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是以课程教学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改革研究。陈学飞等人的《西方怎样培养博士——法、英、德、美的模式与经验》一书描述了西方国家博士生培养模式的演变历程和现实状况,分析归纳了其特点、主要影响因素及发展趋势。⑨王英杰、刘宝存教授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形成与发展》选择11所当代世界一流大学作为研究对象,从办学理念、师资管理体系、生源、办学资金、教学科研条件等方面研究了一流大学的形成原因。①贺国庆教授等人主编的《国外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动向和趋势》系统介绍了高校课程领域改革。②此外,郭德红的《美国大学课程思想的历史演进》(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游振声的《美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12)、王玉衡的《美国大学教学学术运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张帆的《德国高等学校的兴衰与等级形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姜炳军的《俄罗斯研究生教育的传统与变革》(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在学术界也受到了广泛关注。
五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价研究。其中,最早也最有影响力的是陈玉琨教授等人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概论》一书。该书共九章,包括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概述、西方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基本模式、西方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价值取向等内容。③国际比较方面的代表性成果有许明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国际比较》(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范文曜、马陆亭的《国际视角下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与财政拨款》(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张彦通的《欧洲地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7)、郑晓齐的《亚太地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7)。这些研究成果在比较研究中探寻各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的有效经验,进而为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提供借鉴。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价的国别研究也颇受关注,代表性成果有王建成的《美国高等教育认证制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吴向明的《美国高等院校招生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阚阅的《当代英国高等教育绩效评估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唐霞等人的《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丁丽军的《基于AUQA的澳大利亚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模式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2012)。
(四)职业教育政策与制度研究
石伟平教授的《比较职业技术教育》一书选择英国、德国、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六个国家和地区的个案,全面呈现其职业教育发展特点;并从国际比较视角系统呈现战后世界职业教育总体发展、课程改革、学徒制度的基本走向。①王英杰先生总结了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趋势,包括传统意义上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出现萎缩、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有了较大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观点发生变化三个趋势。②孙启林教授总结了韩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经验与改革趋势③,李延平教授研究了澳大利亚建立国家职业教育体系的经验④,吴忠魁教授等人研究了德国“学习领域”、澳大利亚“培训包”、英国“资格与学分框架”以及美国“职业群”等中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经验⑤,吴雪萍等人研究了丹麦职业教育和培训质量保障制度。⑥
这一时期代表性著作还有徐涵等人的《中外职业教育体系比较研究》(东北大学出版社,2005)、匡瑛的《比较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变革》(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翟海魂的《发达国家职业技术教育历史演进》(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国别研究方面,则有沈学初的《当代日本职业教育》(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饶从满与梁忠义合著的《当代日本职业训练》(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翟海魂的《英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黄日强的《战后德国职业教育研究》(新华出版社,2006)、胡国勇的《日本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姜大源的《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五)成人教育政策与制度研究
随着终身教育思想深入人心,成人教育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主题,比较教育领域也涌现出相关代表性成果。毕淑芝与司荫贞教授合著的《比较成人教育》介绍了各国成人教育实施情况,对成人教育的特点和发展动力、成人教育的发展历程、成人教育的地位、职能与结构体系,成人教育立法与管理、现代化教育手段在成人教育中的应用等方面,结合当代世界成人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比较研究。①张维教授主编的《国际成人教育比较研究》介绍了比较成人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国外流行的成人教育理论流派、国际成人教育模式实践和理论。②其他代表性著作还有李秉千等人的《比较成人教育理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2)、沈金荣的《国外成人教育概论》(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7)、吴遵民的《现代国际终身教育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赵红亚的《迈向学习社会:美国成人教育思想与实践的传统和变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史芳等人的《成人教育比较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魏志耕的《终身教育新论》(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桑宁霞的《中外视野下的成人教育》(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
高益民教授等人梳理了欧盟出台的一系列终身学习政策,认为这些政策的形成与欧洲严重的失业问题、人口老龄化与移民问题及知识经济的挑战密切相关。欧盟为解决这些问题,把终身教育政策的重点放在了敦促成员国确立终身学习战略、提倡加强终身指导、呼吁重视老年人和移民教育、推动对非正规与非正式学习的评价和认证等几个方面。①此外,王保星分析了国际成人教育观念从“终身教育”到“终身学习”的转变②,王晓辉介绍了法国终身教育的发展特色③,对把握国际成人教育领域改革趋势提供了有益借鉴。
(六)教育行政管理与制度改革
这一时期中国比较教育学者对各国教育行政与管理诸多领域进行了细致研究。一是教育行政与管理体系领域研究。钟海青和陈时见在总体介绍比较教育管理的意义、现实基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后,从教育行政、教育法规、教育督导、教育经费等角度,比较研究了各国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教师教育等管理现状。④许云昭和石鸥的《差距与超越:中美教育管理比较研究》分析了美国教育及其管理方面的可取之处,内容包括美国教育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中美中小学教育管理比较、美国高等教育的产学研结合等。⑤卢海弘的《当代美国学校模式重建》一书介绍了美国新型学校模式,包括特许学校、虚拟学校、家庭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等学校的运行特点。①赵中建分析了美国学校管理改革中校本管理、特许学校、公校私营、全面质量管理等改革举措②,吴坚探讨了高校管理中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关系③,周满生等人梳理了荷兰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变迁历程④。其他代表性成果还包括陈如平的《效率与民主——美国现代教育管理思想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张举玺的《中俄教育管理体制比较》(河南大学出版社,2007)等。
二是教育经费投入与市场化改革。其中,高如峰教授的《义务教育投资国际比较》一书对美国、法国、德国等国义务教育投资的成功经验进行了总结,对中国义务教育投资存在的问题做了剖析。⑤陈国良教授的《教育财政国际比较》,在将基础理论与专题研究相结合、基本方法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基础上对各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教育财政状况进行了比较研究。⑥邱白莉的《当代美国中小学教育绩效责任探析》一书探讨了教育绩效与绩效责任制、教育绩效责任人的职责承担、建构教育绩效责任制等内容。⑦冯增俊分析了国际范围内市场机制引入与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趋势,提出了建立开放、公平、自由的市场竞争机制的建议。⑧顾美玲重点分析了国外民办教育立法中校产归属问题,提出了完善民办学校成本核算、投资回报、财务管理等建议。⑨其他成果还包括崔玉平的《美国教育财政的理论与实践》(海南出版社,2000)、陈永明的《教育经费的国际比较》(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等。
三是教育法制化与市场化等制度调整。其中,郝维谦教授等人的《各国教育法制的比较研究》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介绍中外教育法制建设的专著。该书对欧洲、美洲、亚洲若干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法制建设的主要历程、教育法规体系、教育立法制度、教育执法监督做了新的观察和分析。①孙惠春的《国外教育法制比较研究》从各国教育立法的制度、执法监督制度、教育法律责任等教育法制结构角度,介绍了英国、法国、美国、日本以及苏俄教育法制发展历史。②马健生的《公平与效率的抉择:美国教育市场化改革研究》一书则是关于美国教育市场化改革的专题研究,解释了美国教育改革过程中市场发挥作用的机制与边界,揭示了教育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与特征。③此外,施晓光总结了国外通过拓宽法域、增加数量、完备层次等方式建立起完备教育法律体系的经验④,高如峰梳理了国外教育法制发展特点⑤,程晋宽研究了美国的教育司法制度⑥,吴坚等人关注了日本教育基本法的修改⑦。
这一时期学者们探讨了学校与政府关系,以及学校改革等问题。冯大鸣的《西方六国政府学校关系变革》梳理了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日本六国20年来的政府学校关系变革,分析和归纳了六国政府与学校间关系特征。⑧吴刚平与徐佳合著的《权力分享与责任分担——转型期西方教育校本化思潮及其启示》分析了西方国家校本化管理的代表模式与实践经验。①其他代表性成果包括陈永明的《当代日本私立学校》(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贺武华的《新自由主义主导下的学校重建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段晓明的《当代国际学校教育模式发展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七)国际教育交流与跨国教育
在国际教育交流与跨国教育方面,徐辉教授的《比较教育的新进展——国际教育初探》全面梳理了国际教育的发展历程,阐述了国际教育的组织与理论等议题,尤其是辨析了与国际教育相关的概念内涵。②顾建新的《跨国教育发展理念与策略》一书构建了跨国教育的概念与分析框架,探讨了跨国教育的发展理念,比较研究了各国跨国教育的政策目标与发展策略。③余子侠主持出版了“中外教育交流研究丛书”,根据中国的历史发展走向及教育交流的历史运行轨迹,涵盖中美、中日、中俄苏、中欧教育交流,以及留学教育管理等议题,研究梳理了当代以来中外教育交流的一些关键问题。其他代表性成果有陈学飞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跨世纪的大趋势》(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彭未名的《国际教育交流与管理》(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李敏的《教育国际交流挑战与应答》(书海出版社,2009)、粟高燕的《中美教育交流的推进》(山东教育出版社,2010)、陈昌贵与谢练高合著的《走进国际化:中外教育交流与合作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2010)。
21世纪以来,中国教育对外开放更加广泛,“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后,教育对外援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成为中国比较教育学科的热点话题。靳希斌等人合著的《国际教育援助研究——理论概述与实践分析》一书论述了国际教育援助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分析了国际教育援助的历史、特点、作用与项目运作,分析了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等案例。①此外,马健生教授总结了国际教育资助的发展趋势②,赵玉池等人分析了国际教育援助对世界教育发展的影响③。总体来看,上述研究强调了国际教育援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较为全面地分析了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的国际教育援助策略。随着《比较教育研究》和《外国教育研究》先后于2007年、2009年开辟专栏探讨非洲教育问题,研究非洲教育的论文迅速增加,非洲在2010年成为仅次于美国和英国的第三大被研究体。④
三、教育理论与思潮比较研究
这一时期国外各种教育理论与思想的引入继续保持繁荣势头,留学生的派遣、网络电子技术的发展以及教育国际化的深入为国外理论与思想的引入创造了新的途径。比较教育学者们积极引入各种国际先进理论与思潮,指导中国的教育实践与比较教育学自身发展。
(一)教育理论与教育思潮概览性研究
教育理论与教育思潮概览性研究指的是同时介绍多种教育理论与思潮。其中,毕淑芝和王义高教授在1999年主编的《当今世界教育思潮》中详细介绍和分析了七种教育思潮,包括教育的经济主义思潮、教育的科技取向思潮、教育个性化思潮、终身学习思潮、全民教育思潮、“被压迫者教育学”思潮和女童教育思潮,阐述了世界教育的走向和趋势。①顾明远先生在2009年主编的《中外教育思想概览》则按专题且依时间顺序分门别类编排,汇集了古今中外近千位思想家有关教育的论述共八千余条,内容涵盖教育基本理论、德育、智育、体育与健康教育、美育、劳动教育,幼儿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以及教育行政和学校管理等。②
徐辉教授等人的《现代外国教育思潮研究》一书系统研究了进步主义教育、国际理解教育、后现代主义教育、女性主义教育、后殖民主义教育、批判教育学理论、建构主义教育等思潮,主要包括不同思潮的演变以及对教育实践的影响。③这一时期整体性介绍国外教育思潮的著作还有周谷平的《近代西方教育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王树的《西方现代教育思潮》(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刘新科教授的《现代西方教育思潮》(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黄志成教授的《西方教育思想的轨迹——国际教育思潮纵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等。为提高教育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中国比较教育学者还探讨了有效教育决策与智库建设等问题,代表性成果有周满生的《教育宏观决策比较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王晓辉的《教育决策与治理》(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二)教育心理与学习认知理论
随着基础教育领域课程改革的兴起,比较教育学界展开了教育心理与学习认知理论相关研究。冯增俊教授探讨了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内涵与阶段运作,认为道德认知是儿童道德发展、智慧发展、形成社会角色认知与公正概念的一个不断构建的过程。④王斌华教授针对中国正在开展的双语教学试验,有选择地介绍了国外有关双语教育的平衡理论、思想库模式、阈限理论和依存假设理论以及滴注式语言计划、淹没式双语教育、沉浸式双语教育和双向双语教育。作者认为,不仅要研究双语国家的双语教育,更要研究单语国家的双语教育;不仅要开展双语教学的实验,而且要加强双语教学的科学研究;要在承认英语为国际通用语言的同时加强汉语学习。①
丁邦平教授等人从建构主义理论视角探讨了中国基础科学教育改革中的问题。作者认为,用建构主义的观点探讨中国基础科学教育改革中亟须解决的主要问题,如科学观问题、有效地科学学习的问题、教师与科学课程开发问题、发现式科学教学与建构式科学教学的联系与区别问题等,能够为我们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②钟启泉先生认为,从个人建构主义转向社会建构主义是当今建构主义的发展趋势,认为人是在社会文化情境中接受其影响,通过直接地跟他人的交互作用来建构自己的知识的,在这一点上可以说同个人建构主义划清了界限。③王长纯教授等人分析了国内学者在研究俄罗斯发展性教学理论中的不足,认为比较教育研究应更多重视非主流教育思想。④张华教授研究了“存在现象学”课程理论,认为该理论是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着眼于个体意识的提升与存在经验的开发。⑤
(三)引领改革的教育理论与思潮
一是与教育公平相关的教育思潮。华东师范大学黄志成教授持续开展了全纳教育研究,认为全纳教育注重人的受教育权利,普通学校开展全纳教育可以为实现教育公平、走向和谐社会打好基础。①史静寰教授指出,国际社会对女童教育问题的关注是社会民主化、教育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成果之一。社会性别理论对中国目前女童教育中有关人的自然性别与社会性别、人的社会性别形成与教育、社会性别公平化教育等理论与实践问题具有指导意义。②徐辉教授等人总结了女性主义教育理论的四种模式:平等的分析模式,追求受教育机会的平等;性别的分析模式,追求学校教育内部的男女平等;解放的分析模式,旨在解放教育中的受压迫者;后现代女性主义的分析模式,重视性别与其他压制系统的交错作用。③陈晓莹的《融合·发展——加拿大多元文化教育解读》(民族出版社,2008)、屈书杰的《美国黑人教育发展研究》(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以及译著《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理解人类差异——美国的多元文化教育》(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是关于多元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代表性著作。
二是与学校教育活动相关的教育思潮。徐辉与祝怀新教授合著的《国际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一书,系统地收集了国际环境教育的一系列理论问题,并介绍了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印度、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及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环境教育方面的实例和经验,探讨了环境教育的含义与目的、课程论、原则与方法、工业化国家的环境教育、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教育、中国的环境教育等内容。①吴文侃教授的《中小学公民素质教育国际比较》阐明了公民素质教育的概念,公民素质教育国际比较研究的对象、任务和方法论基础,从传统与变革、现状与特点、问题与对策三个方面,研究了代表性国家的中小学公民素质教育及其经验。②徐小洲教授的《国外中学创业教育》系统分析了美国、日本、苏格兰、澳大利亚、新西兰的中学创业教育。③此外,陈以藏总结了全球公民教育思潮的兴起与发展历程④,韩芳等人研究了澳大利亚公民教育实施与评价办法。⑤
道德与品格教育方面,饶从满教授研究了西方道德教育理论流派,尤其是日本道德教育理念变迁和实践动向⑥,出版了《日本现代化进程中的道德教育》(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等著作。此外,王凌皓的《中日近代道德教育理念比较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曹能秀的《当代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研究》(商务印书馆,2007)也是比较研究道德教育方面的最新成果。
三是指导人才培养改革的教育思潮。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赵中建教授进行了翻译引进,在国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此外,赵中建教授还主持翻译了《全球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国际教育大会60年建议书《全球教育发展的研究热点——90年代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全面梳理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相关建议和报告。刘宝存教授分析了全人教育思潮的兴起与教育目标的转变,认为全人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潮,主要体现为联结、整体性和存在三个基本概念和原则,全人教育思潮的提出引发了各国教育目标的转变。①此外,王作亮分析了学习共同体思潮及其对美国学校变革的影响②;兰英辨析了科学主义、人文主义教育思潮,探讨了建立新型教育发展观的重要性与紧迫性③;易晓明研究了视觉文化艺术教育思潮及其在美国的实践④;孙颖等人总结了美国成人教育理论研究的三种取向,即认知发展理论取向、年龄理论取向和功能主义理论取向⑤。
(四)学者个人的教育思想或学术流派
一是系统介绍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其中,顾明远先生对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展开了研究。顾明远先生认为,中国提倡素质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和谐地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高尚品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正好切合我们的实际。⑥肖姓教授系统研究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师理念,主持翻译了《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育人三部曲》《做人的故事》等著作。这一时期研究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代表性著作还有张庆远的《苏霍姆林斯基的德育理论与实践》(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王天一的《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体系》(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续润华的《苏霍姆林斯基和谐发展教学思想研究》(中国档案出版社,2004)、韩和鸣的《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学方法和艺术》(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等。
黄志成教授系统研究了弗莱雷的解放教育理论,所著《被压迫者的教育学——弗莱雷解放教育理论与实践》一书详细阐述了弗莱雷教育思想的形成背景、解放教育思想的发展过程以及弗莱雷在非洲、巴西的教育改革。①在《弗莱雷解放教育课程建构论述评》一文中,黄志成教授将批判和建构视为弗莱雷课程建构的主要特色。②此外,褚宏启的《杜威教育思想引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蒋林的《赫尔巴特的反轻松教育》(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6)、张红兵的《蒙台梭利教育理论概述》(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余中根的《裴斯泰洛齐教育思想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曹永国的《自然与自由——卢梭与现代性教育困境》(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深度研究了不同教育家的思想。
二是道德与品格培养相关的教育思想。孔锴等人研究了杜威的公民教育思想,认为杜威公民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以培养和提高公民的民主素质作为发展民主的途径,以公民教育为核心发展民主社会的教育。③赵雪霞、孙启林研究了诺丁斯的关心理论,分析了诺丁斯关心理论的生活性与时代性特点。④高亚杰、饶从满等人研究了伊藤启一的统合性道德教育思想。研究发现,伊藤启一以核心关键词“统合性”为统摄,将教师主导的A型(传授·理解型)教学与儿童主体的B型(接纳·创造型)教学融合于多课时大主题的道德教学中,以实现一种简单易行、充满活力的道德教育,培养儿童丰富的道德性和人生观。①
三是教育教学过程相关的教育思想。张谦研究了阿莫纳什维利的教育实验思想。作者认为,阿莫纳什维利的教育实验是在科学假说的基础上构建起一个崭新的实验教学教育体系的“形成性教育实验”,其教育观概括起来就是“育人”"爱生"和"奉献",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愉快”“积极”和“发展”的教学观。通过情感交流和交往实践去完成教育理论和师生关系构建,这是阿莫纳什维利对教育实验艺术的纯真把握。②此外,米靖研究了马丁·布伯的对话教育思想,认为马丁·布伯主张的“自由”只是教育得以完成的前提条件而非其目标和全部内容。③李文英等人研究了莫尔曼的文化区域理论模型。④施晓光分析了亨利·菲利普·塔潘的大学思想,具体阐述了塔潘所认为的“新大学”应具备的特征。⑤
四、教育改革与实践比较研究
比较教育学研究和引介国外先进教育经验,最终的目的是为本国的教育改革与实践服务。结合这一时期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比较教育学者密切关注了国外课程与教学领域改革,以及教师教育领域动向。由于这一时期城乡教育一体化及教育均衡发展成为中国教育发展的重要主题,教育均衡发展、农村教育也成为这一时期学者们关注的热点话题。
(一)国内外课程改革比较研究
一是世界范围内课程改革趋势与经验研究。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先生团队翻译了国外课程与教学理论的“世界课程与教学新理论文库”,出版了介绍国外课程改革状况的《世界课程改革趋势研究》。该书分上、中、下三卷。上卷为课程改革专题,包括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中卷为课程改革国别研究,包括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墨西哥、泰国等15个国家和地区;下卷为学科课程改革研究,包括数学、科学、信息技术、实践活动等17个专题。①汪霞教授的《国外中小学课程演进》一书选取美国等10个国家,探讨了各国中小学课程沿革与当前改革。②杨燕燕的《国外课程改革政策及价值取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徐辉的《课程改革论:比较与借鉴》(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重点分析了课程改革的基本政策与价值取向。
二是课程改革中关键性问题的比较研究。汪霞教授介绍了国外课程编制的方法、程序与模式③,黄甫全教授分析了国外课程整合的发展走势④,吴刚平教授总结了国外课程开发机制的基本类型及改革经验⑤,靳玉乐教授等人从国家与地方目标、课程目标自身、课程目标内容等方面剖析了国外基础教育课程目标的特点⑥,和学新教授等人探讨了国外中小学在课程决策方面的经验⑦,孟凡丽介绍了国外多元文化课程开发由平行式向整合式再向拓展式演进的趋势①,李敏以世界各国课程管理模式的变革为对象总结了世界课程管理模式正由三级分立走向三级整合的结论。②
三是国别课程政策与改革研究。柯森教授等人的《当代美国中小学课程概观》一书对美国中小学课程做了一个大致的“概观”,选择了英语、数学、科学、社会研究、体育、健康、艺术、外语、家政、公民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这11门课程作为探讨的具体对象,分析了不同课程的教学特点。③黄甫全教授从哲学角度分析了影响美国课程理论的认识论流派④,徐辉教授等人分析了联邦、州、学区和学校在美国地方课程开发与管理中的作用⑤,许明教授等人梳理了美国基础教育课程标准改革的背景及内容⑥,胡庆芳教授梳理了美国高中自形成以来的课程发展历程⑦,王斌华教授介绍了美国的校本课程开发经验⑧。崔映芬介绍了英国2008年中等教育国家政策⑨,易红郡分析了英国国家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⑩,肖魁等人分析了俄罗斯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管理政策①,张德伟分析了日本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结构、管理与实施等特点②,司荫贞总结了日本面向21世纪在中小学教学内容和课程上的系列改革①。
四是学科性的课程改革领域研究。钟启泉先生在20世纪90年代系统研究了战后日本理科课程的发展,分析了国外“科学素养说”与理科课程改革。②樊笑英对世界各国科学课程改革中地球科学教育的地位变化以及内容设计进行了详细研究。③孟献华等人介绍了国外社会性科学议题课程(SSI)④,郭洪波等人介绍了国外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与标准⑤,彭伟强介绍了国外外语课程在课程政策、指导框架、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评估等方面的经验⑥,郭玉英等人介绍了世界范围内综合科学课程的发展⑦,李稚勇比较研究了中美两国社会科课程结构⑧,易红郡总结了美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对信息素养能力的重视与培养路径⑨,陈小青比较分析了中国、英国、加拿大三国信息技术课程内容。⑩
(二)国内外教学领域改革创新
一是世界范围内教学改革共同趋势或理论。郝志军等编著的《当代国外教学理论》一书选取经典教学理论、反思性教学理论、有效教学理论、对话教学理论、多元智能教学理论等当代国外有影响力的教学理论,对它们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做了介绍,并结合国外教学案例分析,阐明各教学理论的实际运用。①萧枫的《国外学校教学改革》一书梳理了国外中小学盛行的课堂讨论活动、探究活动、实验教学、个性化教学、合同教学、方向指导性教学等教学改革举措。②李其龙教授等人的《研究性学习:国际视野》一书围绕研究性学习这一主题,结合案例探讨了开放课堂学习、框架下的发现学习、以兴趣为导向的探究性学习、项目研究模式的学习等模式。③张谦的《国外教学实验模式与评价纵横谈》一书梳理了国外体验式教学实验、归纳思维式教学实验、假说式教学实验、游戏教学法实验等近30种教学实验。④
二是教学改革的国别研究。石鸥教授的《美国中小学课程与教学》一书分析了美国中小学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开发、教学实施、教学评价、课程管理等内容,并在每部分内容中总结了对中国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启示。⑤邱白莉系统研究了美国绩效责任制,包括当代美国中小学教育改革、教育绩效与绩效责任制、教育绩效责任制、教育绩效责任人的职责承担、建构教育绩效责任制等内容。⑥此外,黄志成教授介绍了美国的个别化教学模式⑦,原青林介绍了美国中小学盛行的系统直接讲授法、整体讲授法、主题循环法等有效教学方法①,高凌飚分析了英国的课程与教学质量监控体系②,肖姓等人总结了俄罗斯高中阶段侧重专业式教学的改革措施③,张德伟分析了日本中小学教学与评价的一体化原则④。杨桂青的《英美精彩课堂:英国、美国教师的另类教学设计》(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杜惠洁的《德国教学设计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陈德云的《美国优秀教师专业教学标准及其认证:开发、实施与影响》(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等著作也有较大的影响力。
三是针对某个具体学科的教学研究。其中,林若男的《国外小学阅读教学》一书介绍了日本、美国、英国、苏联等国家的阅读教学概况、教学步骤、方法等。⑤吴忠豪的《外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研究了英国、法国、美国、俄罗斯、日本、新加坡等国家母语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内容。⑥马卫东的《国外历史教学现状及发展趋势述评》一书分析了各国历史教学改革与发展现状。⑦此外,严明等人研究了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模式和教学体系现状⑧,丁邦平研究了英国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建构式探究”或“接受式探究”教学模式⑨,吴成军等人介绍了美国生物教学中吸引、探究、解释、迁移和评价的“5E”模式。①
(三)教师培养与教师专业发展
一是各国教师教育现状与政策变革领域研究。其中,陈永明教授主编的《国际师范教育改革比较研究》对当代国际师范教育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阐述了各国中小学师资培养的课程、人事制度、教育制度等,除重点研究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瑞典、西班牙、俄罗斯、日本等发达国家外,还关注了朝鲜、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师范教育状况。②黄崴教授的《教师教育体制国际比较研究》一书系统地论述了发达国家的教师教育制度、中国的教师教育制度、教师教育基本制度的比较、学校内部教师教育管理体制的比较等内容。③孙启林教授等人分析了朝鲜的师资培养制度发展与改革④,赵中建教授回顾了美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教师教育改革⑤,许明等人介绍了美国选择性教师教育政策与实施情况⑥,吴雪萍等人评述了澳大利亚的《二十一世纪教师》计划⑦。其他代表性成果还有陈永明的《中日两国教师教育之比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胡艳和蔡永红的《发达国家中小学教师教育》(海南出版社,2000)、赵长林的《国际比较视野中的教师教育》(广东教育出版社,2012)。
二是教师职前培养领域研究。其中,单中惠教授等人的《西方师范教育机构转型——以美国、英国、日本为例》,以西方国家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为研究对象,对这些国家教师教育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了梳理和解读。①陈时见教授的《教师教育课程论:历史透视与国际比较》一书从历史发展和国际比较两个维度,综合分析了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时代意义、基本内容、主要模式和发展趋势。②任学印教授的《教师入职教育理论与实践比较研究》一书对有代表性的教师入职教育理论,以及起步较早、体制较完善、成效较显著的日本、美国、英国的教师入职教育与实践进行了比较研究。③此外,贺国庆教授等人以伦敦大学教育学院为例分析了英国大学教育学院的课程设置④;王艳玲等人分析了英国教师职前教育课程与教学的特征⑤;温忠麟等人梳理了英国教师资格证制度的沿革,分析了师范教育课程对教师胜任职业岗位的有效性⑥。其他代表性成果还有王泽农和曹慧英的《中外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比较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谌启标的《教师教育大学化的国际比较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陈时见和谭建川的《中小学初任教师入职教育的国际比较——侧重发达国家的主要经验与发展趋势》(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陈时见和周琴的《综合大学教师教育的国际比较——侧重综合大学教师教育发展的案例分析》(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三是教师专业化与职后发展。单中惠教授主编的《教师专业发展的国际比较》对世界各国的教师专业发展进行了个案研究,具体论及各国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内容及实施、机构、评估、特点与趋势等。①许明教授的《教师教育伙伴合作模式国际比较》梳理了教师教育伙伴关系理论,探析了代表性国家教师教育伙伴实践。②饶从满教授探讨了反思型教师培养、教师团队建设、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建设等议题,出版了《教师专业发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学校教师的社会学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等著作。
学术论文方面,梁忠义先生研究了日本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发现日本将教师定位为教育公务员,为了履行职责,必须努力研修。③姜勇教授分析了国外教师专业发展的实体思维向实践思维的转向④,丁邦平教授研究了美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发展与作用⑤,祝怀新教授等人研究了英国教师培训管理体系及改革⑥,朱旭东教授探讨了国外教师教育模式的转型⑦,孟凡丽等人总结了欧美国家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教师能力培养新趋势⑧,吴志功等人总结了各国职前教师教师资格认证制度⑨,兰英研究了国外教师教学思想⑩,阎光才梳理了美国教师教育机构的转型历程①,易红郡探讨了英国教师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在职进修的一体化特征②,夏惠贤等人分析了英国合格教师标准及其对教师职前培训的新要求③,任友群结合实践案例探讨了日本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④。
四是有关教师管理与评价领域研究。王斌华的《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蔡敏的《美国中小学教师评价及典型案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洪明的《美国教师质量保障体系历史演进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等著作研究了各国教师聘用与管理制度,对完善教师管理制度提供了有益借鉴。学术论文方面,贾建国分析了美国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改革,总结了美国提供法律保障和财政支持、引入增值评价、制定绩效工资比例与级差等经验。⑤汪丞等人介绍了日本教师的“定期流动制”,认为这是解决中国区域内师资不均衡的有效方式。⑥蔡宝来等人认为,课堂教学评价是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重要部分,从课堂评价理念、标准与效果三方面阐释了英国教师课堂教学评价体系。⑦此外,刘淑杰等人介绍了教学档案袋在美国教师教学评价领域的运用⑧,赵希斌介绍了国外发展性教师评价的发展趋势①,李星云从工资发放标准、发放主体、发放形式和保障措施等方面介绍了国外教师工资制度②,许明围绕“表现管理”介绍了英国中小学教师评价制度③,方彤等人介绍了英国的教师流动政策④,祝怀新等人介绍了日本教师资格制度及资格更新制⑤。
(四)农村教育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一是农村教育研究。中国比较教育学者对于农村地区的教育问题同样予以关注,从世界各国的乡村教育中吸取对本国乡村教育有益的经验。徐辉教授出版了《中外农村教育的发展与改革》一书,分别论述了中国、美国、丹麦、印度、苏联、英国、日本七个国家农村教育的发展与改革。⑥邱白莉的《EFA会议以来国际组织对发展中国家农村教育的关注》一书重点梳理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对发展中国家农村教育的扶持措施。⑦王强的《美国农村教育发展史》一书梳理了美国农村教育发展历史,特别是美国农村学校城市化路径和当代美国农村教育多元均等发展。⑧此外,高如峰比较研究了美国与日本两国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⑨,张乐天以中国、印度、马来西亚和尼泊尔为例分析了各国农村教育补偿政策①,傅松涛等人研究了美国“农村教育成就项目”对促进城乡教育机会均等的影响②,秦玉友分析了美国、印度、日本农村教育的主要问题③,于海波分析了俄罗斯农村教育的基本状况、改革难点和实施策略④。
二是薄弱学校改造与教育均衡发展。孙启林教授等人主编的《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比较研究》一书通过对英国、法国、美国、德国、俄罗斯等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梳理,对照各国义务教育办学特色、课程设置以及教学评价标准等进行研究,总结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国际经验。⑤刘宝存教授等人总结了21世纪美国改造薄弱学校的政策变迁,认为其政策核心是有条件的拨款资助,价值目标是公平与效率。⑥李协京从制度环境出发,分析了日本教育财政制度和教育立法对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作用。⑦王正青总结了国外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措施⑧,叶玉华总结了各国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⑨,方彤研究了美国“跃进学校模式”对改造薄弱学校的作用⑩,杨军分析了英国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性支持①,阚阅阐述了英国“连锁学校”在推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方面的作用②,王艳玲分析了英国“教育行动区”计划对改造薄弱学校的贡献③,阚阅介绍了印度反歧视政策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影响④,李文英等人总结了日本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途径⑤,孔令帅分析了印度政府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的举措。⑥
三是农村学校合并与调整。孙启林教授等人分析了韩国农村小规模学校合并政策及其实施效果,认为其经济利益优先的合并模式进一步加剧了农村教育的萧条和农村社会的荒芜化。⑦张德伟等人梳理了俄罗斯农村完全中学的改革与发展进程,认为俄罗斯农村完全中学通过区域内网络互动模式、巴拉赫特地区模式、马拉霍夫中学模式等方式获得了新的发展。⑧王建梁等人梳理了21世纪以来新西兰农村学校布局调整,认为应重视学校在农村地区发展中的重要性,以长远眼光看待学校布局调整,且应抛弃简单的经济逻辑,遵循教育逻辑,可以组建专业评估委员会,依据农村学校的特点制定多样化的学校评价标准。⑨熊淳等人分析了日本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背景与特点。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