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学校德育课程与教学改革(1 / 1)

这10年间,我国学者对德育课程与教学问题进行了认真反思,开展了大量调研工作和课题研究,逐步形成了各级各类德育课程与教学体系。

一、学校德育大纲的制定

在改革开放的最初10多年里,由于思想解放,再加上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人们的思想比较混乱。学校在新时期加强德育,还必须从源头做起。源头即是德育大纲的制定,这是学校德育改革的重头戏。因为德育大纲是德育规范化的具体体现,是学校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共同要求,同时也是学校进行德育工作的依据。有了德育大纲,德育工作就有了指南针和方向盘,也可避免德育工作的简单化和随意性。1983年,“我国学校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大纲的研究”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教育科学“六五”规划重点课题,由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三所学校的教师共同承担。经过实验、讨论,这三所学校提出了包括德育的目标、要求、内容、途径、领导与管理等内容在内的大纲体系。在广泛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国家教委于1988年8月10日和8月20日分别颁发了《小学德育纲要(试行)》及《中学德育大纲(试行)》。从中小学德育大纲的目的、内容、途径等方面来看,它极力消除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德育任务、德育内容的影响,体现了德育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层次性。

二、中小学德育课程与教学改革

在制定德育大纲的同时,我国还对中小学的德育课程进行了改革。政治课(小学称思想品德课)教学是德育的主渠道,主要通过上课的形式按照教学大纲、教科书所规定的内容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础知识教育来达到德育的目的。但长期以来,我国的政治课侧重于讲大道理,内容比较陈旧且脱离学生的实际。改革开放以后,党中央把政治课的改革作为德育改革的突破口,多次变动政治课的设置。仅以中小学政治课为例,这一时期它就变动过三次。①1982年,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五年制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试行草案)》。1984年2月,教育部印发了《中专、中师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方案(试行方案)》,规定:工、医、农、艺、体等师范专业,在一年级开设“中国革命史”,在二、三年级开设“马克思主义基础”,在四年级开设“共产主义道德概论”;财经、政法及其他文科类专业,在一年级开设“中国革命史”,在二年级开设“政治经济学”,在三年级开设“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在四年级开设“共产主义道德概论”。1985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要求小学的思想品德课、中学的思想政治课和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都要进行改革,强调小学应以生动的形象,由近及远地进行以“五讲四美”和“五爱”为中心的社会常识(包括法律常识)及社会公德教育。1985年,我国确定将中学的政治课改为思想政治课,这次改革突出了公民品德教育和社会主义建设常识教育。课程设置依据年级顺序分为“社会主义公民”“社会发展史”“社会主义建设常识”"共产主义人生观""经济常识""政治常识"。1986年5月,国家教委颁发了重新修订的六年制的《全日制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1988年11月,国家教委颁发了《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教学大纲(初审稿)》,允许各地根据大纲要求“一纲多本,委托编写,审查通过,自由选用”。大纲规定:小学统一开设“思想品德课”;初中统一开设“思想政治课”;高中也开设“思想政治课”,包括高一的“经济常识”、高二的“哲学常识”和高三的“政治常识”。1988年,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指出中小学德育工作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认真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遵循党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确定了从实际出发的德育目标,即“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1990年4月,国家教委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几点意见》中提出“必须进一步端正办学指导思想,切实把德育放在学校教育工作的首要地位”,要把爱国主义教育放在十分突出的重要地位,坚持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要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

三、高等学校德育课程与教学改革

1982年,根据党的十二大关于加强共产主义思想教育的精神,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在高等学校逐步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程的通知》①,决定在高等学校逐步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对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施、教学大纲及教学参考材料的编写等问题做了详细的规定。1984年9月,教育部又印发了《关于高等学校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的若干规定》。1985年8月,中共中央正式发布了《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这是改革开放后党中央发布的第一个全面部署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文件,明确提出了对大学生“进行以中国革命史为中心的历史教育”“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教育”“有分析有比较地介绍当代其他各种社会思潮”和“进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理论、政策和实际知识的教育”的要求,突出了对大学生进行历史、理论和现实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思路。1987年3月与10月,国家教委又颁发了《关于进一步改革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公共课)教学的意见》和《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教育课程建设的意见》,就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和思想教育课程的设置做出部署,正式提出“85方案”的课程体系。①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国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文科开设)。思想教育课程包括“法律基础”“大学生思想修养”“人生哲理”“职业道德”。此后,我国高等学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和思想教育课程经过了多次调整,但都是围绕这两类课程进行的。

此外,这一时期,由于德育原理学科的出现,德育课程理论研究也引起学者的关注,出现了一些专门研究德育课程理论的文献。例如,戚万学的《当代欧美几种主要德育课程设置理论评介》(《教育研究与实验》,1988.2);郑扬的《中学德育课程设计的思想与方法》(《现代中小学教育》,1990.6);郭永松的《关于高等院校德育课程体系的思考》(《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91.2)。