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阶段高等教育学著作的出版
1992年后,随着高等教育学的发展,新的、各具特色的高等教育学著作不断推出,推进了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
1992年以来出版的高等教育学著作有:潘懋元著的《高等教育学讲座》(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冯惠敏、刘予嵩主编的《实用高等教育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朱菊芳主编的《高等教育学教程》(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潘懋元、王伟廉主编,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研究会编的《高等教育学》(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胡建华等著的《高等教育学新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林兆其编著的《高等教育学》(贵州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蔡克勇主编的《高等教育学引论》(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潘懋元主编,国家教育委员会人事司组织编写的《新编高等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谢安邦主编,教育部人事司组织编写的《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谢安邦主编的《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杨树勋主编的《现代高等教育学》(化学工业出版社1999年版);教育部人事司组编的《高等教育学(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王冀生著的《宏观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浙江省教育委员会组织编写的《高等教育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薛天祥主编的《高等教育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王伟廉主编的《高等教育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周川主编的《简明高等教育学》(河海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杨德广主编的《高等教育学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王学义、程黎阳主编的《高等教育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杜作润、廖文武编的《高等教育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郝新生、靳国庆编著的《高等教育学》(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孙喜亭等主编的《高等教育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戚万学主编的《高等教育学》(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钟玉海主编的《高等教育学》(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胡弼成主编的《高等教育学》(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杨德广主编的《高等教育学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周川主编的《简明高等教育学》(河海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冷余生、解飞厚主编的《高等教育学》(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杨小平主编的《高等教育学》(重庆出版社2006年版);胡建华等著的《高等教育学新论(新世纪版)》(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田建国著的《高等教育学》(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侯怀银主编的《高等教育学》(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傅树京主编的《高等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张桂春、唐为民、张琳琳编著的《高等教育学》(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吴秋凤、徐建华、吕彬江主编的《当代高等教育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河北省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编写的《高等教育学》(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潘懋元、王伟廉主编的《高等教育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顾建民主编的《高等教育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虞国庆、漆权主编的《高等教育学》(江西高校出版社2008年版);戚万学主编的《高等教育学》(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王建华著的《高等教育学的建构》(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杜希民、梁克荫主编的《高等教育学新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钟玉海主编的《高等教育学》(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吴宝瑞主编的《高等教育学》(河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王彦主编的《高等教育学实用教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潘懋元主编的《新编高等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杨德广、谢安邦主编的《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卢晓中主编的《高等教育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胡弼成主编的《高等教育学》(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张楚廷著的《高等教育学导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戚万学主编的《高等教育学》(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杨德广主编的《高等教育学概论(修订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刘赞英、刘兴国著的《高等教育学新论》(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宋友荔、饶玲主编的《高等教育学》(江西高校出版社2011年版);孟燕主编的《高等教育学教程》(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刘小强著的《学科建设:元视角的考察——关于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反思》(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王彦主编的《高等教育学实用教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韩延明主编的《高等教育学新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张楚廷的《张楚廷教育文集·第12卷·高等教育学卷》(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孙华著的《高等教育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潘懋元、王伟廉主编的《高等教育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张忠华著的《高等教育专题新论》(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年版);侯怀银主编的《高等教育学》(山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顾建民主编的《高等教育学修订版》(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方泽强著的《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建设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傅林主编的《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胡弼成主编的《高等教育学》(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吴洪富编著的《高等教育学》(河南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冷余生、解飞厚主编的《高等教育学》(长江出版社2017年版);胡建华、周川主编的《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教材高等教育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田建荣编著的《高等教育学基础》(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18年版);易高峰编著的《当代高等教育学:理论与实务》(科学出版社2019年版)。
上述70余部著作在构建高等教育学学科体系、探讨高等教育学研究对象和研究范畴方面都做出了贡献。
潘懋元编写的《高等教育学讲座》(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与1985年的“增订本”相比,增加了“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高等教育结构”“高等学校教学方法的改革”三讲,其他各章内容和附录也做了一定的修改和补充。1993年版保持了前两版的风格,不追求系统性,“在一定程度上,受科学专著或教材那种严整的体系、严格的要求的束缚较少,有利于围绕重点,阐述讲者的观点,交流听者与讲者的思想;同时,口语化的可读性也较高”①。
潘懋元与王伟廉主编的《高等教育学》(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删去了普通教育学一般理论的阐述,也删去了所有属于高等学校工作性质的章节,而代之以高等教育理论的探讨;在各章节之间的写作安排上,大体遵循了从古到今、从国外到国内、从宏观到微观、从基础理论到应用理论的逻辑顺序,并尽可能体现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②
胡建华、陈列、周川、龚放著的《高等教育学新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试图建构一个新的高等教育学学科体系。这一体系力求另辟蹊径,提供一个高等教育研究的新思路、新视角,从而使我国高等教育学的研究获得新的视野,进入新的层面。本着这一思路,作者以“历史一现实一未来”为框架的主线,把全书分为学科论、历史论、逻辑论、价值论、目的论、结构论、过程论、未来论和研究论九章,从不同角度探讨了高等教育各个方面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潘懋元主编的《新编高等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在1984年第一部《高等教育学》的基础上编撰,但无论是内容还是体系,较前者都有很大的更改。《新编高等教育学》对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新成果,如高等教育功能与高等学校职能、高等教育结构、研究生教育与成人高等教育、高等学校的社会服务、高等学校的校园文化等,增设若干章节加以论述。
薛天祥主编的《高等教育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共分为两大篇。上篇以高深而专门知识的教与学为高等教育学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以专业作为中介概念,以高等教育(含高等教育本质和高等教育基本规律)为中心概念,以高等教育原则为过渡概念,以高等教育目的及其实现途径为逻辑终点;下篇阐述高等教育概念所揭示的高等教育及其矛盾运动,从德育、教学、课程、科研、体育、美育、教师几方面对逻辑终点做分解阐述。①
张楚廷著的《高等教育学导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是作者在多年从事高等教育活动基础上进行的系统思考。该书论述了大学的起源和发展、高等教育学的基本范畴、大学的职能和治理、大学基本活动、大学管理、大学校长、大学改革等内容。书中的论题体现出浓厚的学术研究气息,是一本关于高等教育学研究的专著而非教材。因高等学校的多样化,作者通篇对大学开展研究,使理论更为聚焦,研究更为深入。
侯怀银主编的《高等教育学》(山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从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实际出发,根据高等教育学学科自身逻辑,将内容体系安排为:存在论,包括高等教育发展简史、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与未来走向;本质论,包括高等教育与高深知识、高等教育结构、高等教育功能、高等教育制度;价值论,包括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英才教育和大众教育、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高等教育的公平和效率;主体论,包括高等学校教师、高等学校学生;活动论,包括高等学校专业、高等学校课程、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论,即高等教育质量概述。该教材目的性明确,尤其体现在最后一章质量论中,该部分在对已有高等教育质量解读述评的基础上,从高等教育质量的内涵、外延、特征及与相关概念的区别四方面,对高等教育质量进行了概述,并具体提出,高等教育质量是指高等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在实现自身基本功能的过程中对高等教育基本规律的体现程度。①该部分内容对于高等教育教师联系理论与实践活动具有重要帮助,很好地体现了该教材的实用性。
除以“高等教育学”为名的著作外,此阶段还出版了多部研究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专著。
王建华著的《高等教育学的建构》(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前半部分以知性人作为高等教育学的人性假设,以高深知识作为高等教育学学科合法性的基础,尝试性地构建了一个高等教育学的学科概念体系(理论体系),并进行了相应展开。后半部分主要以高等教育学自身为研究对象,对高等教育学的学科问题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理论反思,相当于一种元研究。该书贯串的中心线索是“高等教育学不但可以选择作为一门独立的学术性学科,而且可以成为一门通过自身的发展引领大学里其他学科的变革的跨学科学科”②。该书虽然没有以“高等教育学”直接命名,但实质上仍可以理解为“高等教育学”的另一种呈现方式或存在方式,对于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
刘小强著的《学科建设:元视角的考察——关于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反思》(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从元学科、元科学层次的反思出发,研究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建设问题。该著作的中心观点是,“当前科学已经或正在转型,科学转型带来了学科框架的转变。学科框架的转变为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提供了新的目标和方向,这要求高等教育学必须树立新的研究对象观、研究方法观和知识体系观”①。该著作的基本体系包括论证现代科学转型带来学科框架转变的必然性;进而分别论述研究对象的相对性、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和知识体系的多向度的转变,以及学科组织、学科文化的改造。潘懋元指出,刘小强博士所提出的这一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思路,在理论上可以成立,但在未经实践检验,未能提出最优化的学科理论体系并被证实其具有普适性之前,只能认为这是一种假设。假设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就可以成立,就应当予以支持。他认为,肯定、奖励是支持,持积极态度的质疑、批评,可能是更重要的支持。他希望该书的出版能引起读者的重视、质疑,从而引来更多的高等教育理论工作者参与到学科建设工作中来。②
方泽强著的《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建设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以“高等教育是不是一门学科”的问题为逻辑起点展开,在此基础上对“高等教育学是什么学科”“高等教育学应如何发展”等问题进行探讨。它采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等方法系统探讨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基本理论问题,包括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知识体系;进而延伸研究高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以及学科文化;最后展望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发展,包括发展的动力机制、模式,而落点在高等教育学学科人的责任和使命。“也就是说,它广博地研究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方方面面,对比前人的著作,有所开拓,有所深化。”③
高等教育学教材中长期存在的如高等教育学与普通教育学理论体系的关系、教材理论与实践脱节、高等教育学的元研究没有在教材中得以必要反映等问题仍未得到很好的处理。在新时期建设高等教育学,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清理和反思,并通过实践加以解决。
二、发展阶段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的建设与规范
(一)发展阶段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的建设概况
我国目前有千余所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多以高校层面为主,中央和地方行政部门分布较少。考察高校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我们可以发现,自1992年发展至今,高校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呈现三种发展状态。
第一种,持续向好态势。能够保持此种发展状态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一般由两类组成:一类是较早独立开展学术研究,并持续形成学术成果的;另一类是与高校自身发展相结合,成为高校发展“智库”的。
第一类研究机构以厦门大学、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等教育学学科的“排头兵”为主。这些研究机构在改革开放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初期便已开始进行高等教育的理论研究,积极广泛进行学术交流,并招收研究生,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在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史上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这类研究机构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不断产出高等教育学新的研究成果。
第二类研究机构或以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形式独立运行,或已划归高校行政部门,虽没有取得第一类研究机构那样卓越的学术成果,但能聚焦本校的高等教育事业,形成高校建设的研究团队,为高校发展出谋划策。有的研究机构获批招收研究生,进行人才培养,在未来的发展中将在高校层面继续发挥作用。
第二种,勉强维持基本生存。此种发展状态的研究机构,多数已改制为高校行政部门,或成为某类行政部门下设处室。因建制不同,机构人员已不再开展高校的理论研究,转向高校的高等教育实践活动,从事高校的运行和管理,不作为学术机构,无法招收研究生,聘用人员也以从事行政工作为主,理论研究工作停滞不前,可谓“有名无实”。
第三种,已被裁撤或将被裁撤。在高校着手整合资源、精简机构之际,部分研究机构成为被裁撤对象。究其原因,或与领导理念有关,或与成果不足有关,或与功能重叠有关。裁撤并非全无好处,精简机构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将高等教育研究下放至各学院或划归发展规划部门,能够与本校的发展密切结合,为本校发展服务。
有研究者对全国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机构评选活动中获奖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研究后认为,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机构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研究机构中的典型代表,高度重视自身建设,积极采取一系列有效举措进行组织变革和制度创新,呈现出明确的目标定位和发展规划、雄厚的学术力量支持、注重决策咨询服务三方面特征。①厦门大学、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正是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的典型代表。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在1992年进入第三个发展阶段,在潘懋元带领下,聚焦高等教育开展工作,取得了诸多研究成果,为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北京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的高等教育学学科通过理论方面的不断探索和高等教育发展中的现实问题研究,逐步形成了三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高等教育政策与管理;国际比较高等教育研究;学术、学术制度与学术训练。其在这三个研究方向取得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学术成果。①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的目标与使命是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立志在高等教育及相关领域从事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人才。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坚持不同于师范大学发展教育学科的道路,注意探索在理工科大学发展教育学科的经验,在国内率先开展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研究,率先倡导开展院校研究,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成果。②此外,还有多所高校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也为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发展阶段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的交流
1992年10月6日至9日,全国高等学校高教研究所(室)第二次工作会议在上海国际教育交流中心举行。会议主要围绕两个中心议题进行研讨:一是如何认清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和明确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研究的任务;二是如何搞好高教研究机构的自身建设和发挥高教研究机构的作用。
此后几年,学者们愈发认为,建立一个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的领导组织,对开展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促进高等教育研究机构沟通交流是十分必要的。
2001年12月25日至26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在北京科技大学召开了全国教育科学研究机构工作座谈会。与会代表分析了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和任务,在加强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机构的建设和研究工作、加强交流和协作方面取得了共识,在建立“全国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机构协作组”(后更名为“全国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协作组”)的问题上取得了一致意见并宣告协作组正式成立。
全国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协作组成立后,多次召开会议,就高等教育学的发展、研究生培养工作、高等教育科研机构服务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建设等问题进行讨论交流,推动了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的完善和发展。
2002年8月8日至10日,全国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协作组举办、天津市教委和天津高教学会承办的省市级高教研究机构协作会议在天津塘沽经济开发区召开。会议主题是“省级高教科研机构怎样为地方高教的发展和改革服务”。
2005年11月12日至13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在北京召开全国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机构表彰大会暨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协作组会议。潘懋元做了“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的发展历程和新时期的任务”的主题报告。
2009年3月13日至15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全国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协作组和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联合主办的2009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全国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协作组会议在厦门大学召开。会议主题为“新形势下高教研究机构建设与高等教育研究”,重点探讨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的研究范式变化。
2015年4月18日至19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全国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协作组主办,大连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承办的2015年全国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协作组会议暨第四届全国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机构表彰大会在大连举行。
(三)《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建设的意见》的印发
20世纪90年代初期,潘懋元邀集厦门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一些高校教育科研单位的负责人,一起探讨如何加强高等教育研究的问题,并向当时的国家教委建议发一个专门文件,以加强高校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建设。后又多次努力,但都未能如愿。2001年12月,在筹建全国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协作组的过程中,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主动提出,请求教育部发一个关于加强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建设的文件,得到许多同志的热烈支持。2002年上半年,教育部委托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等单位起草《关于加强高等教育研究所(室)建设的意见(讨论稿)》。在其后召开的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生培养工作研讨会、全国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协作组成立大会等会议上,与会代表对该讨论稿进行了热烈讨论,提出了修改意见。①2004年4月,经教育部部长周济审批,《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印发。
《意见》充分肯定了20多年来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在服务高等教育决策、推动高等教育理论研究、转变教育观念、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等方面的贡献,指出了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建设和研究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对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的作用、组织建设、队伍建设、制度建设、条件保障、交流与合作、人才培养等提出了明确意见和建议。
其全文如下。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建设的意见
教高会厅〔2004〕1号
我国地方和高等学校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主要是在改革开放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20多年来,高等教育研究机构为高等教育的决策和决策实施提供了切实有效的服务,在推动高等教育科学的理论建设和指导实践、推动教育观念的转变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出版了大量的研究著作和论文资料,培养了一大批教育研究和管理人才。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应该有一个更大的发展,这就使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必须进一步加强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的建设,更广泛地开展群众性的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促进高等教育创新。
但是,目前在我国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建设和研究工作的开展中,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主要是:一些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的领导对高等教育研究在教育决策、管理和改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还缺乏正确认识,不太注重运用高等教育的理论和研究成果指导实践,对高教研究工作重视不够、投入不足;有些学校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任务不明确,致使研究人员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一些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研究条件比较差,研究人员的职称、待遇等问题长期得不到妥善解决,影响了高等教育研究机构作用的发挥,甚至造成人才流失;高等教育研究机构之间缺乏交流、合作,有些研究课题存在低水平重复、与实际脱离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的发展和作用的发挥,亟待改变。
为了使高等教育研究机构更好地发挥在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应有的作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等学校要进一步提高对高等教育研究重要作用的认识,切实加强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建设。
一、充分重视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在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作用。高等教育研究机构是在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领导下的教育科学研究单位,担负着从事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为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提供决策咨询服务,推动干部和教师开展群众性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等任务。其中,水平较高、力量较强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还担负着培养高等教育研究和管理的专门人才,建设和发展高等教育学学科的任务。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具有研究高等教育和高校自身的特殊性,与一般科研机构有所不同。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类高等学校的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在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特别是高等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的新形势下,如果没有高水平的教育科学研究,仅凭经验办学,将很难建设高水平的高等学校,更难在高等教育发展中有所创新;有远见、有创新、成熟的教育领导者,必然重视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育理念的先导作用。二、加强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的组织建设。应当根据各地方、各高校的实际情况,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建立必要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三、加强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的队伍建设。高等学校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应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素质较高的精干研究队伍。研究人员应具有高等教育学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科学研究能力和较高的政策水平,具有一定的管理和教育教学经验,对国内外高等教育有比较广泛的了解。为了提高研究水平和能力,对专职研究人员以及比较固定的兼职研究人员,应当安排必要的培训进修,创造学习提高的条件。
四、加强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的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有关制度,使研究机构和研究工作有章可循、规范发展。这些制度,主要包括研究机构的组织、领导,研究规划和计划的制订、实施,研究工作过程的监督、检查,研究成果的评审、鉴定,研究人员的职责、考核,与校内有关部门单位的联系、合作,研究经费的使用、管理,研究资料的建网、建库,等等。
五、各地方、各高校应保证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必要的研究工作条件。同时,高等教育研究机构也要利用本身的优势,逐步创造更好的研究工作条件。例如,积极争取各级教育科研课题、校内外的相关研究项目和经费,开展有偿的教育咨询和培训服务,编撰出版相关教材和书刊,和文化企事业单位开展合作研究等。
六、加强高等教育研究机构之间的联系、交流、合作。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组建的“全国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协作组”,应发挥学术性社团的优势,担负起推动各地方、各高校高等教育研究机构之间互相联系、加强交流、开展合作等方面的任务,以解决分散孤立研究所带来的信息闭塞、低水平重复、效率不高等问题;可以积极研究和探讨高等教育研究机构自身如何进一步发展、提高以及更好发挥作用等方面的共同性问题,提出解决的意见办法;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组织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的评估、成果鉴定、评奖和国际交流活动。
七、加强高等教育研究的人才培养工作。有高等教育学研究生培养任务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要加强学科和课程建设,充实师资力量,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都应该根据需要和可能,积极创造条件,在学校教师和干部的上岗培训、岗位培训以及继续教育中,担负起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教学管理和教育研究等方面的培训任务。有条件的高等学校高等教育研究所(室),还应积极参与大学生的学习指导、文化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等方面的任务。①
《意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第一次专门为加强高等教育研究而颁布的指导性文件。这既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的迫切要求,也体现了教育部领导对教育科研,对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的进一步重视。《意见》是在国家高等教育改革和实践面临新形势、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及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不断深化、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建设存在系列问题的情况下颁布的。《意见》的颁布,规范了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的工作,对于开展高等教育理论研究进而建设高等教育学学科具有重要意义。
2001年全国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协作组的成立,使高等教育研究机构有了组织上的领导。2004年《意见》的印发,使高等教育研究机构有了制度上的规范。
三、发展阶段高等教育学学术组织的建设
(一)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的建设与发展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自1983年成立后,作为由高等学校、社会团体和教育工作者,以及支持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事业单位、行业企业和个人自愿组成的全国性、学术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其组织机构不断扩大,组织制度不断完善,研究人员不断充实,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学会现任会长(第七届)为教育部原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第一届、第二届会长为教育部原部长蒋南翔,第三届会长为原国家教委党组书记、副主任何东昌,第四届、第五届会长为教育部原副部长周远清,第六届会长为中国农业大学原党委书记瞿振元。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的主要业务为理论研究、学术交流、专业培训、展览展示、国际合作、咨询服务、书刊编辑和行业监测等。学会以“学术立会、服务兴会、规范办会、创新强会”为办会宗旨,以“提升政治站位,把握办会方向;找准职责定位,把握服务面向;推动工作进位,把握工作导向”为工作主线,坚持服务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服务政府部门的宏观决策,服务高等学校的办学治校,服务高等教育学术研究的理论探索。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规模最大、成立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广的全国学术性社团组织。目前,学会有分支机构66个、单位会员410个,分支机构还有大量会员,形成了联系全国高等学校,覆盖众多学科和管理领域的组织平台。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每年举办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至2018年,已成功举办18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还多次举办各类展示会、博览会,通过各种会议来推动高等教育实践的进展,进而推动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发展。
(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研究会的成立
1983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立,教育部党组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定位为与中国教育学会平行的学术组织。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虽成立,但始终“没有一个研究高等教育基本理论的高等教育学研究会,没有一个像中国教育学会之下的第一个研究会——教育学研究会”①。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很少组织理论研究活动,高等教育的理论研究工作始终没有在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下进行。
在此背景下,潘懋元为成立高等教育学研究会做出了努力。1992年和1993年举行了研讨会,会上代表们对成立专门的高等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组织——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进行了讨论,潘懋元在其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1992年12月19日至21日,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福建省高等教育学会和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联合发起的全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研讨会在厦门大学召开。出席研讨会的代表共45人,会议收到论文30篇,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所研究人员和研究生40多人列席了会议。与会代表从过去、现在及未来三个方面,对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问题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潘懋元做了专题报告“关于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国家教委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王冀生做了重要发言,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秘书长罗宏述对会议进行了总结。代表们一致认为,为了加强高等教育学学科的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很有必要建立一个专门的学术团体。①会后成立了以王伟廉为组长的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筹备组。
1993年10月19日至22日,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学术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这次会议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体系”为题,就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建设问题,在厦门会议基础上做进一步的探讨。
与会代表来自全国1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33所高校的高教研究所(室)和7个省级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在开幕式上,潘懋元做了题为“加强高等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工作”的报告。会议经过反复酝酿,选举产生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研究会第一届理事会,选出理事34人。在第一次理事会上,产生14名常务理事,并一致推选潘懋元为理事长。理事会还聘请王承绪、刘一凡、朱九思、余立为理事会顾问。
会议期间,与会代表经过反复讨论并由秘书组多次修改,拟定了研究会章程草案,并于1993年10月21日正式通过。章程在宗旨和主要任务上突出了研究会的性质和特点,即偏重研究高等教育基本理论问题,推进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与会代表还就研究会今后的工作提出了建议。研究会在第一届理事会期间做三方面工作:开展学术交流;组织力量承担研究课题;确保研究成果的发表,加强研究队伍凝聚力和研究人才的培养。
第一届理事长潘懋元在会议闭幕式的讲话中将研究会今后的工作精辟地概括为6个字——交流、组织、培养,并寄希望于从事高等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全体同人:无论在何种困难条件下,这支研究队伍一定要加强团结,为高等教育基本理论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①
这次会议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重要会议”②,学者们有了可以进行学术交流的平台,有了制度化的组织领导,推动了学者理论研究成果的产出,对高等教育基本理论的研究和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05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研究会改制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组织制度得以进一步规范。
(三)发展阶段高等教育学学术组织的交流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研究会③成立后,多次举办全国性学术年会,主题聚焦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建设问题、高等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或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大理论问题。这些问题对推动中国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建设具有积极作用。
继1992年和1993年两届学术研讨会后,1995年3月27日至31日,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第三届学术研讨会在汕头大学举行。会议由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广东省高教学会和汕头大学高教研究所联合举办。出席会议的正式代表和列席代表共66人,研讨会收到论文45篇。广东省高教局副局长周鹤鸣代表广东省高教学会出席会议;汕头大学校长林维民、副校长姜桐分别在开幕式和闭幕式上讲话;研究会理事长潘懋元在开幕式上做主题报告;研究会副理事长、上海大学常务副校长杨德广对研讨会进行了总结。这次研讨会结合当时高等教育改革的实际,对一些重大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更深入探讨,会议的主题是“在新形势下需要重新认识的基本理论问题”。
正如潘懋元在主题报告中指出的,本次学术研讨会的主题既是广泛的,又是明确的,代表们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专长,结合当前实际,从各个角度和不同层面探讨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问题。①
1997年4月27日至29日,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第四届学术研讨会在天津举行,由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承办。研讨会的主题是“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如何更好地为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实践服务”。与会代表围绕这个主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②
1999年5月5日至7日,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第五届学术年会,也是1998年巴黎高等教育会议的一次后续活动,经过3天的紧张工作,达到了预期目的。会议在山东烟台召开,由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主办、烟台师范学院协办,并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和中国教科文组织的支持。出席会议的有来自全国46所高校和8个其他单位的68位代表,其中44位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高教组高级专员王一兵出席会议并做学术报告。中共山东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兼省教委副主任田建国、烟台市教委主任高远良和烟台师范学院院长刘大文发表了讲话。研究会理事长潘懋元在开幕式上做主题报告。本次会议的主题是“知识经济与大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关系”。关于知识经济与大学教育的关系问题,在当时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理论领域研究的热点。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广泛关注表明,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正酝酿着一场深刻的、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变革。然而,究竟如何理解知识经济与大学教育的关系?当时理论界分歧很多,这些分歧的长期存在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进程。以“知识经济与大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关系”作为年会主题,一方面,通过吸引大家广泛开展研究和探讨,在理论上把握知识经济与大学教育关系的本质,并逐步达成一定共识;另一方面,正如潘懋元在年会上所言,希望以此来探索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间的转换机制,真正发挥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在现实改革和发展中的指导作用。①
2001年5月26日至28日,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第六届年会暨会员代表大会在华中科技大学召开,240多位专家学者和领导出席会议。其中包括: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中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创始人、著名教育学家、厦门大学教授潘懋元,北京大学教授喻岳青,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薛天祥,上海师范大学校长杨德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专家王一兵等。会议的主题是“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质量及其保障”。会议共收到高质量论文150多篇。在为期3天的研讨会上,与会者就“人才培养及其质量保障”"大学扩招后的质量问题""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构"等与中国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密切相关的重要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②
2003年11月15日至17日,由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与中山大学共同举办的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2003年学术年会在珠海召开。会议的主题是“现代大学精神、大学文化与大学制度创新”。与会代表共200多人,来自包括香港、澳门在内的全国近70所高校和高等教育研究机构,提交会议论文近100篇。本次年会是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的第七届年会,适逢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成立10周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立20周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的发起、筹备和成立不仅是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创举”。会上,著名高等教育家、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顾问潘懋元回忆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立的难忘历程,并介绍了其与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之间的特殊关系。中山大学党委书记李延保做了“弘扬科学精神是现代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永恒主题”的报告。杨德广在报告“大学理念、大学精神和大学使命”中阐发了自己在大学管理和教育方面的思想。①
2005年11月3日至5日,改制后的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学术年会。来自全国各高等学校和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的近300名代表齐聚一堂,就科学发展观与现代大学理念、高等教育国际化与现代大学制度、高等教育质量与研究生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经营等专题展开了热烈讨论。本次会议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既有专题发言报告,也有分组讨论,还有实地参观考察。与会者各抒己见,畅谈各自的研究成果和学习体会。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上海交通大学校长谢绳武,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高等教育学专业
委员会第三届理事会秘书长张民选等出席年会并致辞。名誉理事长潘懋元在致辞中提到,近年来,高等教育应用研究的味道较浓,而从学科角度出发的理论研究有所弱化,专业委员会如何进一步明确定位,特别是如何体现与其他分会的区别,需要大家深入思考。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谢安邦和日本广岛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教授大塚丰分别做了“我国近年来高等教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和“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的亚洲高等教育研究进展”的大会报告。①
2008年1月3日至6日,全国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2007年度学术年会在齐齐哈尔职业学院召开。会议的主题为“回顾与展望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来自全国22个单位的60多名代表与会,重点回顾了30年来的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深入探讨了高等教育思想转变、高等教育规模发展、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等重要问题。②
2008年10月24日至26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2008年度学术年会在三峡大学召开。年会主题是“改革开放30年与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本次年会有110位学者出席,收到论文60篇,17位学者做了专题发言。与会者从不同角度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以及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前景,展开了深入研讨。研讨涉及的议题主要有:大学理念的变革,高等教育投资体制,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转型,高等学校科技体制,高等学校办学特色和分类标准,高等教育学研究特色和学科建设问题等。③
2009年9月27日至29日,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主办、云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协办的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2009年学术年会在昆明召开。会议共收到论文50余篇,《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30年》著作1部。来自北京大学、厦门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46所高校学术机构的120余位代表,围绕“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开放30年发展基础上进一步创新的理论与实践探讨”主题进行交流、讨论。16位专家学者在大会上做了专题发言,潘懋元做了主题报告“高等教育发展:数量增长与质量提高”。会议期间,新的学术观点频现,学者间交流碰撞热烈,学术氛围浓厚。①
2010年12月13日至14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0年学术年会在上海师范大学召开。著名高等教育学家潘懋元、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长杨德广以及近300名专家学者和会员代表参加会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秘书长范文曜到会祝贺。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第五届理事会。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与“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密切相关的“大学去行政化”“教授治学”“大学治理结构”等高等教育界广为关注的重大问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探讨。②
2011年9月17日至18日,由石河子大学师范学院承办的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2011年学术年会在新疆石河子市召开。会议共收到论文或PPT文档30余份,参会代表60余人,11位专家学者做了大会发言。基于探索我国高等教育研究范式的需要和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年会以“高等教育研究的使命与挑战”为主题。代表们主要围绕如何评价我国的高等教育研究、如何提升我国的高等教育研究水平和如何开创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新局面等议题展开了充分的研讨。③
2012年8月11日至12日,由吉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承办的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2012年学术年会在吉林大学召开。来自全国70多所高校的140多位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参加年会。立足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实践与探索高等教育制度建设的需要,年会以“大学治理的理论与实践”为主题。代表们围绕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意识、大学治理的理论梳理、大学治理的实践困境、现代大学治理制度构建等方面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交流。①
2013年10月26日至27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成立20周年庆典暨2013年学术年会在华中科技大学举行。来自全国近百所高校的300余名学者和学生参加了本次年会。年会以“变革中的高等教育:理论、动向与趋势”为主题,与会人员基于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成立20周年的背景,围绕变革中的高等教育及其对高等教育研究的挑战等议题各抒己见,展开了较为深入的探讨。②
2014年7月17日至18日,由兰州大学教育学院承办的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2014年学术年会举行。来自全国30多所高校的近50名专家、学者参加年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张应强在开幕式上指出,此次年会本着凝聚专家智慧、献策高教改革、扩大学会影响的目的,以“全面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为主题,以期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相关研究,进而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会专家、学者采取集中发言、重点讨论的方式,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理论支持、关键问题、实践策略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③
2015年10月23日至25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5年学术年会在安徽工业大学召开。来自全国130余所会员单位的400余名代表参加会议。与会学者围绕“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思维、新常态与新趋势”主题,深入探讨了大学内部治理、大学治理的外部环境、依法治校等议题。①
2016年12月16日至18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2016年学术年会在汕头大学召开。来自国内近100所高校的170余名专家学者与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范文曜、副秘书长王小梅,汕头大学校长顾佩华到会祝贺并做指导。年会主题是“‘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采取“主题报告+沙龙式分组讨论”的学术研讨模式。与会专家、学者针对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议题各抒己见,展开了激烈的学术争论。多种学术观点相互启发,深化了人们对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问题的认识,凝聚了学科情感并达成诸多共识,实现了年会的预期目的。②
2017年10月19日至20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2017年学术年会在信阳师范学院召开。来自全国200余所高校的400多位学者、研究生以及河南省属高校近20位领导参加会议。年会以“面向2030的高等教育现代化:国家行动和高校发展”为主题,收到论文95篇,20余位专家、学者做了会议报告,10多位专家学者做了自由发言。③
2018年10月13日至14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2018年学术年会在曲阜师范大学召开。来自全国近百所高校的150余名专家、学者与会。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山东省教育厅厅长邓云锋、曲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戚万学、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秘书长王小梅到会致辞或做学术报告。年会以“新时代我国一流本科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为主题,与会专家、学者采取主题报告、分组讨论的方式,围绕为何强调一流本科教育、如何理解一流本科教育、如何建设一流本科教育以及如何保障一流本科教育等议题展开研讨。①
除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定期召开学术年会外,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下设的其他组织也定期开展学术交流,虽然主题大多不涉及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但都推动着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发展,改进了高等教育实践。例如,2007年成立的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至今已举办多次会议,主题包括:“探索院校研究方法推动高校科学发展”(2009年年会),“经济全球化时代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2010年年会),“加强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推进院校研究规范发展”(2011年年会),“院校研究:‘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育变革”(2012年年会),“院校研究与高校综合改革”(2015年年会),“院校研究与高等教育质量提升”(2016年年会),“大数据时代的院校研究与个性化教育”(2018年年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