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哲学和政治经济学:马克思关于人的理论(1 / 1)

在这一章中我将勾勒马克思关于活动的概念(concept of activity)。因为在马克思的思想当中,正如在费希特那里一样,活动的概念与人的概念不可分割,我们的讨论将集中于马克思如何将人视为一种能动的存在。尽管哲学研究很少直接关注马克思对活动的把握,但他关于人的看法,以及对于马克思的整体思想的考察已经是一个被广泛讨论过的话题了。很显然,我们没有必要再去讨论该如何界定马克思的立场,以及随之而来的相关界限这些问题。相应地,在此我将如同在之前章节中所做的那样,并不试图给予马克思的思想一个全面的讨论,也不去讨论所有相关的著作,尽管这些著作都不能被忽视。我自身仅仅局限于马克思用以阐发人作为能动性存在的相关思想的文本,我将立足于这一点展开我关于马克思的进一步讨论。

现在的讨论与近来关于马克思对人的看法的争论有关,近年来,关于马克思思想研究的一些最为重要的理论文章相继出版,这重新激发了研究者对马克思关于人的理论的兴趣。这一兴趣引发了三个方面的论辩。某些学者认为青年马克思,即所谓人道主义阶段的马克思较之成熟时期的马克思更显优势。这一论点的支持者是阿尔都塞和他的追随者们以及苏联的那些思想家们。与此论点相对,萨特争辩道,实际上马克思没有关于个人的理论,而马克思的立场也因为这种缺失而近乎崩溃。在与萨特的争辩过程中,沙夫(Schaff)认为马克思的立场包含着人的立场,只是这一立场需要重建和进一步被阐发。

在此我提及这场争论并不是要去评判它。我只是想说明这样一点,在今天,诸多证据更为强烈地支持了马克思早期和晚期著作的连续性,而不是它的非连续性。近来亨利(Henry)[1]对于这种所谓连续性命题给予了特别强劲有力的讨论。尽管我不仅同情所谓人道主义路径而且也同情沙夫对马克思的人的概念的回溯性的重构,但我却试图将自己的讨论与这两个方面的讨论区分开来。在此我的理论旨趣既不在于凸显马克思某些著作的重要性,而忽略其他,也不在于毫无限制地拓展马克思的观点,同时我也不想仅仅就其自身的思想来理解他自身。相反,我试图在一个更为广泛的立场上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看法,比如,在德国古典哲学的视域当中来理解它。尽管那些认为马克思的观点没有随着时间的变迁而变迁的看法是愚蠢的,但我却认为无论其早期更为哲学的著作,抑或其晚期更为经济学的著作,都始终可以被看作对同一立场的不同说明。进一步说,我更愿意将这一立场指认为这样一种观点,即马克思将人作为一个能动的存在,就此而言,或可对马克思的观点与我们已经讨论的观点进行一种比较性研究。

在我们对马克思立场的讨论当中将生发出一些问题,我认为这些问题的提出是一个好的开始。马克思显然是一个缓慢的并极为刻苦勤奋的作者,他总是处于不断的修订过程当中。许多文本都没有最终呈现出完成的状态,甚至被马克思出版出来的作品也为数不多。进一步说,我们甚至看到相关的材料表明,马克思放弃了他早年试图从事学术的目标,事实上,他认为完全没有必要去生产一些精工细作的学术作品。确实,他的作品缺乏学术出版物必要的习惯形式。似乎这还不够,进一步来看,马克思对很多问题都犹豫不决,总是会持有两个甚至更多的不同观点。事实上,近来有人宣称,任何既有的对马克思的阐释会立刻被他自己著作中的相关引文批驳。[2]

在这些不同的困难阐释当中,如果一个人试图关注对马克思立场的理解,而不仅仅宣称他的思想是一种真理,那么进行某种程度的回溯性重构是必要的[3],这一点与费希特不同。在费希特理论之中,确切地说,人的概念需要从它的立场当中被阐发出来,但这种理论自身已以某种高度发展的、体系化的形式呈现出来。但在马克思那里,甚至对这一理论的一般勾勒都是富有争议的。随之而来的是费希特对马克思关于人的理解的阐释,其可用的文本常常依赖于未出版的著作,以及那些没有被充分发展出来的观念,或者基于某一个单一立场而对其隐含意义进行整合。要探寻马克思立场当中的一致性,他不可避免地要进行多个文本的阅读。

马克思著作阐释的困难,引发了人们总是引用恩格斯来解释马克思的结果。马克思与恩格斯总是被视为具有共同的人格特性,因此通过恩格斯来阅读理解的马克思理论也似乎更具有权威性。由此在那些马克思犹豫不决或者不够清晰的地方,我们引用恩格斯的说法是有用的。恩格斯是一个更为大胆的作者,从来不羁绊于怀疑。他们两者合作的合法性在于他们在思想上共同奋斗了四十年。恩格斯将自己装扮成马克思的官方阐释者。他的这一角色也得到了各色东欧共产党官方机构的认可。基于此我们无须惊讶于这样一个事实:即使那些最为严肃的马克思学术的阐释者也常常依赖恩格斯的作品作为原初的资料。[4]

但对于那些对马克思思想感兴趣,对马克思主义不感兴趣的人来说,没有任何论断可以证明恩格斯的著作更胜于马克思。的确,相反的情景出现了。当然,马克思的某些著作缺失了,但我们的确已经拥有了很多了。更进一步说,马克思与恩格斯之间存在着诸多显而易见的,同时又极为重要的差异。[5]就哲学的教育背景而言,马克思获得了博士学位,而恩格斯的正规教育终止于文理中学(Gymnasium)。尽管恩格斯是一个极有天赋的自学者,但其思想仍然缺乏哲学的思辨性。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他晚年试图在自然界中探寻辩证法。存在着这样一些理论倾向,即依赖恩格斯来解读马克思的理论旨归,并将恩格斯作为影响马克思思想形成的重要力量等,这些理论倾向看似是合理的,但我们仍需主要依靠马克思自身的著作来验证我们对马克思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