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特殊教育学学科的独立性
特殊教育学是不是一门独立学科?自2005年来,我国有代表性的特殊教育理论研究者雷江华、邓猛和肖非等人都对此公开发表文章表达了看法。
2005年,雷江华首次直接以特殊教育学学科为题公开发文。他认为特殊教育学是一门独立学科,是研究特殊教育现象、揭示特殊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是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应用型学科。特殊教育学主要探讨特殊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学科体系、研究方法、学科发展历程等,包括教材体系和著作体系。在我国,特殊教育学学科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
2009年,邓猛和肖非专门对特殊教育学学科体系进行深度探析。他们强调特殊教育学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多学科、多层次、相互交叉和渗透的综合性学科,逐步发展出自身的独特理论体系,初步构建了自己的话语体系、专业标准与共有的学术规范。其研究对象是多样化的、由各种不同要素导致的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特殊教育基本理念假设与实践模式也随之变化,残疾儿童被接纳,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趋于融合。特殊教育学学科的发展虽然没有形成自己特有的研究方法,但较好地遵循了实证科学研究的精神与经验研究的规范与传统。实证经验主义的方法、程序以及基于诊断、评估的干预与训练成为特殊教育学学科专业人员广泛接受、共同遵守的方法体系。
2016年,全国特殊教育学学科发展三十周年研讨会召开,肖非、邓猛等人都撰文对特殊教育学学科发展做了进一步阐述。肖非和冯超认为几十年来我国特殊教育学学科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质的飞跃,学科建制也日益完善,形成了稳固的组织机构、研究群体和学术协会等。但是,特殊教育学学科发展需要有规范的学科理论体系,在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基本假设和原理、范式方法等学科发展的核心问题上需获得突破,这是一门学科能否获得独立学科尊严的“魂灵”所在。他们认为我国特殊教育几十年的发展历程,除去在学科建制上有较大进步外,理论建设方面基本没有重大突破。因此,立足我国特殊教育本土实践与改革,加强具有我国特色的特殊教育理论建设,批判地吸收国际特殊教育经验,促进特色理论创新应当成为今后特殊教育学学科建设的重点。邓猛重读朴永馨的文章《努力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特殊教育学科》并撰文,强调要丰富我国特殊教育学学科的传统文化及哲学基础,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特殊教育话语体系,探索我国特殊教育的实践方式。
(二)多学科视角下特殊教育学学科发展争论
盛永进认为,学科立场是学科构建与发展的前提基础。当前的特殊教育研究中,学科立场模糊或缺失问题比较严重,尤其表现在医教结合的争论中。他认为如果从学科立场来审视,医教结合的提出是基于医学的学科立场,而非特殊教育学的学科立场的。特殊教育工作者在认同医教结合的积极意义的同时,往往模糊了特殊教育的多学科综合属性与特殊教育学学科立场的关系,忽视了医教结合背后隐藏的医学学科立场,丢失了自身的教育学立场。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特殊教育学学科建设所面临的深层次问题。作为教育学的二级学科,特殊教育学的学科属性决定了特殊教育研究必须坚持教育学的学科立场,这是特殊教育学作为学科存在的前提,也是特殊教育研究者应有的自觉。对于特殊教育研究,教育学的立场既是特殊教育研究学术共同体应有的学科自觉,也是一种规约。它规定特殊教育研究必须站在教育学的立场上,对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必要的过滤、筛选、整合和转化,使之为教育所用。因此,特殊教育研究必须恪守教育学的立场,重视学术研究的规约作用,以提升学术研究水平,促进学科建设。
张伟锋认为,医学与特殊教育具有学科关联性,医学是特殊教育的核心理论基础之一,康复医学与特殊教育具有多个相通之处,专业高度综合化是学科领域的发展趋势。依据现代学科的发展趋势,应把特殊教育学视为具有现代意义的综合学科,运用多学科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特殊教育问题,医教结合正是这一观点和趋势的体现。有学者强调特殊教育是一种特别设计的教学,甚至认为对象特殊并不是特殊教育的本质属性,特殊教育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教学方式上。这样界定的特殊教育只是一个教育学概念,不是一个有综合学科内涵的概念。从特殊教育的核心学科基础来看,它反映了特殊教育专业涉及多门学科知识的特点。若仅从教育学单一学科视角来界定特殊教育学学科,仅视其为教育学的子学科,那么医教结合的专业建设探索可能并不会被此学科的建设者认同。但若从综合**叉学科的视角来认识特殊教育学学科,或从高校专业的内涵特征出发,那么医教结合理念下的特殊教育专业建设是符合此学科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特征的,也是符合社会职业(行业)人才需求的一种有价值的改革尝试。
邓猛和卢茜认为,西方特殊教育的发展是从医学单一学科范式的治疗与干预发展到以医学为主加入其他学科成分,进而逐步走向以教育为主融合其他学科成分的过程。特殊教育是一门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的综合性学科,是教育模式下对医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有机包容。因此,研究者要把医教结合的说法真正放入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框架进行具体分析。现今,65%以上的残疾儿童在普通学校里接受教育以及特殊教育学校数目不断扩大的事实意味着特殊学校与普通学校必须通过自身的变革与资源重组,满足学生多样的、个性化的学习与发展需求,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目标的实现。这一过程需要来自各学科、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服务,从而确保高质量的特殊教育在普通学校或者特殊教育学校得到实施。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不能用单一的医教结合剥夺特殊教育多学科交叉的特性,更不能因为多学科交叉的特性冲淡了其教育的本质而本末倒置。
总体而言,目前关于特殊教育学学科的定位主要集中在对医教结合的争论上,研究者虽然持有不同意见,但基本上认为特殊教育学具有多学科属性,不仅仅需要医教结合,还要结合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且应以教育学学科为核心。
(三)特殊教育学学科建设经验
在特殊教育学学科建设经验方面,有一些研究者基于地方特色和工作经验谈了看法。《毕节学院特殊教育事业发展回顾及学科建设思考》(母进炎,2010)一文结合毕节学院特殊教育专业发展经验,探讨了特殊教育学学科建设。该文认为需要凝练办学理念,确定学科方向,为学科建设做好理论准备。在理论和实践的积累都还不丰厚的时候,要善于借鉴国内外的先进教育理念。在学科发展方向上,要有2~3个立足于区域性、地方性、特色性的方向,常抓不懈,不断提高本学科在省内或国内同类学科中的学术地位与影响力。加强特殊教育学学科队伍建设,为学科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加强学科梯队建设,形成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等结构合理的梯队。加强教学科研基地建设,创造有利于学科发展的支撑条件。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基础实验室、康复实验室、特殊教育咨询和康复中心等为学科建设提供科学研究平台。
《对黑龙江省特殊教育学学科建设的思考》(周全,2014)一文认为学科建设至少需要从学科方向凝练、学术梯队组建、原创性科学研究、高层次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实验室等几大板块进行。在学科建设的起步阶段,学科方向如果本身不科学、不切实际,就会导致整体学科建设工作要么无意义,要么长期得不到结果。对特殊教育学学科建设,在方向选择和把握上,要进行充分的论证。依据全纳教育、医教结合、服务地方原则,绥化学院从感官障碍儿童康复与教育、特殊儿童少年个别化教育、特殊儿童学前教育、特殊教育从业人员伦理教育四个方面确定了研究方向,沿此学科方向,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在特殊教育高层次人才培养、基础教育随班就读、师资培训和科学研究以及社会服务等领域,学科建设成效已初步显现。该校以省级重点建设学科特殊教育学为基础,集聚全省特殊教育资源,组建以地方高校为主的协同创新体,培育和打造黑龙江省特殊教育、残疾人高等教育高层次人才培养、特色与优势学科、高水平科学研究和特殊教育资源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