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这标志着饱受压迫、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彻底改变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创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我国从此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成功组织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领导全国人民顺利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中国于1956年正式进入社会主义。此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全面学习借鉴苏联经验的基础上,经历了自力更生、调整整顿、恢复提高等阶段,在曲折中探索前进。
1949—1976年我国学前教育学的学科发展可分为两个时期,分别是1949—1965年的重建时期和1966—1976年的停滞时期。
从1949年年底,中央号召并组织学习苏联的教育理论与经验,新中国的学前教育学学科建设也在全面学习苏联的浪潮中拉开了变革与发展的帷幕。1949—1965年,学前教育领域的发展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的前提下,先以学习苏联经验为主,同时反思批判旧式教育,后来调整、整顿、恢复、提高。重建时期学前教育学的学科建设呈现出三个主要特点。
一是学前教育学发展导向的政治性。重建时期,面向工农、为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服务的学前教育学学科建设方针确立。伴随着风起云涌的社会变革,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在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为帝国主义和少数统治阶级服务的性质,明确了向幼儿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任务,逐步建成了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当数量的、各种类型的、不同层次的、多种形式的学前教育机构,培养了一支有社会主义觉悟、有保教专业知识的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并在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社会主义学前教育学学科建设经验。
二是学前教育学内容的科学性。重建时期,学前教育学学科框架初步建立。本着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的幼儿教育实践工作者和理论研究者的目的,学前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内容主要是根据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理论所提出的体育、智育、德育和美育等各项教育任务的要求,结合3~7岁幼儿的年龄特征来确定的。例如,幼儿师范学校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体现文科和理科知识融合、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渗透、强调社会时政的通识课程,以“三学五法”为主要内容的专业课程,以音乐、体育、美术为主干的艺体技能课程,以实习为主要形式的教育实践课程;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包括基础文化课程、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育专业课程、选修课及实习。
三是学前教育学发展过程的曲折性。学前教育学学科建设在学习苏联、反思批判、全面改造、实践探索的过程中曲折前进。1951年,《政务院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规定了实施幼儿教育的组织为幼儿园,招收3~7岁的幼儿,使他们的身心在入小学前获得健全的发展。1952年,在苏联学前教育专家指导下,我国制订颁布并实施了《幼儿园暂行规程(草案)《幼儿园暂行教学纲要(草案)》,幼儿园课程进入了稳步建设与发展阶段。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使学前教育因盲目发展而遭受了严重的打击。1960年,在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指引下,学前教育事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恢复,学前教育学学科建设被重新提上议事日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学前教育学的学科建设是在继承、改造旧中国学前教育学发展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有必要先回顾一下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学前教育学的产生和建设情况。
作为一门学科,学前教育学在中国是外来的,而不是内发的。20世纪学前教育学在中国的发展在一定意义上是一个从引进到本土化的过程。科学意义上的近代学前教育学是随着西方教育思想的启蒙、科学文化的发展、社会思想的进步、学前教育机构的建立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国外学前教育学的引进直接促成了学前教育学在中国的产生,学前教育学的引进时间可以以我国翻译的第一本学前教育学著作的时间为依据,中国学前教育学的产生时间可以以我国编写的第一本学前教育学著作的时间为依据。
据不完全统计,1901—1948年,我国共引进国外幼儿教育教材近30本,其中最早的应该是1908年4月—1909年3月在《直隶教育杂志》(1909年2月20日改名为《直隶教育官报》)连续刊载的美国柯裴克著、吕复译的《蒙学原理》,这是我国杂志和其他出版物所引进的关于学前教育学的第一本著作,因此,1908年可以被视为中国引进学前教育学的时间。
1901—1948年,国人撰写的关于幼儿教育学(幼稚教育)的著作共百余本,其中较早的几本是商务印书馆于1926年出版的陈华编写的《实际幼稚园学》、1927年出版的王骏声编的《幼稚园教育》以及中华书局于1928年出版的张宗麟著的《幼稚教育概论》,以此我们可初步确定学前教育学在中国的产生时间是1926—1928年。从时间上看,学前教育学在我国是先引进、后产生,说明从引进到本土化需要一个过程。
1926—1948年,学前教育学成为我国师范学校学生的课程,国人在引进国外学前教育学教材的同时,开始自编学前教育学教材,更多学前教育学学术团体成立,这都表明中国学前教育学处于初步建设阶段。
在自编出版的教材和其他书籍中,书名有的用“幼稚教育”,有的用“幼稚教育概论”,或者用“幼稚教育新论”,唯有上海幼稚师范学校丛书社在1935年出版的由杨道弘、陈济成合编的教材采用了“幼稚教育学”这一名称。这本《幼稚教育学》结构框架值得研究,其“编辑大意”提到:“此书是为高中师范科或幼稚师范学校教授幼稚教育学程而编,是作者将平日教学所得以及自己的经验总结,再结合幼稚教育名著编写而成。”①
此书包括四个部分——育儿园、婴儿园、幼稚园和两亲教育,这是此书与其他书籍相比的不同之处;涉及的年龄阶段为0~6岁;共有10章,对学科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要素都有相关理论阐述,此后的学前教育学学科发展多沿用这一框架。
相较于1901—1925年,虽然1926—1948年国人继续进行着对国外学前教育学著作和教材的引进,但已把本土学前教育学的建设作为重要任务。1926—1948年共引进了22本,比1901—1925年的7本增加了15本;编写数迅速上升,共编写了93本,其中87本有具体出版年份,6本著作年份不详,其中1937年以前出版的著作颇多,有71本,1946—1948年出版的著作有15本,远远超过了该时间段引进的数量。
据记载,我国学前教育团体的成立最早是在1917年,博文中学教员钟佩萸、黄裕兰在上海发起组织幼稚教育研究会。“五四”前后,陶行知、陈鹤琴等学者从国外学成回国,在南方深入开展学前教育调查和研究,与北平(今北京)的张雪门等人南北呼应,形成反思和研究国内学前教育的浪潮,建立了一系列学术团体。
1925年12月,上海养真幼稚园联合上海幼稚院及广肇公学附设幼稚园等组织成立了上海幼稚教育研究会。1927年,在陈鹤琴、张宗麟的推动下,以南京鼓楼幼稚园为实验基地、以《幼稚教育》为宣传阵地的幼稚教育研究会在南京成立,由陈鹤琴任会长兼《幼稚教育》的主编。1928年,张雪门在北平成立了北平幼稚教育研究会,厦门和广州于1929年、武昌和汉口于1934年也相继成立了幼稚教育研究会。1929年10月,晓庄幼稚教育研究会宣布成立,负责人为陶行知和张宗麟。1929年,幼稚教育研究会改组,中华儿童教育社成立,《幼稚教育》更名为《儿童教育》。该团体是当时全国最大的教育学术团体之一。由于民国时期无专门的学前教育行政部门,中华儿童教育社成为当时全国学前教育行政和学术研究的枢纽。该社后来加入新教育国际联盟,《儿童教育》也成为新教育国际联盟中国支部的机关刊物,介绍中外教育学术思想,使学者相互交流和借鉴学术观点。中华儿童教育社总社设于南京,理事会由12名个人理事和3名团体理事组成,陈鹤琴任主席。从1930年7月在无锡召开第一次年会至1947年,中华儿童教育社共召开12届年会。除编辑出版《儿童教育》月刊外,该社还编辑出版了《儿童教育丛书》《儿童科学丛书》《儿童生活》《儿童教育新刊》等多种儿童读物。中华儿童教育社成为当时小学和学前教育工作者的精神家园。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是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合作建立的难童教育组织,1938年3月10日在武汉成立。该会由邓颖超、沈钧儒、郭沫若、李德全等人联合各界人士共184人发起成立,其宗旨是抢救民族后代,使无家可归的难童健康地成长为抗敌建国的力量。1938年7月,陕甘宁边区战时儿童保育分会成立。1938年9月,分会主持创设了陕甘宁边区第一保育院,招收婴幼儿180人;到1941年,保育院招收儿童总数达480人。
学前教育学的产生和初建过程值得我们反思和借鉴,启示我们在建设学前教育学学科的过程中需要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第一,学前教育学和中等幼儿师范教育发展的关系。
教育学在中国的产生与发展展现出教育学学科体系的构建与师范教育中教育学类课程的设置关系紧密、互为动因。作为教育学的分支学科,学前教育学的学科体系构建则与幼儿师范学校中的课程体系密切相关。
幼儿师范学校的课程设置既是学前教育学学科体系构建的一种反映,也是推动学前教育学学科体系构建的重要动力。新中国成立前,我国的学前教育学学科体系构建基本局限于中等幼儿师范教育系统,只开设教育类课程,特别是教育理论类和教法类课程。虽然到20世纪40年代末我国学前教育学形成了以幼稚教育学为中心、包含相关分支学科的体系,各分支学科也有各自的研究领域和发展方向,但由于各分支学科的基础不同、教育实践的需要不同、研究者水平和数量不同等,各分支学科的发展并不平衡。从著作的出版数量来看,数量超过20本的分支学科有幼稚教育学和幼儿园教材教法;10~20本的为幼儿园管理;著作少于10本的分支学科中,儿童心理学、幼儿园课程、幼儿园游戏则相对较多。著作数量较多的分支学科在师范教育体系中都有相应课程,也是学前教育学的核心课程。虽然仅凭出版著作的数量难以充分说明学科发展的成熟度,但可以推测著作较多的学科比著作较少的学科发展得更完善。同这些已有分支学科相比,有些分支学科才刚刚萌芽,还有一些分支学科仍蕴藏于其他学科,有待进一步分化。因此,学前教育学的初建和中等幼儿师范教育密切相关,当时的中等幼儿师范教育的课程体系为后来学前教育学学科的完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学前教育学中“学”和“术”的关系。
中国学前教育学的产生实际上是中等幼儿师范学校教育发展的结果,它的最初目的在于让师范生懂得一些教育之法。此时的学前教育学实际是幼儿师资培养的工具,是为幼儿师资培养服务的。学前教育学被视为“术”,并在幼儿师范教育体系中确立了其地位。到初步建设阶段,这种状况并没有多少改变。在师资培训中,幼稚教育学、幼儿教学法是必不可少的课程。这个阶段共出版了94本学前教育著作,其中幼稚教育学有36本,幼儿教学法有22本,共58本,占总数的61.7%。幼稚教育学、幼儿教学法在我国此时的学前教育学学科建设中居于核心地位。学前教育学作为幼儿师范学校的教学科目在中国产生并发展,主要作为“术”来发挥作用,是师资培训的工具,其学科建设可具体化为学前教育学教材建设,编写教材成为学前教育学研究的基本方式。这样一来,学前教育学的学科建设基本被局限于教材的框架中,其学术性被削弱,影响了学术创新,影响了学科体系的探求。学前教育学没有被当作一门真正的、独立的学科,没有得到学术意义上的探究。在这个阶段,学前教育学所构建的是教材体系而不是学术体系。虽然这一倾向反映了师范教育发展和师资培训的客观需求,但从根本上看,这阻碍了在学科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体系结构、研究方法等方面形成较为完善和成熟的学科规范,影响了学前教育学学科在中国的发展。
直到今天,我国学前教育学的学科建设仍存在重“术”轻“学”的倾向,学科建设主要为师范院校的教学服务。我们不能把学前教育学仅作为教学科目进行教学研究,把学前教育学仅视为“术”,把教材建设作为学前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全部内容。我们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要真正把学前教育学视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学术研究领域来进行研究。
第三,学前教育学理论和学前教育实践的关系。
学前教育学的产生有两个动因,一个是幼儿园的创设,另一个是对幼儿教师的培养。幼儿园创设后就要为幼儿开设一定的课程,在没有任何经验的前提下,我国起初只能效仿外国的模式,但随着幼儿园课程标准的建立,我国有了自己初步的幼儿园课程体系,这影响了学前教育学的内容体系。另外,随着幼儿师范学校的发展,一些幼儿师范学校的教师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讲义及在创办幼儿园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构建了早期的学前教育学的结构框架。从学前教育的发展历史来看,国外的学前教育是基于一定理论而产生的,而中国是因为幼儿园的实践需要理论的支持才开始对理论进行研究,是先实践、后理论的;理论是为实践服务的,因而对理论本身缺乏深入的思考,学科自身的逻辑体系没能建立起来。
科学意义上的学前教育学是伴随着西方教育思想的启蒙、科学文化的发展、社会思想的进步、学前教育机构的建立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将学前教育学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的杰出代表是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他把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学前教育学理论探索与实践。他著有《人的教育《幼儿园教育学》等,强调学前教育要全面、遵循儿童的自然、注意游戏化,这些学前教育思想深刻影响了欧洲、美国、日本等地的幼儿教育实践。福禄培尔不仅著书立说,创立学前教育学理论,而且躬身实践,18岁就开始从事幼儿公共教育活动,并于1837年在德国勃兰根堡创立了一所“发展幼儿活动本能和自发活动”的新型教育机构。出于贴近自然的考虑,福禄培尔于1840年将这一机构正式命名为“幼儿园”,这是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从此,“幼儿园”这一名称被世界各国普遍采用。创设专门的学前教育机构并开展学前教育实践,促进了其学前教育学理论的发展,使学前教育学逐渐从教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在中国,从蒙养园到幼稚园,清末及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在开启近代学前教育模式的过程中逐步探索,既与世界学前教育发展趋势接轨,又考虑了中国的特殊国情,是在实践中一步步走向成熟的。从逻辑和时间上看,我国的学前教育是教育实践和经验在前,教育理论在后,之后才产生学前教育学。从教育经验、教育理论到教育学,是一个升华和抽象的过程。我国的学前教育学虽然是先从国外引进而后自己建设的,但在引进之前幼儿园就已产生。我国先创办了幼儿园,然后才进行教材的出版和学科的建设,所以我国学前教育学从产生之日起就与实践密不可分。
我国学前教育学与教育实践的关系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我国学前教育学学科体系的构建从一开始就注意面向教育实践,但这种尝试是初步的,基于教育实践形成的学科研究成果还不多。二是一些学前教育学教材注意反映中国教育实践,总结自身或他人的教育实践经验,如陈华的《实际幼稚园学》就是介绍如何创办幼儿园的,此书在序中提到:“此书专供幼稚师范学生及办理幼稚园者检查参考之用,故名《实际幼稚园学》。本书原意为求适合本校幼稚师范部学生毕业后办幼稚园时参考便利起见,故凡有关幼稚园的知识网罗颇富。本书的材料除由编者实地练习获得者外,同时参考了其他的教育名著。”①
从总体上来看,中国学前教育学在初建阶段已开始考虑学前教育学的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的关系。一些研究者虽然把主要精力用于教材的编写,但也关注了幼儿教育的现实状态,并使教材吸收了一些著名教育家和教育流派的思想,如杜威的思想和实践、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与实践。同时,也有一些研究者把主要精力放在实践上,如陈鹤琴先生和陶行知先生,他们分别把“活教育”思想和生活教育思想转化为实践,创办幼儿园,把教育实验作为其理论的摇篮和催化剂,使教育问题生发于本国的教育土壤,使学前教育学向中国化道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