。《本草纲目》一书,不但在我国古代药物学史上占有极其崇高的地位,而且在世界植物形态分类学史上,也占有极其崇高的地位。
(徐健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