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共和国教育学70年·特殊教育学卷》终于交稿了。面对这部书稿,我们首先是倍感荣幸。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殊教育学从无到有,从酝酿孕育到初创建设,再到发展壮大,一代一代特殊教育学人筚路蓝缕,值得新中国铭记。我们在该书的写作过程中,幸以身临其境般回溯与亲近学科发展历程中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著作、那些论文、那些思想、那些争鸣。感谢丛书总主编侯怀银教授的信任及我的同事杨克瑞教授的支持。其次是饱知艰辛,时间短、任务重、人手紧、资料少,主要是本领恐慌,提炼萃取成效不高。最后是主客观原因导致我们书稿中还有一些不足,觉得还有颇多遗憾,有愧于开创与建设特殊教育学学科的特殊教育界前辈们,有愧于正在蓬勃发展的特殊教育事业。我们应该好好整理研究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史,特别是特殊教育学学科史。可惜我们由于时间紧与能力弱,书稿中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不尽如己意的地方。当然我们也难免敝帚自珍:我们确实在现有条件下尽心尽力尽职了。作为这一领域的第一本专著,我们将以此为起点,不忘初心,争取以后拿出更好的成果。此时此刻我们非常感恩、感怀、感动的是一批特殊教育界前辈对本书稿给予了特别的支持。朴永馨,中国特殊教育学学科的主要奠基人与开拓者,不顾高龄与多病,从学科立场到学科分期,到学科要素,到话语方式,到史实厘定,到书目介绍,到资料推荐,到亲自作序,可谓全程陪护、耳提面命、语重心长、无微不至。我们当然知道,书稿离他的要求,离特殊教育学学科发展历史的真实呈现,还有不少距离,但他总是倍加鼓励,倍加包容。银春铭、张宁生、方俊明、顾定倩、刘全礼、叶立言、余敦清、曹正礼、丁勇、邓猛、盛永进等多位特殊教育界专家,或当面赐教,或电话指导,或书信鼓励,让我们无比感激。台湾特殊教育界前辈林宝贵听说我们在编写这本书后,当即给予口头表扬,次日给予物质奖励:她亲手送上了她主编的多本特殊教育专著供我们学习借鉴。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程凯博士、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博士、国家教育部特殊教育处首任处长龙庆祖先生、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石中英博士也对书稿编写给予了热情鼓励与当面指导。著名教育家周洪宇教授,近年来致力于中国教育活动史研究这项重大工程的理论架构与实践推进。他关怀特殊教育,关爱特殊教育史,关注特殊教育学学科史,关心特殊教育活动史。他百忙之中的赐序,既是褒奖与鼓励,又是鞭策与启迪,更是扶持与引领。

本书由王立新(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担任编委会主任,他给本书的写作提供了学校校级层面的保障与社科名家层次的支持。在写作过程中,马建强(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中国特殊教育博物馆馆长、编审、教授),何侃(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康复科学学院教授、江苏省特殊教育学重点建设学科带头人),王培峰(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特殊教育学院教授)一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聚精会神、同舟共济,也一直如履薄冰、如临大敌,此刻也没有如释重负。博物馆季瑾、孙爱芹两位博士承担了部分编务工作。马建强拟定了全书体例,编制了全书提纲,撰写了绪论第一部分,指导完成了大事记,统校了全书书稿。何侃撰写了第七章第三节、第八章第三节、第九章第三节、结语第二部分,王培峰撰写了第四章、结语第一部分,张伟锋撰写了第六章第三节、第八章第二节、第九章第三节,季瑾撰写了绪论第三部分、第一章、第三章,李拉撰写了第二章,吕雯慧撰写了第六章第一、二节,高宇翔撰写了第五章第一、二节,王娇艳撰写了第八章第一节、第九章第一节和第二节,潘威撰写了第七章第一、二节,史万兵撰写了绪论第二部分,孙爱芹承担了大事记编写工作,邱淑永拍摄了书中所配的所有图片,王顺琪、刘小溶、魏冉等同学参与了一些资料收集、整理、汇编工作。在朴永馨教授的介绍下,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院长滕祥东教授整理编写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特殊教育研究分会从筹建到历次年会的相关宝贵资料,给本书编写提供了重要信息,向她的无私奉献表示感谢。高宇翔是北京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硕士、新疆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博士,新疆乌鲁木齐聋人学校教师。他虽远隔千里,但举笔相助,远水解近渴,谢谢。

本书也是“十三五”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教育学”成果之一。

现在从历史走来,现在向未来走去。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殊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特殊教育学学科获得了长足发展。我们相信,特殊教育事业必将迎来辉煌的未来,特殊教育学学科必将取得更大的成就。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特殊教育学者永远在路上,特殊教育学学科任重道远,特殊教育事业的明天更加美好。

最后特别感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鲍红玉和梁民华两位编辑。对于你们为本书稿的付出,我的理解是除了专业与敬业外,更多的是你们对特殊教育及残疾人事业的理解、支持与帮助,谢谢。

马建强

2019年8月21日于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