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末年,隋炀帝的统治更加残暴,广大人民不堪痛苦,纷纷起义。大业七年(611),山东邹平人王薄,首先举起了反隋的旗帜。不少农民响应了王薄的号召,跟随他一道起义。他们占领了长白山(在今山东省邹平市东南),到处攻打官军。不久,各地农民也接着起义,农民战争的大风暴迅速席卷了全国的大部分地区。
自611年到618年,隋末农民战争共历时八年。这八年,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611年到614年,为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农民军由于缺乏训练和装备,加上各支队伍分散作战,彼此未能很好联系,以致在对敌斗争中,暂时处于劣势地位;但是另一方面被推进穷困深渊的农民大批参加起义军,因此农民起义的队伍反而在局部失败中一天天更加壮大起来。从614年到616年,为第二阶段。在这一阶段,农民军不仅在山东、河北一带巩固了自己的据点,夺取了一些重要的城市,并且还在江淮地区取得了很大的胜利;而隋朝封建统治者由于不断受到农民军的沉重打击,这时已无法再维持其原有的军事优势,起义军的力量已逐渐发展到了和隋军接近平衡的地步。从616年到618年,为第三阶段。在这一阶段,隋军的力量日益微弱,农民起义军在军事上完全转入了主动地位,隋政权日益走向崩溃,以致最后覆灭。
根据史书的记载,隋末农民起义大约有一百二十余处。各路起义军逐渐汇合,后来形成了三个最强大、最著名的军队,这就是河南的瓦岗军、河北的窦建德军和江淮之间的杜伏威军。
瓦岗(在今河南省滑县南)军的最初领导人是河南人翟让。后来,单雄信、徐世勣(jì)等人都来参加起义。616年,李密也投奔到瓦岗军来。李密很有才干,他加入瓦岗军后,一面劝翟让明确地提出反抗隋朝暴政的口号,一面亲自去劝说各地起义领袖加入瓦岗军。瓦岗军的势力迅速壮大起来,成为当时最强大的一支农民武装力量。
616年,瓦岗军攻下了金堤关(在今河南省滑县东)和荥阳(今河南省荥阳市)附近各县,隋炀帝派大将张须陀率兵前往镇压,瓦岗军埋伏在荥阳大海寺北面的树林里,隋军中了埋伏,被杀得大败,张须陀自杀。617年,瓦岗军一举攻下今河南巩义附近隋的著名粮仓——洛口仓,并且开仓放粮,赈济百姓。附近人民扶老携幼前来领粮,他们对瓦岗军一致表示感戴。瓦岗军发展到几十万人,河南的郡县大多被他们占领。
瓦岗军攻占洛口仓后,隋朝大为震恐,派刘长恭、裴仁基领兵前来堵击,两军在石子河(今巩义市东南)会战,隋军大败,裴仁基率领部下秦琼、罗士信投降瓦岗军。经过这几次胜利,李密被翟让等推为瓦岗军的领袖。617年年底至618年年初,瓦岗军大败隋将王世充军。东都(今河南省洛阳市,是隋炀帝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而建立的一个新都)几乎被瓦岗军围困住。在推翻隋朝统治的过程中,瓦岗军起了重大的作用。《隋唐演义》和《说唐》两部小说中所写的瓦岗寨故事,就是以瓦岗军历史素材作为依据的。不过,小说又进行了许多渲染和虚构,因此和历史真实情况有很多地方不同。
窦建德领导的起义军,活动于河北一带。616年,他曾以七千人大破隋军郭绚部,“杀略数千人,获马千余匹”。617年,当瓦岗军进逼东都时,隋炀帝命薛世雄率领河北三万精锐援救东都,窦建德侦知消息,在河间大败薛世雄军,河北郡县大部被窦建德乘胜攻下。
在江淮一带,杜伏威领导的起义军,势力最大。617年,杜伏威率军打败了隋将陈稜的军队,占领了江北广大地区,又占据了历阳(今安徽省和县)作为根据地。江淮之间的小支起义军,大多聚集在杜伏威的周围。隋的军事重镇江都受到了严重威胁。
在以上几支起义军的打击下,隋军只能困守长安、洛阳、江都几座孤城,号称“甲兵强盛”的隋朝统治,实际上已经土崩瓦解。
(曹增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