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原型——蕴含着个体人生目标的早期个性——形成时,人生的发展方向也就确定了。这使我们能够预测个体在之后会如何发展。从这时起,个体的统觉(Apperceptions)体系就开始服务于他的人生目标了。儿童会根据个体的统觉体系来感知环境,也就是说,他们会通过自己的兴趣和偏见来观察世界。
已经发现,有生理缺陷的孩子的发展方向都与有缺陷的器官有直接联系。例如,有胃病的孩子会对吃表现出异常的兴趣,视力不好的孩子会对一切可见的物体更加着迷。
这些表现与个体的统觉体系相一致。因此,这意味着若想找出一个孩子的兴趣所在,只要确定他的哪个器官有缺陷。但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孩子对于生理缺陷的体验,并不一定按照外界观察者看到的方式,而是根据自己的统觉体系调整他们的体验。
所以,虽然器官自卑是儿童统觉体系的一个元素,但我们并不能根据孩子的器官缺陷来推导出他们的统觉体系。
儿童从相关性体系中看待一切,这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我们谁也掌握不了绝对的真理。我们都会犯错,但重要的是我们可以改正错误。
在我们的个性形成的过程中,这种改正会比较容易;如果我们没有及时改正,日后再想改正就必须回想当时的情形了。因此,在治疗一个患者的神经衰弱时,我们的问题不是发现他得病之后犯的常规性错误,而是发现他人生早期形成原型时犯的根本性错误。如果发现了这些错误,我们就可以通过相应的治疗方法来对其进行纠正。
所以个体心理学并不强调基因遗传因素。重要的不是一个人遗传了什么,而是这种遗传让他早年做了什么——也就是童年时期形成的原型。生理缺陷当然有遗传的原因,但我们只是治疗具体病症,尽可能排除孩子自身的不利因素。
有生理缺陷的儿童处于困难时会表现出更多的自卑感。原型形成的时候,他们对自己更感兴趣,而不是对他人,今后的生活中也会继续如此。器官自卑远不是原型错误的唯一原因,例如,被宠坏的或不被喜爱的儿童也可能会有原型错误。
有生理缺陷、被宠坏以及不被喜爱是对儿童身心发展极为不利的三种情况。这三种类型的儿童害怕被攻击,永远学不会独立。这类情况会在本书后续章节中做进一步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