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我国特殊教育的国际学术交流逐渐开展起来。交流的具体形式有国际会议的交流、参观访问、翻译国外特殊教育专著等。
就国际会议的交流而言,有在中国本土举办的国际会议,也有中国代表参加的国外举办的特殊教育国际会议。在中国举办的国际会议比较著名的有1988年6月在北京举办的北京国际特殊教育会议,1993年2月在哈尔滨举办的亚太地区特殊教育研讨会等会议。中国特殊教育专业人士参加国外举办的特殊教育国际会议也是常见的国际学术交流的形式,各种资料中有很多记载。例如,中国儿童心理卫生研究中心陶国泰和李志奇同志受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派遣参加了1991年年底亚洲智残联盟在巴基斯坦卡拉奇召开的第十届讨论会;1992年,徐白仑在泰国曼谷举办的第八届国际视障教育大会上宣读了《中国视障儿童一体化教育的现状与展望》的论文;2002年7月,徐白仑在荷兰举行的第11届国际视障教育大会上宣读了与田永安合作撰写的论文《内蒙古高速普及视障教育面临的挑战和对策》。
参观访问既包括外国特殊教育专家到我国来进行学术交流,也包括我国特殊教育专业人员去国外进行学术交流。有一些知名的国外特殊教育专家到我国进行了学术交流,如1993年6月,国际特殊教育协会主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项目专家、加拿大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心理和特殊教育系玛格·萨波访问了辽宁师范大学。我国特殊教育专家走出国门的例子也很多。
翻译国外特殊教育专著也是一种国际学术交流的形式。20世纪50年代,我国学者翻译了苏联有关特殊教育的一些书籍,如奥·伊·斯柯罗霍道娃的《我怎样理解和想象周围世界》,斯·阿·孜科夫、勃·德·科尔宋斯卡娅的《聋哑学校的课堂教学》等书籍。这些译著对我国的特殊教育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