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成形阶段高等教育学与高等教育问题研究(1 / 1)

随着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颁布,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进程不断加快,随之而来的各种高等教育实践层面的问题需要学者进行研究探索。在实践层面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推动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发展。

一、成形阶段高等教育课题研究

1987年7月11日至15日,全国第三次教育科学规划会议在北戴河召开。会议评选出全国教育科学“七五”规划立项重点课题123项。其中,可归入高等教育研究的课题有23项①。

这一阶段研究者主要对高等教育体制(制度)、高等教育管理、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高等学校人才培养、高等学校教学、高等学校德育、高等学校管理、高等学校评估、高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思想、比较高等教育等进行了研究。以课题形式开展的高等教育研究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应用研究远多于理论研究。课题中只有5项属于理论研究,占23%,应用研究占77%,是理论研究的近3倍。虽然和“六五”规划结构相比,理论研究的数量增多,但总体而言,仍然较少,说明这一阶段研究者仍然注重实践导向。

第二,微观研究超过宏观研究。课题中有12项属于微观研究,10项属于宏观研究,与“六五”规划相比,微观研究数量已经多于宏观研究,研究者大多在高等学校层面开展研究,或者针对具体的大学研究。这体现出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越来越需要对高等教育系统的各个方面开展全面研究的倾向。

第三,高校的研究多于政府部门的研究。15项课题的负责人是高校的研究者,只有7位负责人属于中央政府部门,1位属于地方政府部门,这与宏、微观研究的区别有关。高校研究者多进行微观研究,所研究的课题能与高校具体教育教学实践有机结合,使理论研究应用于实践。

二、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

高等教育是一项社会活动。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密不可分,表现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研究者在这一阶段对高等教育与社会的相关问题展开研究,有助于推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

这一阶段对高等教育与政治的研究较少,研究者多是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以及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研究。

(一)高等教育与经济的研究

这一阶段对高等教育与经济的研究集中在两方面:一是高等教育与商品经济的关系问题;二是高等教育经济效益问题。研究者对第一个问题展开了大量研究。

1988年10月29日至11月2日,第二届大学教育思想研讨会在南京召开。会议围绕“高等教育应该如何主动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进行了讨论。与会代表指出,商品经济一方面会给高等教育带来积极影响,另一方面也会带来消极影响。其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片面强调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二是片面强调物质利益驱动的作用,忽视精神文明建设;三是片面强调市场调节的作用,造成高等教育的短期行为。与会代表一致认为,正确看待商品经济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既要利用其积极影响改革高等教育,建立起主动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有效运行机制;也要抑制其消极影响,遵循教育规律,保持教育发展的相对独立性。①

这次研讨会是20世纪80年代关于高等教育与经济关系问题研究的一个缩影。研究者纷纷参与研究,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对高等教育引入竞争机制、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等问题进行引申研究。

关于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有研究者认为,现代高等教育是商品经济推动下的产物,是适应商品经济的要求而产生、发展起来的;商品性是现代高等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改革高等教育的根本问题是恢复现代高等教育的商品性这一基本属性及其相应原则。①有研究者认为,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高等教育结构要与社会经济结构相适应。②还有研究者指出,高校教育要在为有计划商品经济的服务中求得发展,高校教育应纳入计划商品经济的轨道。

有研究者指出,我国教育体制、教育内容和方法,乃至教育的培养目标,跟不上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原因之一是没有及时从产品经济向商品经济转轨,没有打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要改变这一状况,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高等教育也必须做好转轨工作,即变统一性为多元性,变“包下来”为“奖优汰劣”,变封闭式为开放式,变集权制为分权制。④

有研究者指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极为深刻。高等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与经济之间的“服务”“依靠”关系比较直接,因而商品经济与经济体制改革对高等教育的制约或推动作用也就更加明显。商品经济的发展使高校在培养人才和直接为经济建设、社会进步服务两个方面的职能发挥得更充分;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高校重视办学效益,拓宽经费来源,为体制改革和事业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⑤

关于高等教育的经济效益,研究者们对高等教育宏观结构的合理化与经济效益、高等教育的办学效益、高等教育投资的宏微观经济效益、如何提高高等教育的经济效益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并与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相结合,从理论研究层面推动了改革发展。

(二)高等教育与文化的研究

这一阶段对于高等教育与文化的研究,并没有引起研究者太多关注。

潘懋元指出,探讨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绝不能只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社会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制约因素去寻求答案,而应从更广泛、更深入的层次去挖掘文化因素。潘懋元探讨了文化传统与高等教育的关系。他认为,文化传统对于高等教育的影响是顽强的。同时,文化传统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是一个复杂过程。从影响范围来看,它对高等教育的各个方面无不发生影响,包括教育体制、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乃至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等。从影响方式和途径来看,既有来自社会意识、社会道德、社会舆论的影响,也有来自个人深层心理结构的影响。当个人深层心理结构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一致时,其所形成的文化合力对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无疑是一股强大推动力,但如果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相抵触时,将会阻止或延缓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他指出,高等教育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现象,对文化传统的取舍有其自身的选择性,并不完全是被动地接受文化传统的影响,同时,高等教育在接受文化传统的过程中也在创造着新的文化观念,并按照自己的发展规律去适应社会的发展。我们既要充分肯定文化传统对高等教育具有全面的、深刻的影响,也不应该夸大文化传统的力量。我国的高等教育深受我国文化传统的影响,克服文化传统的消极影响,发扬文化传统的积极因素,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流、文化观念与现代生产方式的融合,是高等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必由之路。①

有研究者就高等教育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指出:高等教育是实现文化传递的有力工具;高等教育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交流和融合;高等教育是进行文化选择与整理、改造的重要辅助手段;高等教育是创造文化的重要基地。②

关于大学教学与文化,有研究者指出,大学是文化的堡垒,教学则是建构这一堡垒的支柱与基石。大学教学过程是独特的文化活动和创造的过程。在这一活动和过程中,大学教学的文化意义充分地展露出来,具体包括教学过程的文化本体意义及教学过程的文化主体意义。③

关于高校与民族传统文化,有研究者认为,高校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职责的内涵是重建中国人的民族传统精神。高校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职责,可从培养人才的功能、创造文化的机制、学术文化的导向、教育体系的建设等方面展现。④

三、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研究

在高等教育改革中,体制改革是关键。宏观层面的高等教育体制一般指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和投资体制,三者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高等教育领域开始进行体制改革。如何做好各方面改革工作,成为研究者研究的重点。研究者围绕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三方面开展了研究,形成了成果,推动了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进程。

这一阶段只出版了一部关于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著作,即1985年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陶增骈主编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简论》。该书旨在为高等教育决策提供参考,论述了以下几个问题:高等教育体制及其改革的战略意义,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形成及改革的理论基础,外国高等教育体制的借鉴意义,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任务,高等教育领导体制的改革,高等教育计划体制的改革,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改革,高等教育人事、劳动、工资制度的改革,高等学校的体制改革,加强党对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领导等。该书认为,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是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客观需要,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及其反作用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本质要求和必然趋势。

这一阶段出版了多部关于高等教育改革的著作,对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起到了参考作用。主要有:刘道玉等著的《高等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武汉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章贻俊著的《高等教育改革与教学理论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林克著的《高校改革与思想工作》(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杨德广、金星火主编的《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实践与发展趋势》(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比较教育研究室编的《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研究》(贵州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等。

在这一阶段,研究者针对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有些观点对高等教育实践具有价值。

有研究者指出,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程,必须充分认识其科学依据,明确改革的指导思想,抓住改革的主要内容,才能保证改革获得成功。具体而言,第一,高等教育体制必须同经济体制相适应,这是改革高等教育体制的一个主要依据;第二,从高等教育的特点出发,按教育规律办事,这是改革高等教育体制的另一重要依据。①

有研究者从宏观层面指出,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旨在从国家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全局需要出发,改革现行不合理的高等教育结构;应实行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改革高等教育计划管理体制;改革领导管理体制,要把高等学校办成“独立的实体”。②

有研究者认为,僵化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旧的经济管理体制的产物,应改革现行的高校宏观管理体制,建立以间接管理为主的宏观教育管理体系。这种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体制符合并反映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国家管理职能的特点,直接把人才的培养与人才的需求联系在一起,能减少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过多的行政干预,增强高等学校的活力。③

还有研究者对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意义、必要性、高等教育体制的演变、高校的科研体制、多种形式和多种层次的专业教育体系、研究生招收办法、民办高等教育等进行了研究。④

除以上问题外,这一阶段研究的高等教育实践领域问题还包括高等教育发展战略、高等教育评估、高等专科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成人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多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