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马建强先生主持撰写的《共和国教育学70年·特殊教育学卷》出版在即,我既欣慰又感慨。欣慰的是,共和国特殊教育学的70年发展历程梳理终于有了一个代表作品,这是我特别想看到的一种学术传承;感慨的是,马建强先生这些年来一直在攻坚克难,由一个教育史的门外汉成了特殊教育史的专家。
我与马建强先生于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第十届年会相识后,常有往来互动。每次我赴南京开会,马建强先生得知后一定会开车带我在南京走走看看。对于南京的每一块城砖瓦片,他都能娓娓说出它们的故事;对于特殊教育的历史脉络,他更是了如指掌。这些都在他筹建的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中国特殊教育博物馆中得以体现。他从中学教师、作家、记者、编辑到今天特殊教育史的专家,这个过程凝结了他很多心血。为了研究特殊教育史,他常年独自奔走在全国各地,收集特殊教育的史料和实物,寻访特殊教育的专家和前辈,除了建成馆藏丰富、展陈新颖的中国特殊教育博物馆外,还出版了《中国特殊教育史话》一书。该书以人物为主,以时间为线,将中国特殊教育史上的中外知名人物串联在特殊教育发展的主线之中。该书平实生动,娓娓道来,旁征博引,信手拈来,极具可读性。特殊教育事关社会文明进步,事关人民公平正义,事关国家民主富强。在让全社会了解残疾人,了解特殊教育,让特殊教育多为世人所知的历程中,马建强先生和他的中国特殊教育博物馆、他的《中国特殊教育史话》在这个经济社会全面进步、残疾人事业加快发展的新时代的贡献是具体可感、有目共睹的。我曾经几次专门去博物馆参观,每次都很有收获。
6月中旬马建强先生来武汉参加2019年世界集邮展览,顺便给我捎来这本《共和国教育学70年·特殊教育学卷》书稿,请我提些意见。我大致浏览了一遍,感到马建强先生的研究很不容易。特殊教育在国内教育学界不是当下研究的重点和热点,研究者人数不多,学科建设基础薄弱。在马建强先生研究之前,几乎没有什么人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特殊教育学学科发展的资料做过整理与分析。他的特殊教育史研究、特殊教育学科史研究,完全是“坐冷板凳”的研究,是摸着石头过河的研究。在国内尚缺乏系统的特殊教育学学科发展研究的情况下,他得道多助组团队,上下求索找史料,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这本《共和国教育学70年·特殊教育学卷》。该书分上、中、下三篇,全方位展现了70年来共和国特殊教育学学科酝酿、孕育、探索、建设、发展、形成的宏伟篇章,是特殊教育界向共和国70年献上的最好礼物。对于该书的内容我不想做多余的评述,每一位读者在认真阅读之后肯定会做出自己的判断。
马建强先生向我索序,我欣然答应。这既是基于我与马建强先生的私人交往,更是因为我作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理应为特殊教育发展改革奔走呼号。早在2005年,我就向全国人大提交了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特殊教育法》的议案,2019年“两会”我又提交了《关于全面实施残疾学生15年免费教育的建议》。这些议案和建议在社会上引发了普遍关注,并在一定范围内起到了推动作用。我认为,让残障人士享受公平的、高质量的教育是现代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也是教育公平发展的重要一环,更是推进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强国的重要目标之一。所以,为特殊教育鼓与呼,是我应尽之责,也是我应有的担当。我更期待特殊教育界的专家学者们,在包括特殊教育学学科史研究在内的特殊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方面,齐心协力,久久为功,共同推动中国特色特殊教育事业取得更大成就,共同推动中国残疾人事业取得更大发展。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马建强先生凭借对中国特殊教育事业的热爱,依靠顽强的毅力,从每一条史料、每一个物件入手,汇聚成了今天的“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当然,我更希望马建强先生能够再接再厉,率领团队完成我们承担的“‘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中国教育活动史研究系列》之一《中国特殊教育活动史》,为特殊教育的“九层之台”继续添砖加瓦。
是为序。
周洪宇
2019年8月1日
于武昌东湖远望斋
(该序的作者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长江教育研究院院长、华中师范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